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禦寒神器長啥樣

古代冬天來得早,唐人岑參寫詩說到,“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可見八月的塞外就已漫天飛雪。與此同時,古代冬天也是很“給力”的。

古人的禦寒神器長啥樣

清代《穿戴檔》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據說宮廷花費了三萬一千九百六十個貂尾,卻不夠為皇帝做一件端罩,可見,古代的嚴寒有多可怕。

古人們又如何取暖來度過這寒冷的冬天?

在講究等級制度的古代,不同階層的人取暖之法也不盡相同。一般普通人家在冬天用泥制的盆盛燒火做飯剩餘的“灶灰”來取暖,到了後來,北方地區的人開始將這種方法發展為“火坑”,透過燃燒產生人熱量進入坑道達到禦寒取暖的效果。富家人家取暖神器有“手爐”,它是一種銅製小火爐,精巧玲瓏,透過內部燃燒的柴炭達到暖手的效果,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所用的熱水袋,但在古代,要知道柴炭可是一中稀有資源,來之不易。白居易的《賣炭翁》的那位賣炭老人,終日“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可卻被宮裡人用“半匹紅俏一丈綾”強賣回去的故事,說到就是這種道理。此外,富貴人家還有用來暖腳的“足爐”,它是一種銅製的扁瓶子,裡面可以盛裝熱水,水不易流出,在被窩中這種神器用來暖腳成為古代富貴人家的首選。它也是古人贈親朋好友的一種珍貴禮物。與普通百姓相比,古代的文人雅士的取暖之法則更加凸顯情調。這些文人珍愛自己的硯、墨等文具,他們的禦寒神奇多是以保護自己心愛的文具,為此他們製作了“暖硯”,這是一種用銅或瓷製成的與硯臺大小的容器,四周有孔,將炭灰放入,防止硯臺因天氣原因損壞。

古人的禦寒神器長啥樣

相比於普通百姓,皇宮的禦寒之道就顯得高階大氣多了。據史書記載,早在西周就有了專門為皇家取暖的機構,《周禮》載“有掌炭官,宮人執燭,供爐炭”。西漢時期,設有溫室殿,以花椒為泥塗於室內作保溫材料,再掛上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設西域毛毯,是整個房間達到禦寒效果。這種方法也被後代富貴人家所沿用,《世說新語》記載西晉首富石崇的取暖之法便是“以椒為泥塗室”。到了明清時期,皇宮取暖的材料、方法等發展到了相當成熟,有專人轉款負責其事。

明代皇宮有專門負責燒柴取暖的機構——惜薪司,設掌印太監一名,總理數十員,專管宮中及二十四監的柴炭。清代內務府下設營造司,其下又分設薪庫專門管理宮內所用柴炭。在紫禁城裡,皇帝所居住的宮殿養心殿東暖閣地下設有地下火道,在室外的地坑口內燒火後,透過火道將熱量傳遞到室內地面,這種散熱面積大而且均勻,容易達到取暖效果。

古人的禦寒神器長啥樣

作為尊貴的皇帝,禦寒保暖可謂大費周章,除了各種地坑取暖,火盆取暖之外,禦寒衣物自是必不可少的。每到冬日,各種動物皮毛也派上了用場,狐、貂等各種珍貴皮草製成暖帽、衣服等自然成為皇帝禦寒的得力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