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自古以來,河流就是人類生息繁衍的重要活動場所。

古宛城亦依河而建。歷史的古宛城曾是城高池深,白河、梅溪河、溫涼河以及護城河、寨河,既養育了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亦成為古宛城天然或人工挖鑿的重要屏障。

如今,除清代所挖寨河蕩然不存外,白河依然河水滔滔,溫涼河、梅溪河仍散落城市腰際,自明代誕生的護城河,還存留在老城區的街巷裡……

時光流轉,城市日益繁華,但閱讀古宛城,我們不能繞過那一路流淌而來的河流……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流經光武路的梅溪河

人類總是逐河而居,城市因此濱河而建,因河而興。

對一個城市來說,擁有一條河流穿城而過已屬幸運,而在南陽,不僅有秀美的白河一路蜿蜒貫穿城市,還有梅溪河、溫涼河、護城河、漢城河、三里河等8條內河如一條條飄帶散落城市,與城市相依相繞。

其中,白河、溫涼河、梅溪河,以及自梅溪河引水而挖鑿的護城河,一度是明清時古宛城的重要屏障:古宛城地處梅溪河和溫涼河兩河之間,南面是古白河;明代挖壕溝引梅溪河水,入護城河繞城一週後,於城東南隅的閘口下洩至琉璃橋處會溫涼河,最後匯入白河。至清代,除原護城河外,又西引梅溪河水、東疏溫涼河以為寨河。

歲月悠悠,棹槳船歌遠去,但這些河流的滄桑變遷,成為閱讀古宛城時不可越過的濃重一筆,那或清或濁的河水,彷彿從歷史長河中慢慢溢位,承載著南陽過往厚重的底蘊和歷史傳奇,也映照出南陽未來發展的軌跡。

作為南陽的母親河,白河的故事早為我們熟知,今日,且讓我們沿著梅溪河、護城河、溫涼河之河畔而行,從這些自古代奔騰而來的河流中,探尋流淌其中的古宛城的歷史與文化。

梅溪河,流淌著一座城的故事

梅溪河正在進行綜合治理,自文化路沿河岸一路向東再向北即可到達中州路,堤岸欄杆、親水平臺樓梯正在施工。欄杆已安裝完大半,青灰色,透著雅,顯著簡潔。連綿秋雨,讓河道內積了些水,恍然間有種水流潺潺的錯覺。

從城區蜿蜒流過的梅溪河,可謂是古宛城極為倚重的河流,明清護城河、清代寨河都靠從它引水而成。這條發源於紫山的河流,河道全長二十多公里,彎彎曲曲地流過古宛城,曾名萬灣河,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載,“梅溪河屈曲如畫,故名萬灣河。”

何以成了梅溪河?正駐足觀望梅溪河八一路上游堤頂路下汙水管道埋設工作的市民楊先生說,“還不是跟朱王(即唐王)有關!”噢,原來梅溪河之名,還有一個“臘梅和清溪”的民間愛情傳說。傳說以前紫山腳下有個小山村,村裡有個姑娘叫臘梅,勤勞善良、水靈漂亮,許配給了樸實能幹的小夥子清溪,兩人青梅竹馬,情投意合。誰知,一天臘梅到河邊洗衣被朱王看到,朱王看她如此美貌便要強娶。臘梅和清溪抱頭大哭,以死相抗,他們的眼淚匯成了一條河,就是梅溪河。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絲織廠橋北梅溪河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絲織廠橋南梅溪河治理現場

當然,這只是個民間傳說。但梅溪河之改名,的確與唐王相關。洪武年間,朱元璋分封二十三子唐王朱桱於南陽。除王府外,唐王還在紫山建造行宮,修築王府陵園,又疏通萬灣河河道,從南陽乘船逆河而上到紫山,且沿岸栽種垂柳,向北又栽柿樹,更北兩岸栽各種果樹,東岸栽桃樹。後來南陽因此還有了柳河街、柿子園、白果園、紅桃街等街名。據說,他還在寨外至紫山沿河兩岸遍植梅樹,每到陽春三月,便攜帶嬪妃樂婦登船,兩岸用24對少女為他們拉縴,王室貴族們就坐在船艙裡觀賞著兩岸綠柳成蔭、萬紫千紅的美景,萬灣河因此就改稱梅溪河了。

