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太極拳的松與柔

“鬆鬆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

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

。”這歌謠說明“松”是衡量太極拳功夫的重要標準。

收穫太極拳的松與柔

“松”是生命體初生時的普遍狀態,嬰兒的自然狀態最為鬆柔。隨著年歲的增長,人的肢體慢慢趨向於變硬了。另如植物在欣欣向榮的初期生命狀態時,其枝葉也是鬆軟柔韌的,當其老化以至於生命結束,它的枝條葉筋也就僵硬了。可見,

松是生命體的本來屬性。

“松”還是動物的“先天自然之能”,如獅、虎、豹,以及身邊的貓,它們的肢體特別的松,若貓的手爪,就松至於輕無的狀態。訓練有素的太極拳習練者,若與其握手,就是這種綿軟若無的狀況。其實人類本具“松”的特性,但隨著人類的進化,不是增強反而削弱了這天生“松”的本能,這大概是獨立學者王東嶽先生提出的“遞弱代償”原理罷。

“松”是人類行為的普遍要求,不論體育運動也好,生產勞動也好,日常生活行為也好,都有意或無意地要求身心放鬆。另如木匠、石匠等手工技藝,以及鋤地挑擔等等傳統農業勞動活動,無一不是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持久工作。另外,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如走路散步、提物用筷,都是非常習慣地放鬆。

從運動範疇講,“松”並非太極拳的唯一特性,瑜伽與太極拳幾無區別,但在肢體的柔軟要求上,瑜伽還遠遠超過了太極拳。另如人人都熟悉的體操、舞蹈、雜技、柔術以及外功拳和各種搏擊術等等,他們都有各具特點的放鬆要求,其柔軟程度遠遠超過了太極拳的標準。

因此,太極拳的“松”特別容易與柔術混淆。柔術多出現於雜技團的節目中,被譽為“超越極限的人體藝術”。其身體“柔若無骨”,“柔軟至極”,好比蛇一樣的可以被無限彎曲。由於柔術、雜技以及舞蹈演員身體的極限柔軟性,令不少太極拳學習者異常羨慕。李雅軒有個學生看了雜技團走軟鋼絲的表演,覺得深受啟發,認為練太極拳達到這種柔軟程度,就是太極拳的“大松大軟”了。當他把這個感悟報告給李老師後,李雅軒勃然大怒,訓斥道:“你別把那些江湖雜耍拿來與我的太極拳相提並論!”可見,太極拳的鬆軟,絕對不是其它功夫的鬆軟狀態。否則,睡覺是最好的放鬆,但為什麼睡不出武術功夫來呢?

其他體育運動狀態下的放鬆標準,是能把腿腳能提得多高,肢體的扭曲角度能做到多大,其難度以超越常人不可企及的程度為目標。

太極拳的“松”是指人體在自身運動中或遭遇外力破壞時,能夠自然調整身體的整體結構,及時迴歸恢復到原初的正常狀態,以保證身體原有的穩定性、完整性和有序性不遭受破壞。

李雅軒說:“太極拳講柔軟,此人所共知也。但所謂柔者,是說周身一致之柔軟,而不是區域性的柔軟。如練他家拳扳個朝天蹬,以為這就是軟了,我卻以為這是區域性大腿上的韌帶軟,其別處並不軟,這不是練太極拳的需要。因為這種區域性的軟,發不出周身的彈勁來,也就是打不出松沉軟彈之勁來。”

收穫太極拳的松與柔

太極拳的松,從運用效果上講,體若能“松”,就能夠迅速恢復體位有利於穩定;體若能“松”,則能夠吸收能量有利於減少打擊;體若能“松”,則易形成“節節貫串”無堅不摧整體有序的爆發勁。所以拳經有言:“渾身百折若無骨,撒去滿身都是手。

”可以肯定地說,大師們花了數十年才認知到的松,絕不是我們一般常人理解的意義。當然,若能用量子理論解釋太極拳的“松”,那就迎刃而解了。

太極拳的松有它的獨特性,

其一是整體松與區域性松的區別;其二是注重心意的松,即身心內外均松;其三太極拳的松是“輕鬆”,體現出來的效果是“輕”和“靈”;其四是太極拳抵達松的路徑與眾不同,其它運動是把身體“外練”而松,太極拳則是“內養”而松。

記住:我們練太極更注重的是“內養”而松。

作者簡介:

湯慶章,學習李雅軒傳楊式太極拳50餘年,致力於太極拳文化及其科學原理的研究,有豐富的實踐體會和教學經驗。著有《返道而行:李雅軒傳楊式太極拳奧義詳解》一書,吳彬老師為該書題詞推薦: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該書被評為2016年西部科技類優秀圖書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