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蠻族"滲透下,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文|透史

“蠻族”,是羅馬帝國時期對周圍部落和民族的稱呼,主要分佈在帝國的北方和東方,其中又以北方的日耳曼、高盧等族與羅馬聯絡較深。相比於羅馬文化的輝煌,周邊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始終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也並未能阻止早期羅馬向周圍的不斷擴張,在整個共和國時期都未能對羅馬的統治有顯著影響。

淺述

羅馬帝國

屋大維改稱奧古斯都,建立羅馬帝國時,早年與羅馬爭奪霸權的敵人已經消失,如何處理與“蠻族”的關係,是防止外族入侵,保衛帝國安全的第一要務。奧古斯都基本上放棄了進一步的擴張,而是在各行省設定守軍,重點在於維持和平、抵擋周邊民族,實際上採取了一種防禦或“守成”的戰略,而並沒有給“蠻族”施加太多的壓力。後來幾位羅馬統治者基本延續了這一戰略。同時,為了防止周邊民族勢力的滲透,奧古斯都對羅馬公民權的授予進行了嚴格限制,招募士兵時也只選擇羅馬公民;並制定法律,防止外族奴隸(一般為被政府城市的居民)大量釋放,還派遣釋放奴隸出身的羅馬公民向外部行省開拓殖民地,以便加強對這些行省的統治,進一步確保羅馬民族對其他民族的統治地位。這些措施,意在保證非羅馬民族被隔離在羅馬帝國政治、軍事機構核心之外,使其無法真正威脅羅馬帝國的統治。然而,這樣的防禦戰略不能長久持續,也不可能阻擋羅馬帝國與“蠻族”交流加深的大趨勢;另一方面,停止擴張的羅馬帝國尚武精神減弱,軍隊素質降低,而“蠻族”仍在不斷髮展。

淺述

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之後,僅僅依靠羅馬公民,遠不能滿足補充軍團兵員的需要,也就不能很好地執行邊境防禦的任務;這一結果又導致了邊境防禦被打破,日耳曼人、高盧人逐漸進入帝國邊境。於是,統治者開始透過變相授予公民權的方式,令外族居民進入軍隊。真正的羅馬公民在軍隊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小,“在公元100年的時候,5個軍團士兵只有1人為義大利籍”;但最精銳的近衛軍仍未取消出身限制。

在2世紀末安東尼王朝結束後,羅馬帝國又一次陷入群雄混戰的局面。塞維魯憑藉軍隊的支援擊敗敵手,登上王位。軍人出身的塞維魯更加強調軍隊的重要性,由於塞維魯本人為非洲裔,又長期在外省擔任總督,對“蠻族”沒有明顯的偏見,反而因蠻族士兵的較高戰鬥能力而有所偏愛,甚至曾讓羅馬婦女嫁給蠻族軍官。他新建的近衛軍也主要由其老兵,尤其是蠻族部隊構成,而羅馬士兵的數量則大幅減少。

淺述

塞維魯

蠻族士兵大量進入軍隊,也就意味著更多的蠻族居民進入羅馬帝國。蠻族往往透過“同盟者”身份,進入帝國邊境,獲得合法居住權。蠻族勢力與羅馬帝國的接觸日益頻繁。然而,這些蠻族居民與原帝國境內的羅馬居民未能和平相處。在表面上,兩者都服從羅馬帝國的統治,但民族間卻形成了對立。蠻族與羅馬帝國聯絡的不斷加深,實際上對傳統的羅馬文化形成威脅,導致了羅馬帝國更進一步衰落。

卡拉卡拉即位後,為贏得軍隊的支援和緩和帝國中蠻族和原本羅馬居民之間的矛盾。為此,他於公元217年頒佈了《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國境內所有居民以羅馬公民權,實際上是對蠻族的全盤接納,給予了其合法地位。卡拉卡拉的本意,可能是在給予蠻族更大利益的同時,用“羅馬公民”這一全體人民共同的標籤促進各民族建立起對羅馬帝國的認同,以便鞏固帝國統治。但3世紀初的羅馬帝國,奴隸制經濟已經逐漸顯現出衰落趨勢;由於強制勞動,奴隸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等方面的經濟生產出現倒退;君主統治依靠軍隊,政局不穩。這些原因,加上《卡拉卡拉敕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最終引發了3世紀嚴重的政治危機,一方面軍隊作用由守衛疆土轉為內戰,蠻族居民大量湧入;另一方面參加內戰的統治者不得不徵召大量軍隊並給予優厚待遇維繫統治,由於蠻族士兵比重較大,蠻族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在最為混亂的“三十僭主”時期,甚至出現了統治者依賴軍隊的局面。

在“蠻族”的大規模滲透影響下,羅馬帝國的國力已經大幅衰退,無力應對之後外部蠻族的大舉入侵。 4世紀晚期,以日耳曼人為代表的帝國境外蠻族逐漸向羅馬帝國發出了挑戰。日耳曼等北方各蠻族整體西遷,出現了所謂的“蠻族入侵”局面。在蠻族入侵的影響下,西羅馬帝國被迫採取分化手段,聯合一派進攻另一派,但是這一方式終究是飲鴆止渴,原本處於同盟地位的蠻族藉此機會進一步擴大了自身權力,逐漸控制了西羅馬帝國的政局。在帝國末期,皇帝被蠻族首領所控制,蠻族將軍可以隨意廢立皇帝。在末代皇帝羅穆盧斯·奧古斯都被廢后,西羅馬帝國隨之滅亡。

淺述

西羅馬帝國後期的蠻族入侵

蠻族在不同時期對帝國產生的不同影響,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從早期羅馬帝國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期,羅馬帝國國力強弱的變化和政策上出現的一系列失誤。羅馬帝國長期實行的奴隸制,是其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羅馬帝國中後期,奴隸制的經濟基礎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最終動搖了元首制等政治制度,導致了帝國頻繁的內亂和最終統治的崩潰。

匠心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