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保護的初衷變為傷害

別讓保護的初衷變為傷害

在“千億雲茶”“綠色食品牌”“保護古茶山”的號召下,近日,相關職能部門組織力量,深入各古茶山村寨,指導當地茶農開展古茶樹病蟲害防治、茶園管理和茶葉初制等工作。

眾所周知,類似面積和數量的古茶園、古茶樹,世界只有中國有,中國只有雲南有。雲南的古茶樹和古茶園,雖然都是先民們人工栽培的(野生型古茶園除外),但是由於歷史原因,自民國晚期至20世紀末,開發和利用較少,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茶園生態系統和茶葉品質特徵。當前,學術界、科研院所對古茶樹、古茶園的研究極度缺乏,其他的茶業從業人員就更是無從談起。就連近年來受到市場追捧的所謂“古樹茶”,其優良品質到底由哪些物質組成?與哪些因素息息相關?與茶園茶相較,古樹茶到底有何優缺點?適制性怎樣?眾說紛壇。在這種情況下,盲目的將我們對當代茶園茶的研究成果移植到對古茶園、古茶樹的保護上,結果恐怕適得其反,最起碼不完全恰當。

據當地茶農說,派下來的技術人員來自普洱,這更讓人不得不聯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景谷為發展茶園茶,而將成片成片的古茶樹連根拔起的場景。

在茶葉產量供大於求的大環境下,雲南生態、品質優良的古茶園、古茶樹更值得所有人珍惜。

我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對歷代王陵進行全面開挖,但由於科研水平和保護措施不到位,造成歷史文物大量損壞。後來總理親自出面,有關部門才停止了這一行動,秦始皇陵等眾多的歷史遺存至今還深埋地底。

只要管控好人為破壞,最好的保護可能就是不保護。尤其是在當前我們不知道究竟該如何保護的前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