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巴勒斯坦伯利恆,是大衛王的故鄉,也是耶穌的誕生地。這片約旦河西岸的彈丸之地,有太多的情節畫面讓人唏噓不已,但有更多不同信仰的普通人在這裡和諧共處。站在伯利恆,有時,我迷惑了時間,模糊了雙眼。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去伯利恆,是為了趕那場每年一次的大遊行。事先查好了路線,但無論如何都查不到遊行開始的時間。為穩妥起見,我打算一大早就出發。更提前天,找到耶路撒冷老城大馬士革門對面的長途汽車站,確認好從公寓到車站的時間,才算安心。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穿過滿是煙火氣的古老集市

231路到伯利恆。因是阿拉伯人經營的汽車站,即便是安息日也照常執行,當然也不能刷以色列的交通卡Rav-Kav,上車找司機直接買票。從耶路撒冷出發,車繞過老城新門、雅法門、錫安門,一路向南,駛向10公里外的伯利恆。一出耶路撒冷城,偶見稀落的建築物,仍是無一例外的沙黃色,少有植被,儘管沒有常規定義上的風景,但於我,眼見即是最好的。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約莫30分鐘後,窗外景緻有了明顯的變化,大片低矮的橄欖樹穿插在房屋間一圈一圈繞山丘而上,我知道,這是巴勒斯坦了。一腳踩在伯利恆的土地上,路邊馬上就有幾個人以圍追堵截的架勢,指著旁邊一溜的車喊著“Taxi”,我堅定地擺手不搭這茬,這段20多分鐘的路註定要用雙腳來感受。此刻,天空碧藍清朗,不帶一絲雲,一如我的心境。在 Google Maps上鎖好定位,快步斜穿馬路,直奔馬槽廣場( Manger Square)。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因為不確定遊行的時間,所以無論心情還是步履都在急匆匆的狀態,也夾雜些許忐忑。眼力所及有國內小縣城的既視感,沿路街道兩側基本是略顯陳舊疲憊的兩三層小樓,幾乎每個樓的一層都是商鋪,而店面大都刷上了湖藍色,從一排單調沉悶的沙黃色建築中跳出來,生動又耐看。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順著大路往前,跟著導航拐進一條相對窄的巷子,就這樣突兀地闖進熱鬧的集市,讓我這個集市控驚喜不已。地面凹凸不平大小形狀不等的石板上磨印出經年的光澤,橫七豎八的電線東拉西扯糾纏在半空中。兩側一家挨一家的商鋪堆滿貨品,架子上、牆上密密麻麻擠滿了衣服鞋帽,有的甚至掛到了電線上;各種日用品從屋內延伸到了門口;食品攤上那些餅,以及些叫不出名字的麵點恣意出剛起鍋的鮮香,飄散了一條街;水果鋪支起的案板上,壘了好幾排已切成兩半的石榴,大大方方露出酒紅晶瑩的籽,相當誘人。老闆滿臉笑容熱情地吆喝,阿拉伯語夾雜著英語,同時麻利地操作,一杯鮮榨石榴汁不多時就能到手。如果不是因為要排隊,如果不是因為要趕時間,我定是要來一杯的。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集市說不上喧囂,但絕對熱鬧,尤其是人車不分流的一段,擁擠的程度甚至讓人閃現一絲慌亂,內心隱約的擔憂始終揮之不去,要是突如其來發生點什麼,恐怕是很難跑出去。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集市1929年就有了。

疾行中,我看到了一張張平和善良的面龐,完全捕捉不到硝煙留下的陰鬱。一個正在忙碌的當地人對著我的鏡頭迅速擺好“造型”,開心地笑起來,瞬間感動到我;在導航也迷失方向的時候,熱心指路的大叔告訴我左拐,再往右,直行就是馬槽廣場。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為著這場盛裝遊行

