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讓整個大明臣子為之汗顏的女人

在中國所有的朝代裡,女性人物都是被記載到單獨的“女傳”裡的,而秦良玉,卻是作為王朝猛將列入正史將相列傳的中一位女性。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題記

秦良玉:讓整個大明臣子為之汗顏的女人

(播州之亂)

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

春寒料峭,雖然春天已經到了,但是真正的溫暖還遠遠沒有來到。

轟動一時的臨清民變剛剛結束,遠在播州

(今貴州省遵義市)

的土司

(當地少數民族首領)

楊應龍又起兵造反了。

邊疆作亂,萬曆皇帝就算再懶也不能熟視無睹。

他接連派出幾隻小分隊趕赴貴州平叛,當地的宣撫使

(官職名)

馬千乘也領了一支三千人的隊伍,奔赴戰場。

馬千乘只是個平平無奇的大明將領,能在大明276年的悠悠歲月中被人記住,靠的不是他自己的本領,而是他的媳婦兒。

是的,他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妻子,叫做秦良玉。

秦良玉是重慶人,川渝之地的妹子。性情熱烈,頗有膽識。而且秦良玉是個通才,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的型別。

琴棋書畫,秦良玉樣樣都會,長槍短棒,秦良玉樣樣精通。

能文能武,能說能打的秦良玉當然不會老老實實地在家裡待著,她和丈夫一樣,都是明朝正式任命的邊塞將領。

秦良玉:讓整個大明臣子為之汗顏的女人

(秦良玉形象)

造反頭子楊應龍,世世代代都受朝廷封襲統治播州,他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裡勢力盤根錯節,早就生出了不臣之心。

並且,老楊同志認為明朝統治中原多年,不經戰事,雲貴川一帶的官兵疏於戰陣,更是弱不禁風。

對敵人的錯誤估計讓楊應龍頭腦一熱,一拍腦門,就開始了自己造反大業。

沒想到造反之路剛一開始,就碰上了馬千乘和秦良玉兩位SSR級別的武將。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夫妻二人把楊應龍按在地上就是一頓猛錘,朝廷大軍也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楊應龍見大勢已去,選擇了自殺。

這場戰爭在歷史上叫做“播州之役”,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時期著名的三大徵之一,雖然最後的結果是壓倒性的勝利,但是為了打好這場戰役,大明政府集結了近25萬的兵力,這幾乎耗盡了大明政府最精銳,也是最後的軍力、財力和物力。

導致很多人有“大明亡於萬曆”的說法。

我個人覺得,這種說法是不中肯的。

朱元璋搞政治清洗運動,把大明的很多忠臣良將都屠戮殆盡,嚴重地阻礙了大明的人才發展,那大明是不是“亡於朱元璋”?

明英宗閒得沒事非得跑到土木堡那旮沓去帶兵打仗,結果被瓦剌人給俘虜了,那麼大明是不是“亡於明英宗”?

很顯然,這種揪著一部分史料和細節來給歷史人物扣鍋的行為是不合適的。

我們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是,任何朝代的興亡,都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的,而是一群人乃至所有人共同參與下來的結果。

讓我們說回故事,楊應龍死了,播州之役結束了。

在這場戰役中表現得十分出色的馬千乘夫婦沒有得到朝廷的嘉獎,反而遭到了小人的暗算。

太監邱乘雲誣告馬千乘參與造反,朝廷震怒,將馬千乘下獄,不久,這位為大明王朝奉獻一生的將領病死獄中。

明中晚期,政治腐敗,統治黑暗。不過是武將出身的秦良玉沒有能力替丈夫沉冤得雪,她只能接替自己丈夫的職位,默默地承受了一切。

白駒過隙,時光飛逝,時間來到天啟元年九月,此時的後金勢力已經入侵遼東,重兵包圍了瀋陽。

朝廷詔令秦良玉帶兵征討,老秦家牽一髮而動全身。

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戰死沙場。

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九死一生,在遼東戰場上突出重圍,才撿了一條命。

不單是她的兄弟,她的兒子馬祥麟、他哥哥的兒子秦翼明、秦拱明等等秦氏一族,無一不在遼東戰場上盡忠報國,揮灑熱血。

一家老少,滿門忠烈。

秦良玉:讓整個大明臣子為之汗顏的女人

(明末遼東形勢圖)

