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營銷人更懂消費者

童年時,我曾看過這樣一個腦筋急轉彎:

“什麼東西,是你接觸最多、每天受益於它,但卻看不到的?”

小時候,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空氣”。

但在現在的營銷行業,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消費者”。

只要是在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人,每天都會接觸消費者(有時候是透過產品來接觸),最大的受益也來自於消費者,但大部分人卻好像從來沒有真實地“看”到消費者。

(比如之前看到一個棕櫚床墊的自嗨文案“給你五星級睡眠體驗”,他們好像不知道,沒有人在五星級酒店見過這種硬床墊)

總之,在我們的眼中,消費者喜歡什麼產品、容易被什麼創意打動、為什麼會購買等,都無法被看到,而且如此模糊。

過去兩年多時間,我致力於儘量消除這種“模糊性”,透過很多“李叫獸方法”,讓更多的人理解消費者。

但仍然感覺這件事太難了——

理論規律都是對的,但是學習並應用卻很難,尤其是資料不足的情況下。

就在幾個月前,我提供過諮詢服務的客戶——百度,跟我提出:發現我的方法體系以及思路非常適合用人工智慧去學習,並且開發成工具,希望收購我的團隊並提供人工智慧、大資料的支援,來獨立做我想做的產品。(正好9月百度提出了向人工智慧公司的轉型,正在尋求各個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

最終,經過慎重的考慮和產品研究,我和我的合夥人BMAN(李博文)最終決定接受這個邀請——保持團隊運營和品牌獨立的情況下,把過去大量的理論方法,結合人工智慧和資料,變成真正好用的,預測消費行為並提供創意啟發的工具。

看到這個決定,很多人很驚訝(包括我自己),畢竟這好像不是我這樣一個大家眼中的“內容型網紅”的常規路徑。

按照常規的路徑,我好像應該把所有精力放在傳播上(實際上我每週只花1天時間寫文章),獲得流量後不斷透過各種途徑變現——除了像利潤豐厚的外出演講、出書等報酬外,還應該進一步用流量賣貨。

但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下面說說我自己內心的想法。

2

“上帝從不擲骰子”

先從我總覺得自己註定要去做的事情說起。

我一直覺得,營銷是一個很多年來嚴重缺乏進步的工作,越來越對它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創造顧客、滿足需求)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個50年前程式設計師的開發能力,應該到不了現在一家普通網際網路公司實習生的水平;但一個50年前的營銷大師,跑到現在仍然還是一個受圈內熱捧的大師。

技術專家能把人類送上月球,而營銷專家經常還說不準消費者到底想要什麼。

幾十年來,技術人員擁有越來越好的編譯器,培訓越來越簡單,人才越來越規模化;而營銷人仍然只能拿出一張紙,用鉛筆寫上自己憋了好幾天想到的消費者洞察。

這就導致:

營銷這個工作高度依賴少數天才的靈感發揮,而大眾卻缺乏真正可以用來完成工作的方法和工具。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消費者變化太快太難預測,因為創意等缺乏規律,但實際上

我認為只不過是因為缺乏能夠集合理論與資料的好用工具

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說了句

“上帝從來不擲骰子”

,大致的意思就是,很多我們認為隨機的事件實際上並不是隨機的。

比如我們認為拋硬幣的是隨機的,50%的機率正面、50%機率反面。

但這只不過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掌握理論和資料而已——實際上,一旦硬幣被拋,它的受力大小、受力位置、空氣阻力、重力、旋轉方向等都是確定的,如果我們能夠知道決定這些力的理論(比如流體力學)以及具體的資料(比如空氣流動速度大小),實際上能精準控制硬幣的著落

同樣,消費者的偏好、行為、需求以及影響這些需求的因素,本身也是相對確定的。過去我們覺得不確定、難以去影響,只不過是因為沒有真正掌握理論和資料。

過去我們憑自己的主觀感覺找到洞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寫出幾句我們覺得能打動消費者的文案,然後再尋找可能對產品感興趣的人——

難道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讓這個過程更簡單一點了嗎,即使在這個人工智慧下圍棋都能超過人類冠軍的時代?