遠遠看見前方一棵高立的聖誕樹,那肯定是馬槽廣場了。未到廣場,先聞音樂聲,只是單純的音樂聲,看樣子盛裝遊行還沒開始呢,我頓時鬆了一口氣。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廣場不大,滿溢著節日的喜悅。伯利恆和平中心門前已圈出一塊地作為遊行的終點,有幾個揹著長槍的警察在來回步巡,我想他們一定知道開始的時間,詢問後得到的回覆是:並不確定。此時廣場上已聚集了各路手持“長槍短炮”的記者,有媒體早早佔領了轉播有利的機位,還有的正在做現場採訪。幾個當地的小孩,懷裡抱著一小筐,裡面有花花綠綠不同種類的糖,瞄準了遊客兜售,只要1美元。一個乖巧伶俐的小女孩身著聖誕裝,面對一個個爭相拍攝她的人,慢慢顯得有些不耐煩了。女孩的爸爸買來氣球,臉上還滾著淚珠的她剎那間綻開笑靨,相當配合完成各種“任務”,我的鏡頭也捕捉記錄下這個天真可愛的姑娘。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遊行時間的不確定讓我不敢走遠,只在廣場周邊溜達,主誕教堂、奧瑪爾清真寺等地標建築都在附近。大約1個多小時後,看見一隊人簇擁著主教走來,散在廣場上的人一下聚攏在和平中心門前。穿著灰長袍的主教走過來和大家握手,人們爭相朝前伸手,更意想不到的是有警官捧著一枝枝紅玫瑰送予現場的人們,還附贈有一張白底沙橘色的小卡紙,上面印有五種語言的“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祝福聖誕、新年快樂),卡片簡潔樸實,我將它小心收存好並帶回了北京。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序曲”已經將人們的情緒調動起來。不多時,第方陣走來了,領隊揮著一面碩大的旗幟,靛藍底色,白色流蘇鑲邊,醒目的黃Logo,我只能辨出“1950″幾個數字。隨後幾排是管樂隊,樂器長得類似蘇格蘭風笛,通體黑色,上面兩根管,長的扛左肩,靠短的吹奏,下面的一根管用於雙手的演奏。音色高遠有穿透力,曲目節奏明快。接著依次是大鼓、小鼓的佇列,一排鼓手四五個,男女比例隨意組合,排列並不齊整。統一的是著裝,頭戴黑色貝雷帽,外綴小朵黃花,上身灰制服,下身是嵌黃邊的黑色褲子,外披黃白拼接緞面長斗篷,腳蹬黑白短靴,英姿颯爽。整個行頭以一抹檸檬黃貫穿,協調而鮮亮。後面的方陣陸續進場,每個方隊差不多二三十個人,幾乎都是管樂和大小鼓的組合形式。未曾想到,耳畔突然傳來一首熟悉的旋律,竟然是前南斯拉夫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再見》,在我記憶裡,這首曲子當時在國內流傳很廣。演奏者是些年輕的學生,薩克斯與小號的協奏,或許他們這個年紀還不能真正領悟到這首曲子的精神所在吧。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一個接一個的方陣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演繹行進著,其中一個領隊技藝高強,大旗換成了類似儀仗隊的指揮棒,一路雜耍般“變換”著而來,人們不時報以掌聲、喝彩聲。走在最後的是幾個童子軍方陣,有小學生,甚至有幼稚園的小朋友,他們只需跟著隊伍行進就好,兩邊有老師守護,看似零散無節奏的隊伍,看似不知所措的表情,可這又有什麼呢?重要的是要有儀式感,在臉上洋溢位的儀式感。有的孩子邊走邊向觀眾群張望,一會兒就聽見人群裡傳來歡快的打招呼聲,孩子也興奮地揮揮手。這場持續差不多2小時的遊行,他們是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來籌備吧。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那叢橄欖樹

撤離馬槽廣場,穿到主誕教堂後身。不算窄的街道佈滿了禮品店,儘管也是店鋪密集,但和早上集市的氣質風格完全不一樣,也少了擁擠,只有幾個遊人徜徉其間。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走進一家比較大的店,門口正中是一組有故事的木雕,建築、人物、動物的組合,重現生活中的場景。店裡絕大多數是木質品,包括實用的碗、盤、碟,以及做裝飾用的工藝品等,有大型的木雕也有小鑰匙鏈,最特別的是連續幾個高架子上一層層不同的人物雕像。仔細看了一圈,很心儀一個大大的木碗,一共3個,木紋的肌理清晰,細節、形狀不盡相同,顯然是依了木料本身的特性手工打造的。不過,我打消了買它的念頭,最終選定幾件掛飾和明信片。結賬的時候,老闆不著急收錢,一邊仔細地包裝商品,同時很自然又頗有些自豪地告訴我,這些木雕都取材於當地的橄欖木。約旦河西岸地區一多半的農業用地都是種植橄欖,這也是當地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橄欖木密度大,因而木質硬實,加上清新的木香、自然豐富的紋理,是做工藝品的上乘之選。他還說,在屋頂上就有棵1500多年的橄欖樹,我可以免費上去看,還能順便眺望伯利恆的全景。接著,他手往後一指,說從後門穿過去,右邊有樓梯直達屋頂。就這樣,我有了意外收穫。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道過謝,我穿過後門,才發現原來這就是前店後作坊。後面有一大間屋子,幾名工人正在忙碌,周圍擺滿了成品或半成品,以及一根根待加工的橄欖木。看我停下來打量,他們抬起頭來謙和一笑,不多說一句話,又繼續幹手上的活。其中一個人身邊放了一摞畫好五角星的木板,他正把五角星一個個單獨裁下來;還有一個工人的案臺上滿是站著、躺著未完工的大大小小人物雕像,他在專注打磨件小作品,大量的木屑飛落直下,身上、地上堆滿了厚厚的木屑,這就是他們每天工作的常態呀。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樓梯挨著工作間,往上走必須過一道小鐵門,門上掛了紙牌“屋頂看全景收費2謝克爾”。門上著鎖,名年紀稍大的工人走過來開啟門,並把鑰匙留在鎖眼裡,告訴我下來的時候再鎖上。石梯簡陋且陡,繞了兩三圈上得屋頂,果然視線開闊,中間正是那棵橄欖樹,左邊樹樁上存有唯一的枯枝。有英文標牌說明,它有1500多歲。橄欖樹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可以存活幾千年,是生命、重生、韌性與和平的象徵。每年10月,巴勒斯坦開始進入橄欖季,那是一家人企盼團圓、收穫的季節。在這貧瘠少雨的土地上,它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重要的民族象徵,是他們的“生命之樹”。因此,橄欖樹深深紮根於巴勒斯坦文化之中,巴勒斯坦詩人馬哈茂德·達爾維什寫下“若橄欖樹知曉種下它的人,它將化作一滴眼淚。”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遠處,成片的典型沙黃色建築錯落環繞山丘;近處,教堂鐘樓、清真寺漸次散落在低矮普通的民居當中。此刻耳邊傳來沉厚的鐘聲,靜立中,我的思緒飛越時間與空間交錯的維度。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街頭藝術,生活的藝術

