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特斯拉背後的男人-為何他超越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

蘋果、特斯拉背後的男人-為何他超越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

在量子物理中,躍遷是指低能量的粒子向高能量粒子的一次突變。

而在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根本性的變化,正在某些領域內悄然發生,並且積蓄著更大的能量。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雖然只有一字之別,但意義重大,完全可以稱之為一次躍遷。

品牌和創新密不可分,沒有創新就沒有品牌可言。

1

5月4日,寧德時代董事局主席曾毓群登頂香港首富。福布斯實時富豪榜(Real Time Billionaires)顯示,當前曾毓群的身家達345億美元,不僅超過了李兆基的321億美元,也超過了李嘉誠的334億美元。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成立於2011年,是國內率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動力電池製造商之一。

但實際上,企業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同類,自2017年至2019年,寧德時代連續三年,先後超過“前浪”比亞迪、松下們,坐上並穩住全球新能源動力電池第一的寶座。

建立這個龐大的動力電池帝國,曾毓群只花了8年時間。

蘋果、特斯拉背後的男人-為何他超越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

鮮為人知的是,截至2020年1月,寧德時代在歐洲幾乎沒有業務,但到2020年底,它已成為該地區第四大電池供應商。

從全球來看,資料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寧德時代電池裝機量同比增長320。8%至15。1 GWh,市佔率從2020年全年的25%再度擴大至31。5%,而其最大競爭對手LG化學以及松下市佔率則分別下降至20。5%和16。7%,松下市佔率一年內下降近10個百分點。

2

為何寧德時代能實現如此高速的增長?

事實上,這和企業創始人的技術背景有很大關係,曾毓群在電池技術領域裡深耕多年,不僅是中科院的博士專家,更將其理論與企業的商業化運作緊密結合。

早在上個世紀,他就已在外資企業ATL中做到工程總監的高管,深諳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他們從索尼電池受到啟發,專注於聚合鋰電池的研發。

2003年,ATL更是成功為iPod開發出異形聚合物鋰電池,並拿到了蘋果發來的訂單——為1800萬臺iPod供應電池。

在2008年,政府借奧運會之機,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而新能源車無論是插電混動還是純電動車,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電池。

蘋果、特斯拉背後的男人-為何他超越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

正是出於對新能源未來的發展前景理解和敏銳洞察,在2008年,ATL就成立了動力電池部門,進行車載動力電池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的開發。

並在成立的第二年,初生的寧德就牢牢把握住寶馬給予的機會,躍上了動力電池的歷史舞臺。

同為福建人的王興在其個人賬號發文說:一個有幸早年投資了寧德時代的朋友說,他當年第一次走進創始人曾毓群那狹小的辦公室就被震了一下,只見牆上五個大字“賭性堅強”。他當時調侃說:“你為什麼不掛愛拼才會贏呢”。曾正色道:

“光拼是

不夠的,那是體力活;賭才是腦力活。”

曾毓群所謂的“賭性”,從寧德時代的發展歷程來看,包括兩點:

第一點,抓住時代機遇,抓住風口。

第二點,勇於搏殺,不斷創新,挑戰自己。

這一環套一環的時代機遇把握,表面上來看,是訂單驅動的業務發展模式,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和隨機性。

但進一步來看,

將寧德時代放到整個中國製造和新能源的革命的大背景下,其企業的飛速成長源自於對新能源市場深刻洞察基礎上的技術創新。

蘋果、特斯拉背後的男人-為何他超越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

在早期階段,透過成為蘋果、寶馬等知名廠商的供應商來迅速站穩腳跟,切入看似簡單的中低端市場,是迅速搶佔市場階梯的有效方式。

在成長時期,透過與更多的外國汽車製造商簽署越來越多的供應協議,以及採用寧德時代電池的中國產電動汽車在全球的銷量不斷上升,企業的發展速度與全球對新能源的市場需求緊密相連並不斷實現更大的跨越。

在這個過程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學習來提升,解構和重構的過程不斷髮生,更多的技術創新也不斷湧現

,最終為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浙大郭斌教授的階梯追趕理論來看,

它包含了市場與技術階梯追趕過程中的無數次跨越,每上一次階梯,都意味著能力的跨越。

3

驅動創新的,不僅僅靠硬核能力,還需要強大的價值觀和企業願景。

2000多年前,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之所以能成就一代偉業,除了齊國的變法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從整個諸夏角度來“

尊王攘夷

”,對外輸出了大一統的核心價值觀,建立了諸夏的共同信仰。

而今天的商業世界,

創新同樣需要軟實力,只有擁有強大的價值觀,企業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

品牌的底層邏輯是文化認同和價值觀認同。

品牌的背後,歸根到底是價值觀驅動。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H&M事件,除了政治上的無知和荒謬之外,從品牌的角度來看,是企業核心價值觀的缺失,更是對中國製造業的無知和傲慢。

這樣的品牌,自然難以長遠發展,更遑論輸出優質的產品。

今天的中國製造,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

從創新的正面戰場來看,無論是技術領域的創新,還是產品設計的創新,以及商業流程的創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併發出自己的聲音。

伴著這輪創新的浪潮,與企業的戰略觀、商業觀等密切聯絡的品牌觀正不斷塑造和重新整理。

蘋果、特斯拉背後的男人-為何他超越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

如果說過去,我們對品牌的認識,都停留在西方傳統的市場營銷框架中,更多是從單點的、表面的、靜態的視角去孤立地看待,缺乏系統的品牌觀,跟在外國大品牌後面亦步亦趨。

那麼

當下的製造業和消費升級,則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發現和審視中國品牌的機會。

任憑外界喧鬧,很多傳統的企業同樣具有後發優勢,他們持續地專注地在某些細分領域內創新,在某些不被看好的傳統市場中做精做深。

當下,

如何從系統角度去洞察和識別更多的品牌機會,如何基於利基市場和錯位競爭來設計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定位,如何基於使用者行為心理學的視角來進行品牌超級符號的構建,如何在媒介碎片化的場景下策劃多元化的內容營銷來引爆傳播,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品牌塑造的核心議題,也是需要不斷地創新來實踐。

這些品牌議題,顯然與企業的戰略發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理應更審慎地去綜合考慮和構建,而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和宣傳包裝。

創新大潮已開啟,創新的時代需要新的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