慈善起於自發,從紅十字會到非盈利機構,信任並不只是透明

每次紅十字會出場,都自帶“招黑體”。在現行體系下,實際上“紅會”要做到的就是簡單的公開透明,一手是捐贈透明(並不需要實名制,可以根據捐贈者的要求列清單),一手是物資發放透明。但是除了透明這一點外,在慈善上,底層慈善物資發放還是存在一定的政府行政調配的思路。本身紅十字會是一個半官方的組織。

抽管理費就算了,抽管理費還是需要付出管理的。紅會的管理,應該就是透明。

慈善一般不應該政府主導

慈善起於自發,從紅十字會到非盈利機構,信任並不只是透明

實際上慈善本身源於民間。政府需要做慈善嗎?當然不需要,政府有稅收和財政,本身就是資源配置的主導者,按計劃使用稅收。而慈善是補充政府財政支付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財政覆蓋不到的,慈善覆蓋到。比如政府照顧老年人和殘疾人,一個標準,保障最低收入。這是政府的職責。但是比如生了慢性疾病,這家老年人有心臟病,需要更多的金錢幫助,此時要慈善來彌補財政支付的不足。財政政策大多是一刀切為主。所以當邊邊角角照顧不到的時候,就需要慈善。

政府主導慈善,容易出現資源調配的混同。這個問題就好像,一個企業發動員工募捐,但是做慈善填名字卻是企業名義。對於員工,其慈善本質成為一種稅費,古時候這種不定的稅費叫做“捐”。這必然和慈善本質是有差異的。不是說政府不應該做好事,而是政府稅收是一種權力,財政支付是一種義務,其本該如此。而稅收必須是一種穩定的,法定的體系徵收。而慈善收入本身是不穩定的,自願的捐贈。

所以慈善一開始就是民間對政府財政福利的補充。而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慈善的主要實施者是非盈利機構。這類機構在國內不普遍。三種主體型別:其一是個人,一個人一個主體,其二是企業,股東投資,汲取利益,獲得利潤然後分紅。其三是非盈利組織。核心就是股東成立公司之後,不能透過分紅拿到。

非盈利機構和避稅

非盈利機構可以避稅,主要原因是國外有比較高的遺產稅。簡單的說,這些非盈利機構雖然是捐贈來的資金,比如出自比爾蓋茨或者巴菲特。但是這些主要捐贈人依然可以主導這些機構的董事會。說白了,他們有決策權。所以如果說避稅,根據公司章程,根據事先約定,讓子女擔任非盈利機構的高管,開工資。或者簡單用基金會的錢投資子女的公司。

似乎是為了避稅做慈善。但事實是,大多數富豪的子女都不會去接慈善基金會的盤。國外對於財富傳承的概念沒有那麼強烈。所以,本質上還是出於慈善的目的。即使子女接手了慈善基金會,對於子女,那也只不過是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因為非盈利機構經營不善是會倒閉的。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同樣會出現失業。美國有數百萬非盈利機構,包括著名的梅奧診所,前十大美國醫療機構有7家非盈利。全美大學大部分也是非盈利機構。

非盈利機構的收入

美國的非盈利機構,收入,20%來自捐贈,60%來自經營。而在慈善捐贈當中,主要的捐贈者是個人:

慈善起於自發,從紅十字會到非盈利機構,信任並不只是透明

2018年美國慈善捐贈總額為4277。1億美元,2018年中國慈善捐贈754。2億人民幣。

個人成立基金會是非盈利機構的主要方式,大約是60%的比重。

但是非盈利機構需要接受監管:其一是美國國稅局的監管。美國國稅審計師每年抽查上萬份的財報,去核實這些非盈利機構有沒有打著非盈利的旗號,而實質是為了避稅。如果查實,那麼就會收回免稅權,甚至還要大規模的補稅。其二是美國的州政府。

美國5000美元以上年收入要成立公司,2。5萬美元以上要報送報表IRS990表。自有審計師盯著你的企業運作。註冊會計師,所以在美國類似於律師一樣重要的存在。原因在於一方面企業要尋求合法的避稅,另一方面政府要無死角的審計你的財務。

非盈利機構生財有道

大多數非盈利機構能夠自主執行,獲得金錢,自主迴圈。這類非盈利企業在美國不少,比如醫療機構和大學。你會發現美國大多數研發出自醫療機構和大學。大學培養研究生為主,本科就是一種銷售盈利模式。研究生是為了自身實驗室培養人才。美國大學收入來自幾個方面:一個是捐贈,主要來自於畢業生,另一個是研究室研究成果,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都來自美國大學的實驗室,他們有專門出售專利的部門。在一個是大學的投資基金。不要小看美國大學的投資能力,實力很強,盈利很好。

捐贈+出售專利+投資收+本科高額學費。美國大學尚可以支付龐大的獎學金支付,源自於其本身生財有道。

另一個生財有道的機構如醫療機構。比如著名的梅奧診所,1909年,梅奧兄弟將企業捐贈了,這本來是一家盈利性企業。捐贈之後,你富人去梅奧診所看病可是依然不便宜。但是梅奧診所也會提供一些窮人的免費手術服務。非盈利組織不代表員工是志願者,在非盈利組織中的醫生依然可以獲得很好的收入。他們的免費手術服務,從富人醫療費用中獲得支付。

慈善起於自發,從紅十字會到非盈利機構,信任並不只是透明

非盈利機構除了個人主動捐贈,還有一筆不太引人注目的資金來源。美國的行政類處罰,會產生一些罰款,比如環保汙染。美國罰款資金到政府手中,有這麼一個使用順序:先是獎勵舉報人,如果有的話,再是賠償受害人,如果有的話,接著就是找一找有沒有對應的慈善組織,捐贈,比如當地對口的環保組織擔負了森林破壞恢復綠化的職責,那麼這筆錢就給這個機構。最後無主,才入國庫。

資訊透明

股東不能獲得分紅,說白了每一任非盈利機構的管理者都是過客。過客會擔心下一任管理者秋後算賬,查自己的帳。同時,非盈利機構有董事會監督,大佬捐贈,比如比爾蓋茨或者巴菲特,他們也是不會事無鉅細的參與到非盈利機構的運作,他們會委託職業經理人。那麼,大老闆也會監督。

更加有趣的,有一些非盈利機構,本身是為了保證非盈利機構資訊透明成立的。比如:

例如基金會中心為籌款者和公眾提供有關基金會和企業資助的資訊資料,為非營利機構的從業人員開設培訓課程;全美慈善資料中心提供非營利部門的資料;獨立部門中心為非營利部門領導者提供論壇;指南星在網上提供幾乎所有非營利機構遞交給國稅局的年度報告,等等。它們的工作極大提升了非營利部門的透明度和問責性。

由於非盈利機構需要獲取捐贈,並且擴大企業影響力(捐贈是自願的,一個醜聞真能讓慈善機構倒閉)。所以大多數非盈利機構也自我透明,主動在網站公佈任何一筆資訊。在現階段,這點資訊化難度並不大。況且這些機構的員工本身領工資,有管理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