順著店門前的路朝右走,還有幾家橄欖木加工廠。經過一個長陡下坡,再左拐往上,就是 Manger大街,這條街是伯利恆的主幹道。沿街而行,相比老城而言,道路寬敞不少,色彩躍動的高大展示牌在宣揚節日的喜慶。大街上的人不算多也不少,大都步履悠緩。路遇街邊端著長槍的軍人,那個瞬間,我同時看到了他們剛毅的眼神和旁邊沙黃色岩石上柔美的光影。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我想要找尋英國街頭塗鴉藝術家班加西( Banksy)的作品。他以特立獨行的風格而聞名,不論作品還是為人,至今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長相和更多的個人資訊。其畫作更多地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以荒誕批判的形式反映社會主題,淋漓盡致表達了顛覆與機智風趣的性格,所以能夠在全世界被欣賞、被接納。2005年,他來到伯利恆,開啟了這裡的塗鴉創作,至今留存有3處真跡。步行大約2公里後,在臨街的一建築物側面,我找到了《被狙擊的和平鴿》。斑駁的水泥磚牆上清晰可見大大小小的彈孔,展翅高飛的白鴿身穿灰黑色防彈背心嘴銜橄欖枝,心臟部位是一個瞄準器的圖示。 Banksy以這種黑色幽默傳達真實的被大眾接受和理解的資訊,畫風凸顯個性氣質,很Banksy”。順著這條路再往前,不到1公里的距離,過馬路,同樣在路邊,是他的另一幅作品《 Flower Bomber》,半蒙面、反戴棒球帽的男子,做出欲扔炸彈的動作,不過炸彈換成了鮮花,象徵和平、生命和愛情。黑白色系的人物與五彩的鮮花,諷刺與風趣,機智地隱喻了現實。這幅畫被廣泛印在明信片、T恤、紀念品上。遺憾的是我無緣見到第三幅,它藏在一家商店裡,我去的時候店家正好閉門。此外,一名當地的企業家經營了一家 Banksy商店,在店裡可以買到不同式樣的街頭藝術主題的禮品。店裡還賣噴漆,如果你願意,那就買一罐現場發揮吧。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從 Banksy開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陸續來到伯利恆,創作了很多作品,並且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更新。塗鴉,這種古老的藝術超越了語言障礙,最直接了當表達社會現實。這也讓我想起很喜歡的一部法國紀錄片《臉龐,村莊》,講述了導演阿涅斯瓦爾達和街頭藝術家JR駕駛小貨車穿越法國村莊,他們將一路上拍攝到的一張張普通人的臉龐,以肖像畫的形式貼在整面牆上,完成了一次次屬於村裡人的藝術展。雖然兩者表現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一種行為藝術,是平民藝術、公共藝術,歸根結底是生活的藝術,體現了溫暖的人文主義關懷。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看著眼前的大片塗鴉,感覺穿梭而過的人一下就多起來了,三五成群的當地人朝著一個方向急匆匆而行。我一度緊張起來,好在他們表情都很淡定,但似乎又隱了幾分沉重。下意識地看了下時間,6點的樣子,或許是他們正好下班,這是必經之地吧。路邊,一個大叔手拎銅質暖壺,朝有塗鴉的方向邊說邊舉起另一隻握著杯子的手。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但又似乎能揣摩到一點。我站在離他幾步之遙的地方,在心緒雜亂間努力想知道得多一些。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

結語

伯利恆,它的獨一無二隻有你去過才能感受得到。我期盼能在橄欖成熟的季節回到那裡,和當地人一起採摘橄欖,看他們用傳統的方式榨取橄欖油,再在樹下席地而坐,撕一塊麵包,蘸著新鮮的橄欖油塞進嘴裡,淳樸的生活、純正的味道不過如此。

伯利恆,風過橄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