而這就是我真正想做,應該做,但一直自愧做得不夠好的事情。

接下來,我希望在理論規律的基礎上,結合人工智慧和資料,做出真正好用的啟發創意、生成方案的工具。

消費者的行為是一個黑盒子,但這次我就要去破一破。

3

“再一次,離開舒適區”

除了上面我真正想做的事情,這裡說說對我個人的影響。

兩年前,我是一個過著日復一日生活的畢業生,看到好多商業分析文章完全依賴拍腦袋(比如當時突然看的一個毫無邏輯的文章講“小米必死”),覺得要用專業的商業理論去分析這些現象,於是決定離開舒適區,即使毫無媒體經驗,也

開了公眾號,堅持寫作。

一年前,我希望讓有效的方法能夠改變更多的人,所以離開當時的專案(智慧攝像機),開始

創辦公司

。(沒想到幾個月內數千家公司找上門來合作)。

接著,我開始了現在的生活。比如

推行“14天改變計劃”的線上培訓

,讓數千人學會使用“喚起使用者痛點”的方法,比如透過

諮詢專案

獲取經驗,然後藉此研發新方法,比如每週拿一天時間把我最新的想法整理成公眾號文章。

這些事情我都非常擅長,但慢慢也就進入了舒適區(重複在本身已經擅長並熟悉的環境中),直到幾個月前百度那邊跟我提起,可以用人工智慧來做,並提出收購邀請(但仍然保持一個獨立運營的科研團隊)。

我猶豫了一段時間,畢竟至少感覺對創業者來說收購好像不是很好聽,而且也意味著要離開熟悉感,進入相對未知的領域(比如人工智慧的產品)。

最終讓我再次離開舒適區,踏上征程的,還是這個問題:

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我希望透過“工具化的方法”,讓優秀的營銷方案不再屬於少數人,變成人人都可以獲得的。

就像100多年前的福特,他最大的夢想並不是像其他汽車廠一樣為貴族生產更好的汽車,而是想透過生產力革新,讓“汽車”這一平民奢望的交通工具走進千家萬戶,變成工薪階層都買得起的東西。後來,他透過發明流水線做到了。

這當然很難,因為把任何一個方法規模化,比單純會用要難多了。

前段時間我在做資訊流文案的研究,經常看到一個方案就知道要怎麼改可以提高效果,但要大規模化卻很難。比如一個理財APP的文案“預估收益7%”,很明顯使用者不會關注,回想之前學過的理論,我改成“預估收益7%,2017存錢不流行去銀行排隊了”,結果果然提高了一倍的點選。

這裡面的理論很明顯,比如按照這個APP的特性,需要激發使用者對陌生產品以及更高收益的追求,而這需要讓人進入“促進型調節聚焦”的狀態(此時人更加看重收益願意嘗試),所以在年底用“2017”來激起憧憬感是對的。

但每個方法這麼碎片化,難就難在怎麼讓人簡單地進行大規模使用(包括我自己的方法應用都有限)。經過了解,我認為人工智慧應用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最終,經過內部的討論,我們團隊決定接受這次的收購合作(與我個人的公眾號“李叫獸”無關),下面是正式的計劃:

我和好友 BMAN(李博文),專門為研發智慧工具而創辦的公司“受教資訊科技”以近億估值被百度收購,但仍然保持獨立品牌和獨立運營,專注利用學術研究和人工智慧(百度提供支援),創造啟發創意、方案的工具(並不涉及原有搜尋等業務)。

收購完成後,為了支援業務,我本人出任百度副總裁。

原有培訓等業務繼續執行,但為了幫助課程本身變好,同時讓自己更加專注,我們會和三節課合作運營,今後“14天改變計劃”課程的開辦和教學服務都將會由三節課來獨家完成。

為了保持觀點的客觀獨立,“李叫獸”公眾號仍由我個人運營,將來我仍然會用這個公眾號免費分享我的想法和見解(相當於我個人的部落格),同時因為有了資料來源等支援,將來的新分析會逐步變得更加嚴謹和科學。(不過近期公司交接、團隊招募以及產品前期研發,所以會減少一定頻率)

4

One great thing

讓中國營銷人更懂消費者

前幾天在看一本書《Becoming Steve Jobs》,裡面講到喬布斯當年說過的一句話,讓我深受啟發:

“唯一值得花時間去解決的問題,應該是要好幾年才能解決的難題。”

謝謝閱讀,可以評論留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