舊事遠去,偌大的唐王府如今僅剩一座假山,曾處於梅溪河與西北角城河交匯處的紅桃街早因城牆拆毀、地形改變而消失,柳河街亦因新闢人民路部分路基佔用而無存。但在市人民公園西門對面、梅溪河東,記者還是看到了“裡白果園”的街巷名;在梅溪河西的八一路附近,“外白果園”街巷名也依然存在;文化宮街南側,還有一條南北巷因位於舊時柳河街西邊而被命名“柳河巷”。如此,也算留下一點點歷史的痕跡了。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裡白果園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柳河巷

不過,對梅溪河附近的老南陽人來說,這條河還有另外的名字。在絲織廠橋南邊,年過七旬的市民王青健站在梅溪河旁,瞅著河道中的大型機械發呆。聽記者說起舊時梅溪河,他立時來了興致,“這河也叫娃娃河。我小時候這水清啊,嘩嘩地流著,魚蝦成群,也有人在河裡洗菜淘米哩。”至於為什麼叫娃娃河,是“萬灣河”念轉音了還是出於對這條河的熱愛,他也說不清。但這對他來說顯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往事的回味,以及對這條河治理之後的期待和嚮往。

梅溪河護城河,同源而來相依相伴

我們常說“城池”,當然其現代的含義只是泛指城市。但在古代,城即城牆,池即護城河。古宛城亦不例外,除了在四周高築城垣,且在城牆外深挖濠溝,引梅溪河水入濠繞城一週,即為護城河。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梅溪河經人民路暗涵進入公園的入口處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公園內河道景色

站在絲織廠橋南側梅溪河畔向東望,市人民公園內望仙台巍然而立,人民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過往的人們大概不會想到,就在他們走過的道路下面,仍有暗涵使梅溪河與護城河相通。原本,人民路下面兩河相通靠的是濠溝,而此溝開挖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當年南陽衛指揮僉事郭雲重修南陽城,除築高、寬各二丈二尺的城牆外,還挖了繞城一週、深二丈二尺、闊四丈四尺的護城河,其水引自梅溪河。如今,此段濠溝變成了暗涵。

在絲織廠橋北側的梅溪河中設有鋼壩閘,可惜這些日子梅溪河施工,橋北側甚至河道兩岸都被圍擋堵得嚴嚴實實,記者未能拍到鋼壩閘。而就在鋼壩閘處,管道向南過橋,至現人民路果園快餐北邊後,向東透過暗涵到望仙台南邊、公園內的河道——即人們常說的護城河(嚴格來說,公園內部的“護城河”原是古代時梅溪河引向護城河的引溝)。

明代時自然沒有人民路,梅溪河水翻著波浪一路歡歌從城外流過,流經現絲織廠橋附近時分流成兩道,一條繼續曲曲彎彎流向西南,一條則向東透過引溝流向護城河:引溝較長,經望仙台南側向東、向南再向東後,一路繼續東行走護城河北段河道;另一路向南走護城河西段河道,最後在菜市街閘口處相遇, 形成圍繞古宛城的環狀河流——護城河。護城河,西在人民路東(市人民公園最東側至大統百貨西北角);北在北城河岸(人民公園至東城河岸處);東側複雜些,其北段在東城河岸西、東馬道街東,其南段在菜市街西、市場街東;南在中州路北側(菜市街閘口至大統百貨西北角)。就這樣,矗立著高高城牆的古宛城被清湛的護城河嚴嚴實實地護圍起來,人們出入,都靠城門吊橋。

當然,既有梅溪河入口處,古人自然還會考慮蓄水及排洪,設在城東南隅的菜市街閘口即是為此,閘口處開挖壕溝,於琉璃橋處接通溫涼河,主要保證護城河中水位,但水多時便從此處下洩,匯入溫涼河,最後進入白河。

