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博物館又被稱作博物院,最早出現在公元前4世紀,早期的博物館更多是為了儲存貴族珍品而存在的,也因此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則出現在17世紀後期。如今,博物館的功能已經不再侷限在典藏珍品,還包括徵集、陳列、研究等都。其中,博物館陳列,也就是博物館展示,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隨著現代意義上博物館的出現,博物館展示的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19世紀以來,我們現在熟知的博物館展示方式出現,即:以正在經歷的時間為終點,順著歷史發展的時間線來安置展品。這種普遍的展示方式的出現,與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無關係。20世紀,博物館展示方式除了時間元素之外,空間也變得重要起來,博物館展示開始注重文化與場所及民族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在博物館展示過程中,文化被看做是某一民族特有的、區別於其它民族的特別的東西,這種觀念的出現則與全球化發展密不可分。

總而言之,博物館展示的形式變得多樣化,在展示過程中,敘事性表達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博物館所展示的內容都是有一定的邏輯關係的,透過構建展覽內容與展示空間的關係,使觀者得到更好的參觀體驗。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博物館展示的文化內涵解讀。

博物館展示中的展品:再現的真實。

在博物館展示環節中,同樣有很多元素的加入。其中,“展品”是博物館展示最重要的要素,同時也是向觀者傳遞文化價值的重要媒介。

無論是哪種型別的博物館,無論展示過程是遵循歷史順序、時代順序還是其它邏輯,“展品”都是此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博物館“展品”一般都具有一定歷史和豐富內涵,所以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展品”在被博物館按照展覽的主題內容選擇之前,只能稱之為“物品”,物品在博物館中是“帶觀者回歸歷史”的表徵。關於博物館展示中“物品”到“展品”的轉變,艾塞克斯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彼得·弗格曾提出,物品是按照特定的目的被選擇出來,然後在空間內進行展示的。這就說明,在博物館按照展覽主題主旨選擇所展示的物品時,物品本身的意義就被弱化甚至被改變了,這一觀點類似於馬克思所說的“異化”。

大部分博物館展覽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物品”向“展品”的過渡。

在博物館展示中,物品會保留自己部分本來含義,大多則是與展覽主題內容相互碰撞,衍生出新的意義與體驗,並且這種新的意義與體驗,重要程度往往高於物品本身的真實性。

也就是說,相比於展品本身所承載的含義來說,博物館展示注重的是展品與展覽空間、展覽內容及展覽主旨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在這一基礎上,博物館往往會增加展示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擴大展品的背景,達到再現另一種真實的目的。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博物館展示的內涵:人為構建與被展示。

Bella Dicks 《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一書中指出,當今社會是一個文化被展示的社會,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文化其實是為了迎合觀者的部分需求特意被設計出來的。

這種說法在博物館展示中也有很明顯的表現,在早期的博物館中,觀者的話語權是非常低的,博物館開放更明顯是為了迎合精英階層的審美,但是在當今社會,博物館展示面向的是普通民眾,展示的各個環節都是人為構建的。

首先就是展品,前面提到,展品會根據特定的主旨,以引起觀者觀念和情感的波動,這種再現的、特殊的真實本來就是被設計的,選擇佈置產品都包含著策展人的精心安排。

除了展品之外,博物館的場館設計、燈光佈景、展品背後牆的顏色,甚至是路標引導、介紹手冊等,都是專門人員有意識地構建的文化景觀,這樣才能達到給予觀者“作品本身不能闡釋的東西”的目的。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博物館展示的特定視角與價值。

前面提到,博物館展示是人為構建的產物,展示中的每一環節都是“被安排”的場景,那麼除了展廳中能看到的元素,博物館展示的背後是否有其它元素的參與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更深的層次來說,展示的大方向與效果,與組織方、贊助商與媒體等外界因素息息相關,從這一角度講,博物館展示所展現的內容都是帶有主觀色彩的表達。

通常來說,博物館展示作為文化的一種表達,不僅承載著歷史與藝術,更重要的是作為過去與現代發展的鏈條而存在,在傳遞觀念的過程中,同樣被賦予了符合現代型的全新的意義。

正如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系教授蘇珊·沃格爾在的《展覽文化: 博物館展覽的詩學和政治》中所提到的:

