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wei Inside”上車,自動駕駛技術強過特斯拉

“Huawei Inside”上車,自動駕駛技術強過特斯拉

電車匯

訊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華為公司第18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發言稱:我們認為不管是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汽車,還是汽車的四化,核心是自動駕駛軟體能不能真正讓汽車實現自動駕駛,並在未來進一步實現無人駕駛。我們希望透過強力投資自動駕駛軟體來推動汽車行業的網聯化、智慧化、電動化和共享化,推動汽車行業和ICT行業走向融合,為華為帶來長期持續的戰略機會。

華為的定位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我們的戰略是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最近餘承東也在嘗試怎麼幫助車企賣好車。我們致力於投資自動駕駛軟體,目標是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一旦實現,就將顛覆跟汽車相關的幾乎所有產業,這也是10年內可見的最具顛覆性的產業變革。

HUAWEI inside

華為從2012年開始進行車相關的研究,當時在2012實驗室下面成立了一個車聯網實驗室。那時候還沒有智慧汽車的概念,還沒有自動駕駛的概念,只有電動汽車的概念。華為最早是想研究電動汽車所需要的技術。

但隨著研究不斷地向前走,汽車行業不斷地發生變化,從原來簡單的電動汽車,要變成一個自動駕駛的車。從2012年到現在,整個面向未來的汽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技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人工智慧技術起來以後。

原來只要做“三電”系統,後來發現還要做個“駕駛員”,其實自動駕駛系統就是做一個駕駛員,來替代人開車。經過一系列研究後發現,華為具備的所有技術和能力,在車上應用的面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我們認為,ICT的能力對於未來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和部件越來越有價值。

從2012年到現在,華為發現汽車產業界更需要華為的,不是華為這個品牌,而是華為的ICT能力,來幫助他們造面向未來的車。

所以2018年華為的管理團隊在三亞開會,做了一個決策:明確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個決策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改變。

當然,作為一個ICT行業的企業,跟汽車業打交道,也希望開創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所以會選擇一些夥伴進行深度合作,然後用“Huawei Inside”的方式支援車企打造其子品牌,賦能一些車企,真正把面向未來的車做出來。華為現在選了三個夥伴,分別是北汽、廣汽和長安,支援它們打造各自的子品牌。

華為支援北汽新能源打造的ARCFOX品牌,很快會推出一系列的車面向市場。在ARCFOX品牌的系列車會把華為所有的(ICT)能力和北汽的(整車)能力充分結合起來,給消費者不同的體驗。我們跟重慶的長安和廣汽也有類似的合作。這種合作我們會有所選擇,不會太多。

華為“Huawei Inside”模式設計了一個品牌LOGO叫“HI”,代表Huawei Inside。未來看到HI這個LOGO,就證明是華為跟這個夥伴一起打造的車。但不是所有華為提供部件的車都能夠標上HI的LOGO,只有用了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車,才可以標上HI的LOGO。

已實現市區1000公里無干預的自動駕駛

在5G技術之上,華為又推出了5G 技術的「增強版」標準——5。5G。

5G 和自動駕駛是華為的重要業務,同時也是最近兩年科技圈的熱議話題。但徐直軍表示 5G,甚至 5。5G,都與自動駕駛關係不大。

他在大會上稱,汽車行業的人更關注 5G 在自動駕駛上的應用,交通行業的則更希望車路協同,充分發揮車輛與道路的連線。如果一個車必須依賴於5G或5。5G,才能實現自動駕駛,那就慘了,如果一個5G基站斷了以後怎麼辦?這對移動運營商的網路要求就太高了,網路要覆蓋到任何地方,還要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出問題,它必須有很強的韌性,這不現實。所以從這種角度來講,5G也好、5。5G也好,就不能是必須的。當然有5G會好一點,但更多的體現為一個輔助的能力。

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是華為重點投資的產業,它具有自己的銷售、交付等所有的組織能力,是華為公司除了消費者BG之外功能最完整的BU。華為今年在智慧汽車部件的研發投資超過10億美金。

徐直軍介紹說,中國現在年需求3000萬臺車,未來會更多,我們認為,即便只做中國市場,每年從每臺車上平均能夠獲取一萬人民幣的收入,也足夠了。當然,華為做任何一個產業都希望是一個全球產業,而不僅僅是侷限在中國市場。

現在我們做的每一個部件都已經推向市場,正在逐步獲得應用。在4月份的這次上海汽車展上,“Huawei Inside”合作模式的車會在車輛密集的市區給大家提供自動駕駛的體驗。我們的團隊告訴我:他們是做得最好的,能夠做到在市區1000公里無干預的自動駕駛,這位元斯拉好多了,你們可以開完這個會就到上海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