公園東,北、西護城河在此處交匯

前面明晰地說了護城河的起止位置,估計會有人說:那是古宛城時候吧,現在護城河不是隻剩公園內一段和人民路鴻德步行街一段了嗎?事實上,古宛城城牆雖蕩然無存,但護城河格局猶在,甚至可以說它還是呈一個完整的環形圍繞著老城區。

看護城河,還得從市人民公園開始。公園望仙台南側,即梅溪河穿過人民路到達公園的入口處,連日陰雨,河道內長了浮萍和綠藻,自仙桃形玉帶橋處沿河東行再向南,便到了百鳥園西邊的怡心橋,一路滿池秋荷,紅消翠減,亦別有一番韻味。

河道在怡心橋南側酌湖亭開始分叉:一處河流自此向南,經遊樂場西側、動物園西外圍直至動物園南門;一處河流自此向東,經遊樂場北側、過逸和橋直至公園最東端。

走過逸和橋南端,沿河從遊樂園北一直向東走到盡頭,便到了市人民公園的最東側(遊樂場東北處)。記者越過密密種植的冬青,便看到穿過公園一路而來的河流自此向南流去。隨同的網友封曉升曾許多次踏訪城區內河,他指著此處河流東岸說:“看那兒的橋洞,水就從橋洞流入北護城河了。”的確,河道轉彎向南不遠的東側,有一兩孔小橋可通河流。噢,原來,這裡就是北護城河(且把護城河的東西南北分開稱呼吧)和西護城河的交匯處,或者說是“分手處”——梅溪河水被引溝引到此處後,分流入護城河河道:北護城河自此向東一直流到東城河岸,西護城河向南偏西一直流到大統百貨西北角。動物園西外圍的河流亦在動物園南門過橋匯入西護城河。

所以,儘管我們習慣地稱呼公園內的河流為護城河,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那只是梅溪河入護城河的引溝或引河。只是,何以有兩條引河呢?或者說,為何在酌湖亭處向南、即遊樂場西側至動物園西外圍也有條短河流呢?記者單為此就採訪了數人,但說法不一,有說與紅桃街相關,有說與萬人坑相關,有說與動物園建造相關,等等。

記者站在動物園西邊逸興橋拍照時,恰好有兩名市民過橋,一人邊走邊介紹說:“這就是護城河啊。”聞之不由一笑,其實,就護城河現狀來說,公園內引河可謂是風景最美、最宜人的親水空間了,既如此,也不必再探究其來歷,就讓人們在這波流中回味古宛城的歷史吧。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01

公園內河道在百鳥園東側酌湖亭開始分叉,一條自此向南流,一條自此向東流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02

在逸和橋上向東望,最盡頭即為公園河道拐彎處——北、西護城河交匯處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03

公園內的河經逸和橋向東流至此處,成為北護城河和西護城河的分界處。河流從兩孔橋洞流入北護城河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04

公園東側的西護城河,如果細看,可看到圖中藍色曝氣機北偏東處的兩孔橋洞,水正是透過這橋洞流向北護城河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05

公園東側的西護城河,向南流向紅都百貨處的新華后街(圖中遠處白樓即紅都百貨),即明清西城門所在處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06

公園遊樂場西側、動物園西外圍的河道,向南在動物園南門橋處匯入西護城河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07

從公園內的平面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梅溪河入公園內後,河道分兩路,將遊樂場和動物園包圍起來,後在動物園南側匯合入西護城河

護城河,格局猶在,600年拱守老南陽

儘管護城河格局猶在,但多段已失去了原有的面目:有的河段被上蓋,有的河段為暗涵,有的河段被侵佔得極為狹窄。看過了市人民公園的護城河河道起點,下面,且跟記者一起去走城河全程看看吧。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北馬道西巷與北城河岸交叉處——從公園流過來的北護城河處,自此處可看到公園內的摩天輪

走出公園北門向東,沿西拐街向南、折西再向南,即到達北馬道西巷與北城河岸交叉處——公園外的北護城河處。自公園東側流來的北護城河在此被安設了一段護欄,河道也被民房擠佔得極為狹窄。走北城河岸,沿著城河一路向東,不一會兒便到了工農路,當然,此處的工農路當為明清北城門——博望門所在地,因護城河在路下走了暗涵,所以工農路一馬平川,絲毫看不到城河痕跡。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北城河岸護城河處安裝了一段欄杆,但也可見,北護城河被自建房侵佔得了一條小水溝