“注重於不同風格的文化展覽可以體現出態度和詮釋上的差別,並且觀眾在參觀時,也無形中會受各種形式所操控……我希望觀眾能夠以更為理智的眼光看待博物館的活動,並最終意識到博物館不透明可見的選擇會影響他們透過有機玻璃 ( Plexiglas) 所看到的東西。”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因此,可以說博物館展示的歷史是特定視角下的新的歷史,往往與國家意識形態有很大的關係。

像中國文字博物館坐落於甲骨文的故鄉河南省安陽市,除了展示甲骨文的歷史之外,還承載著中國漢字文化的科普工作,同時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就是博物館展示的又一內涵:屬於文化但不限於文化,是主觀色彩之下的意識形態的象徵之一,有著向觀者傳達特定觀念的特殊價值。

博物館展示中全新設計手段的應用。

隨著博物館文化內涵的不斷髮展,博物館展示的目的更偏向於滿足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博物館展示需要注重展品的歷史性和藝術性,結合各種表現方法,提升展品的藝術形象,吸引更多的觀眾,闡釋展覽主題。

在此背景之下,博物館展示的方式與手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得多樣化。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博物館展示中的新媒體技術。

數字媒體的發展程度,從各個行業的應用頻率就可見一斑,新技術的出現同樣應用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博物館內各種影音裝置的使用,這些裝置可以幫助觀者更好的觀看了解文物,

目前博物館展示中常用的新媒體技術主要有幾大類:多點觸控、全息投影及虛擬現實。

多點觸控就是指觀者可以操作控制計算機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資訊,這種方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展廳內常見的觸控臺;全息投影比較容易理解,就是運用投影技術敘述場館展廳的主題和歷史脈絡,相比於單純的文字圖片資料,這種方式往往更直觀、更生動,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甲骨學堂展廳,最前方即是巨大的投影,讓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對甲骨文歷史的情感共鳴也會更強烈;虛擬現實同樣是以計算機為核心,使觀者在真實世界中感知到虛擬的數字資訊,增強觀者的感官體驗,展廳內最常見的就是文物旁邊的二維碼設定,只需用手機輕輕一掃,這件文物的相關資訊就會展現在觀者眼前。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博物館展示中互動裝置的構建。

何為“互動”,簡單解釋即為相互聯絡、彼此作用。

現在的博物館在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下,越來越注重“人”的參與,所以博物館展示中互動裝置的設定便由此誕生。

互動裝置的構建模式可以讓觀者增強展覽中的參與度,從而產生對展覽相關內容的興趣,是個人與展覽資訊溝通的重要橋樑,目前博物館展示的互動裝置設定主要有情景再現和空間互動的形式。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前文提到,博物館展示最重要的就是敘事性表達,敘事性表達能夠擺脫博物館展覽的單一性,從而使展覽向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發展,情景再現便是提高展覽敘事性的途徑之一,透過人為參與,在展廳內儘可能的還原歷史場景,營造文物當時的氛圍,這種再現方式便是以觀者為主體,圍繞著觀者的目光展開,使得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空間互動的不同之處就是場館內不會有文物的陳列,而是完全靠虛擬技術構建抽象化的空間,創造出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場景,增強觀者的感官體驗與情感昇華。例如很多博物館內設定的互動與影像廳,觀者在這樣的展廳中的參與度會有很大的提升,在互動的過程中會加深對文物的認識與情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兩種新型設計手段,還有其它一些博物館展示的新模式如生態博物館等,都是為增強博物館的敘事性而設計的比較普遍的方式。

總之,新設計手段的應用,使博物館的展覽變得更有趣味性和誘惑力,將“觀者”這一

主體

帶入到一個新的資訊文化世界,並且依靠“虛擬真實”的場景影響人們的感官和思想。

開啟博物館的N種方式:對博物館展示的深層次解讀

博物館深層次內涵總結。

關於博物館深層次的內涵解讀,其實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即無論是展品再現真實、展示的人為構建性還是展覽的特定視角,歸根結底都與博物館的敘事性表達相關,也正是在注重敘事性的背景下,舊的博物館展示應用模式已經改變,新的設計手段才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