朝廷把秦良玉從邊陲將領提升為三品大員,秦姐正式站上了晚明的歷史舞臺。

她親率三千精銳,馬不停蹄地趕赴山海關,支援明朝對後金的邊防。

三千人,面對後金軍隊的來勢洶洶很顯然不夠看。不久之後,秦良玉返鄉募兵。

此時的大明王朝早已經失去了往昔的榮光,內憂外患不斷。

後金勢力步步緊逼,遼東戰事吃緊,西北匪患猖獗,四處起義造反不斷。

四川敘永宣撫使奢崇明

造反,就讓秦良玉給碰上了。

奢崇明同志和之前的楊應龍一樣,都是明朝在少數民族設立的部落首領。

淳樸善良的少數民族當然不會閒著沒事自己就造反,還是要歸咎於明朝腐敗殘酷的統治。

皇帝無為,權臣弄權,宦官亂政。

在政治角度上,只要是那些當官的,不管時節好壞,總能大撈特撈,苦的是老百姓。

奢崇明雖然是當地土司,但基本上屬於明朝政治系統裡非常邊緣化的官職了。

當地百姓挨欺負,他也跟著不好過。

後金軍隊在遼東戰場上橫行,大明的軍事力量基本都側重在東北一帶,川蜀之地防務空虛,這給了奢崇明起兵造反一個很好的機會。

他發動叛亂,佔據重慶,進軍合江、大破瀘州、攻陷遵義,還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大梁。

秦良玉和奢崇明槓上了。

一個是忠貞愛國的女將領,一個是野心勃勃的夢想家。

倆人打的是有來有回,你來我往。

正在酣戰之時,當時的朝廷官員們卻坐不住了。

這幫常年蛀在權力樞紐上的文臣們,為國效力他不行,風言風語他最行。

他們向皇帝上疏,表示秦良玉一個女人,整天打打殺殺,風風火火,拋頭露面的,還領兵打仗,讓敵人看到了,還以為咱們大明沒有熱血男兒了呢。

秦良玉:讓整個大明臣子為之汗顏的女人

(大明朝堂)

對於這樣的議論,筆者只想說一句:大哥?你們行你們倒是上啊?

秦良玉當然也不是好惹的,她知道群臣非議自己,也給皇帝寫了一封奏疏:

《明史》:“以六尺軀鬚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一幫五大三粗,身高六尺的男兒漢們,不想著如何盡忠報國,居然還猜忌我這樣一個婦道人家。這種人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自己的行為,不會覺得羞愧嗎?

此言一出,群臣面紅耳赤,天下譁然,連皇帝也大為震動。

他告誡群臣,要以禮相待秦良玉,不能再有任何的猜忌和懷疑。

秦奢之戰不出意料地以秦良玉的勝利而告終,這位響徹晚明歷史的巾幗女將似乎有著不同常人的戰鬥力,拳打遼東幼兒園,腳踢四川小朋友,縱橫戰場,屢戰屢勝。

在那個時代之下,有很多仁人志士,名臣良將湧現出來。

他們有報國的決心,有非凡的能力,但積重難返的大明帝國已經不是他們可以拯救的了。

強如秦良玉,也無可奈何。

我們為那些錯生在一個帝國將要崩塌之時的人們而惋惜。

他們往往忠君愛國,用盡自己的一切守護自己腳下的土地和家園。

但時代沒有給他們機會,他們是大明最悲涼的底色,也是大明最浪漫的軍

人。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

清(後金)軍從東三省風塵僕僕地趕來,攻破河北盧龍縣,直逼京師。

秦良玉奉召進京勤王,護衛京師。

她不僅連人帶兵趕赴北京,而且散盡自己的家財,用做軍餉,犒勞士兵。

晚明時期,湧現出了很多愛國將領。

曹文昭、史可法、周遇吉、孫傳庭等等。

他們未必都生活在一個時代,也未必都給一個皇帝打工。

但他們身上有一種相同的特質,那就是不管什麼樣的亂局,不管什麼樣的險境。他們受到天子召喚,總會毅然決然地前往。

你可以說他們是一幫撞了南牆的傻子,你也可以說他們是愚忠愚孝。

但他們身上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依然深深地打動了我。

秦良玉就是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打工人。

我們要知道,從某種角度上講,害死她丈夫的,正是這個腐朽國度的黑暗統治。

但她放下了仇恨,放下了對明朝的偏見,選擇了和大明站到一起。

明朝修築大淩河城,秦良玉派兵一萬支援。

河南流寇氾濫,秦良玉派兵支援。

她的人生就是由無數次的派兵征討和派兵支援構成的。

她就像大明王朝統治之下一塊堅硬的磚頭,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遷。

她沒有什麼豐功偉績和偉大的戰績,她的所有行動、指揮、都是零散的,不足以拿出來品頭論足。

因為畢竟她只是小股部隊,很難對整個明朝的局勢產生什麼決定性的影響。

但我們不能因為她的渺小,就忘記她為整個民族,整個朝代的付出。

如果不是因為一個男人的出現,也許秦良玉會很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但,張獻忠來了。