過工農路,繼續走其東側的北城河岸,除了數百米因民房遮擋看不到河外,其他地方都可看到長著水草的北城河。87歲的居民楊老先生從小住在城河邊,他樂呵呵地說起舊時護城河河水有多清,又說起後來河水有多臭,不過,他覺得今天蚊子少多了,“往年蚊子多得不得了,自打河裡清了垃圾、種了東西,今年不顯蚊子了。”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北城河岸最東端,有一處為治理護城河而設的菌種活化間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北城河與東城河相交處,曝氣機正在運轉

他所說的“種的東西”,實際上指的是我市在護城河進行水體修復和生物治汙而種植的水生植物,包括投放菌種等。事實上,記者一路在河道上隨處可見這些植物,亦見到“菌種活化間”房子及曝氣機。就在北城河岸與東城河岸交叉處,數個藍色的曝氣機正高速旋轉,帶動一大段河水上下翻轉嘩嘩流動,這種曝氣充氧的方式,記者還真是頭一次看到。

東城河岸就在市實驗中學西側,這亦是東護城河的最北端,河道較為寬闊,兩側草蔓叢生,當為最接近古宛城護城河原貌的一段。自東城河岸過橋向西再向南折,便到了東馬道街,走出東馬道來到與之相交的新華東路,又不見了東護城河的蹤影。是的,護城河就在新華東路路下穿過,雖有橋,但路、兩側房舍均建在橋上,所以橋便“隱身”了。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東馬道東,東護城河自此處流向新華東路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東護城河在新華東路下穿過,又在對面“桃酥大王所在樓下流向南

穿過新華東路,沿菜市街向南,東護城河“隱身於”街西的房舍中,除了熱鬧的商店,我們什麼也看不到。直至菜市街與聯合街口,才能見到西側數米處包圍東護城河的藍鐵皮,因包得嚴實,看不到向南流去的城河。於是,順路從聯合街拐入市場街南行,直到快到盡頭,見一東西小道,東摺進去是一小橋,站在橋上,向北望,東護城河被兩側自建房擠得成了一條封閉的窄窄的髒髒的小河道;向南望,亦封閉狹窄、面目髒亂、孤寂地從兩側房舍後牆間流過。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菜市街與聯合街口向西,護城河被藍鐵皮包圍起來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從東西小道進來站在小橋上,便可見到被自建房擠壓嚴重的東護城河

默然走出東西小道,繼續沿市場街走到最南頭,這裡,便是東護城河和南護城河的交界處了。站在這裡東望,可看到東、南護城河交界處的一處兩孔磚拱橋——閘口橋,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古宛城時閘口之所在處了。南陽民間文化學者呂風林回憶說,以前閘口處有青石壘成的五個橫擋,水嘩嘩地流著,上下落差很大,“在下面看著像瀑布”。他說,閘口下面還曾有兩個石獅,後被移至醫聖祠山門處。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方便交通,在閘口上修建閘口橋,閘口不復存在,護城河水自橋下東流,經琉璃橋匯入溫涼河。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菜市街閘口橋西,閘口橋處曾為明清時護城河閘口所在處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從菜市街東側,可見到閘口橋橋洞,護城河水從西邊流過來,流向琉璃橋

看過閘口橋,方發現市場街自此處由南北改為東西走向,於是,沿南護城河、由市場街西行直到解放路。為防止人們向河內傾倒垃圾,解放路上的護城河橋兩側亦被封閉起來。過解放路向西一路走西河坡方又見城河,但見河道南岸自建房十分密集。西行至西河坡與和平街交叉口小橋處,南護城河又開始“隱身”於原南陽市鎖廠建築物下。向南繞道鎖廠門前東西小巷,向西行走數百米,便到了大統百貨北、豪盛百貨南的停車場最東端了,南護城河僅在此露出一小段,便藏身於停車場之下了。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沿西河坡向西走不久,便可見西河坡與和平街口(圖左為南護城河道)

