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在蘇州,上茶館喝茶又叫

“孵”茶館

臨水的茶樓一坐,從十七八歲到七八十歲,每日同一個時間,同一個位置,點一壺碧螺春,有餘錢再添幾碟精緻小食,盡得這四平八穩的適宜。

郁達夫寫蘇州說

中國真正的民意在茶館裡

就到平江路,拐進臨街的

品芳茶社

,到

“蘇式”生活煙火氣最濃之處

,一探究竟。

品芳茶社丨一百三十年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品芳茶社在平江路的資質算不上“老”,但放在蘇州茶館中論資排輩,定能排前三。

上世紀茶館鼎盛,蘇州男人都有兩個家,有妻子的堂屋和街巷的茶館。

彼時街坊流傳著一句話“

聽戲到吳苑

喝茶到品芳

”,品芳茶社的地位可見一斑。

它遺立於風雲詭譎的大時代之外,保留前清茶館舊習,不事變革,依舊是家門前遛鳥、鬥蟋蟀的好去處。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茶客駁雜,自成天地。前廳容得下扯家長裡短的車伕伙伕,後廳能聚著闊論國際的報刊編輯,面熟了就是兄弟。向堂倌寄存茶葉、茶器,一早佔座,和別人喝茶閒扯,甚至幫人斷家事,即聽“

講茶

”,訊息的豐富度和趣味性遠勝報紙雜誌。

周作人

偶來蘇州,也樂於到品芳喝茶享閒,看茶客逗趣,過老蘇州的尋常日子。

2008年,品芳茶社從始設於清光緒年間的舊址遷到平江路,

一百三十年

,悠悠而過。

平江河畔丨風景舊曾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品芳茶社的門面不大,一樓是散座,二樓有包間雅座。屏背椅、木方桌,典型的明清風格。

臨河風景獨好,到二樓擇窗坐下,江南水色收入眼底。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蘇州的古街中,平江路的樣貌最完整。

春水碧於天,人家盡枕河

。水巷小橋交織著,門戶深深不知幾許,白牆青瓦間探出一院芳華。

畫舫穿梭煙雨間。橋上人觀船,你望橋上人,船上人瞧見樓臺,遞來善意,你也便成了風景。

蘇式茶點丨玲瓏藏巧思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品芳茶社的名聲一半在茶,一半在小點,每日開張即排起長隊。

好茶客多半是好食客

,昔日的茶社不供應吃食,客人要吃就讓堂倌去樓下商鋪捎些混沌、小籠。四下食店仰仗茶社的生意,一條街因一座茶社活絡起來。

而後品芳改制額外提供茶點,樣樣精細且不貴,

十數元就能撐起場面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來者必點蘇式

泡泡小餛飩

,面皮薄如蟬翼,透出粉肉顏色,個頭圓小齊齊挨著,鮮湯熱騰騰地澆上,再撒把翠綠蔥花。乘熱呼哧呼哧地一口一個,吃個五六分飽。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甜食更俏,

赤豆糖粥

圓子稠糯,

桂花雞頭米

花香清新,

西山碧羅茶餅

綠茶味濃郁……點滿58元,連茶水都省了呢!

在這喝茶,少了條框拘泥。

龍井

碧螺春

花茶

,點一壺,吃一天,望著河景又一年,

地地道道的蘇式生活

吳語評彈丨江南多少事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這麼“破”的茶樓,卻藏著一百三十年的蘇州風味

“他們是不識憂,不識愁,傾肺腑,效風流……”

一曲《西廂記》,吳儂軟語、咿咿呀呀。

少了評彈的茶社是不完整的

,但並非固定出場,有幸才能聽上。

唱腔婉轉,詞句纏綿,和著胡琴琵琶,佐茶足以喝出萬般滋味,人事風流。

若說蘇州園林是世家貴胄的縮影,那品芳茶社就藏著小橋人家的日子。

人人都能在這裡“孵”一段屬於自己的江南舊夢

地址:蘇州市平江路94號(近大儒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