秦良玉:讓整個大明臣子為之汗顏的女人

(張獻忠形象)

老張同志不僅是明末著名的起義軍領袖,更是秦良玉一生的對手。

如果說前半生的忙忙碌碌對秦良玉來說是上天對她的虧欠,那麼張獻忠的到來,則徹底地燃起了她的鬥志。

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張獻忠攻陷重慶奉節,秦良玉率兵征討。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聽聞秦良玉趕來,竟然腳底抹油,選擇了逃跑。

他跑了沒幾步,被屁股後邊的馬祥麟

(秦良玉的兒子)

堵了個正著,娘倆前後夾擊,給張獻忠胖揍了一頓。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張獻忠聯合另外一位造反頭子羅汝才再次攻打重慶,秦良玉再次率兵征討,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羅汝才聽聞秦良玉趕來,做出了和張獻忠一樣的選擇,那就是不戰而退,逃跑。

要知道,張獻忠和羅汝才的兵力,是秦良玉的五倍有餘。

秦良玉:讓整個大明臣子為之汗顏的女人

(羅汝才和張獻忠)

他們在西北,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但見到秦良玉,卻都像小老弟一樣夾著尾巴逃跑了。

也許張獻忠早就明白秦良玉是他的宿敵,所以他始終避其鋒芒。

揚長避短的張獻忠很快勢力更大,但他也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才克服了對秦良玉的恐懼。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

老張同志再次進犯重慶。秦良玉也如約而至。但這一次的張獻忠沒有選擇逃跑,他和秦良玉正面開戰。

四年間的風雲變幻,已經拖垮了秦良玉隊伍的鬥志,這一仗秦良玉被打得慘敗。

但張獻忠沒有乘勝追擊,或者把秦良玉置於死地,他對眼前這個容貌俏麗但卻透漏出一股英氣逼人的氣質的女人似乎有著源發性的空虛。

他選擇了招安秦良玉。

秦良玉說了這樣一段話:

《明史》:“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

我的哥哥、弟弟都為了大明帝國而戰死沙場,我只不過是個婦人,長在大明國土,受國家之恩二十年,現在落到這副境地,我沒別的本事,投降是肯定不能投降的,我只會用我畢生的時間來和你們這些反賊抗爭。

寫到這裡,我想問一問那些倒戈投降的明朝大臣們。

問問自詡清高的王鐸、問問經綸滿腹的錢謙益、問問雄心壯志的孫承澤。

我想問問他們,為什麼投降?

一介女流尚且如此,你們這些男兒情何以堪?

丟不丟人,害不害臊?

秦良玉沒有投降,她選擇集結剩下的殘兵,駐守到了石砫

(今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其時,打了勝仗的張獻忠四處招安,勸降四川各地的將領,但是卻唯獨不敢到石砫去。

張獻忠害怕秦良玉。

而且是怕得要死的那種。

秦良玉選擇了堅守。

但大明王朝卻再也堅守不到明天了。

崇禎上吊,死於煤山。王朝覆滅,榮光不再。

但秦良玉並不孤單,朱氏子孫們三三兩兩地建立了南明朝廷。

遠在福建的隆武帝朱聿鍵專門派人來到石砫,加封秦良玉為太子少保,封忠貞候。

而近在西南的永曆帝朱由榔也表示了慰問,加封秦良玉為太子太傅,並任四川招討使。

對南明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會疑惑,怎麼亂七八糟的這麼多皇帝?

秦良玉:讓整個大明臣子為之汗顏的女人

(南明政權)

明朝滅亡後,老朱家的四位子孫朱由崧、朱聿鍵、朱聿鐭、朱由榔分別在各地單獨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南明小朝廷,他們是明朝政權最後的延續,也是大明江山最後的輓歌。

秦良玉明白,自己為之奉獻一生的江山已經淪喪了,此時的封侯拜相又能有什麼用呢?只能給千瘡百孔的江山加上一抹更加悲涼的底色。

此後,她終生在石砫,守護當地一方百姓。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7月10日,秦良玉壽終正寢,終年75歲。

那一夜,漫天楊花飛舞,為這位不世的女英雄送別。

我是歷史其實挺有趣,本篇文章到此結束,江湖不遠,歷史在你我眼前,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