南陽古宛城的河:一路奔流而來,承載歷史與文化

對大多數人來說,西護城河應當是較為熟知的了。它南始自大統百貨西北角(南、西護城河交界處,被上蓋),接著沿人民路東、鴻德步行街西一路向北到聯合街,護欄、磚砌、水面相對潔淨。然而,人民路上匆匆而過的車流,步行街上逛街的人們,又有多少人留意過它的存在呢?它離人群很近,但較高的堤岸、停滿車輛的空間,讓人容易忽略了它

人民路護城河段

自聯合街西端至紅都百貨段,西護城河依然地下“隱身”。只有到了新華后街、明清西城門舊址處,才又看到城河蹤影。當然,它自公園東側迤邐而來。

以上,就是古宛城護城河的整體現狀了。明清時泛著白浪護衛城牆的時代遠去,城市快速發展,護城河卻在城市的繁榮中日漸窒息,默然地停留在老城區四周。不過,儘管一身疲憊面目皆非,仍執著地或明或暗地繼續奔流著,以此來渴盼一個全新的歷史使命的到來。

琉璃橋處,護城河從橋下流入溫涼河

因梅溪河治理作了臨時封堵,護城河內的水來自天然雨水,當然,那些被民建房擠壓嚴重的地方,除了雨水還有汙水。其治理,除清淤、清垃圾等外,目前主要處於生物修復除錯階段,每年定期投放菌種以保持水質。只是,自建房侵壓河道後直排汙水、亂扔垃圾,仍是治理的難點。唯願梅溪河治理後可向護城河供給活水,再加上綜合治理,如是,未來的護城河才會迎來清澈與生機,才會在城市生態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等方面顯示其活力和意義。

溫涼河,華麗轉身,裝扮大美南陽

水繞城走,城在水中,本是十分美好的畫面。但對南陽來說,“黑臭”的內河狀況,卻一度成了城市之殤,因此有了對內河的綜合治理工程。溫涼河,既是圍繞古宛城的河流之一,亦在內河治理中成效顯著,華麗轉身成為濱水景觀岸線,人水和諧漸入佳境。

溫涼河,顧名思義,河水非溫即涼。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載,溫涼河世傳“水舊有泉,終冬不冰,蓋湯谷之所洩也”而得名。探究其源頭,溫涼河發源於紫山東南火星廟,河道全長近十三公里。

自濱河路梅城公園綠植中穿行到溫涼河畔,但覺河面平闊,清清流淌,雲映水中攬鏡自照,臺地亭閣錯落有致,草木扶疏滿目蔥鬱,人們三三兩兩,或漫步臺地,或靜坐長椅,或徜徉石步,或品讀楹聯及詩文,說不出的養眼,道不完的愜意。

即使沿著河岸一路過中州路,穿仲景路,繞到醫聖祠東,目光所及亦是水盪漾、柳依依,剛割過的青草送來飽滿清新的汁液味道,空中鳥兒成隊成隊飛過,悠揚笛聲葫蘆絲聲不時飄落入耳,連閒坐聊天的老人、蹣跚學步的孩子,都成了這閒適自在、雅緻亮麗的美景中不可或缺的畫面。

在古宛城的歷史上,溫涼河可謂天然的城市屏障,明清護城河水經由它匯入白河,清同治二年南陽知府傅壽彤修築梅花寨,更疏通它作為寨河。被歷代戰爭打怕了的古宛城,就這樣高築城牆,精修寨牆,並深挖城河寨河,讓河流與城牆一起成為城市防禦的依仗。

時光流轉,溫涼河在城市的發展中一度從古宛城的一池清波進入髒汙惡臭、氣息奄奄的頹廢和陣痛期,還好,在內河綜合治理中,溫涼河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在城市鋼筋水泥叢林中,華麗麗地轉身成為人們喜愛的一方親水近水空間。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浩蕩的河水,更是一座城市的福祉。唯願那些從古宛城歷史中一路奔流而來的河流,更加和諧交融於這個城市,成就一部部充滿水之韻律和動感的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