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頂級科學家顏寧離美歸國,深圳這波操作贏了

曾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頂級科學家顏寧離美歸國,深圳這波操作贏了

作者:老古,知名財經作家。

11月1日上午,在現場直播的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著名科學家顏寧宣佈,即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到深圳創立醫學科學院。

曾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頂級科學家顏寧離美歸國,深圳這波操作贏了

這則訊息雖然只是一個個人的職業選擇,但卻讓不少人一掃近日負面新聞籠罩的愁雲,對未來尤其是中國科技事業的未來有了新的期待。

01

深圳的創舉

從深圳政府公佈的相關訊息中,深圳醫學科學院的創辦是一個創舉。

與傳統的事業單位體制不同的是,深圳醫學科學院不定編制,不定級別,實行社會化用人制度,院長面向全球招聘。

在深圳市政府印發的《深圳醫學科學院建設方案》中,深圳醫學科學院將按照全新機制的要求,主要建設“四平臺一智庫”,力爭到本世紀中葉成為全球著名醫學研究機構。

根據《方案》,深圳醫學科學院將探索六大創新機制,即靈活的引才用才機制、聯動的多維合作機制、多元的資金籌措機制、創新的研究資助機制、科學的評審評價機制、協同的產業轉化機制。

應該說,以上創新機制瞄準的都是中國以事業單位為主體的科研體系多年僵化創新不足的問題。

而深圳醫學科學院第一任院長,應該就是顏寧了,她的出現,就代表著這一創新機制開始正式運作,因為,顏寧正是屬於該院全球招聘來的全球頂尖人才。

顏寧是全中國最有名的美女科學家,也是世界知名的天才級科研人員。

曾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頂級科學家顏寧離美歸國,深圳這波操作贏了

1977年出生于山東章丘的顏寧,今年僅45歲,她在18歲那年成功考取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本科畢業後,顏寧收到美國著名的常青藤高校之一——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成為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的學生。

2004年,顏寧取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後又獲得該校博士後學位。2005年,她獲得了北美地區青年科學家獎。

2007年,年僅30歲的顏寧,回到母校清華園,擔任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4年,顏寧和她的團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是一個折磨生物學家們整整50年的科學難題。

當時,她年僅37歲。

自此,顏寧聞名世界,成為全球最頂尖的生物學家。

2009年以來,顏寧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19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2017年,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

同年,在清華任教十年的她辭職,隨後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當講席教授。

當年,她的出走,一度引發了輿論對中國科研環境是否能留住頂級人才的思考。

因為就在2019年,顏寧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1年,她再次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顏寧回國,則代表著一個世界級人才的又一次人生選擇,這一次,她選擇了中國,選擇了深圳。

曾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頂級科學家顏寧離美歸國,深圳這波操作贏了

從深圳醫學科學院的創立機制來說,這是一個打破了諸多條條框框、富含機制創新的科研單位。

我相信,這種機制會是吸引顏寧這種人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更加靈活創新的體制才有可能讓顏寧這樣的科學家充分施展才華,他們將有可能獲得更大的學術發展空間。

02

創新沒有止境

如何培養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是數十年來中國社會爭論的一個重要話題。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在這一領域的創新其實早就有所行動。

還記得南方科技大學嗎?在成立之初,它揚言要在現有的體制下進行一場教育改革實驗:不認高考、自主招生、自授文憑……種種激進改革的態度甚至引發了學校內部的反對聲音,氣走了幾位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頂尖教授。

南方科技大學從創立到現在,就一直在榮耀和爭議中發展。

曾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頂級科學家顏寧離美歸國,深圳這波操作贏了

圖源:南方科技大學官網

第一任校長朱清時,在任職首年就開始學習哈佛大學的書院制度,讓老師和學生同吃同住,隨時可以交流問題;推行去行政化,逐一取消學校服務系統的行政級別;甚至敢於挑戰中國應試教育,不認高考、自主招生、自授文憑。

2011年南方科技大學開始不透過高考自主招生,引發巨大爭議。當年5月,教育部明確表示,“任何改革首先要遵循國家基本教育制度”,南科大的首批學生必須參加高考。

南科大和朱清時,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朱清時選擇了妥協,放棄了完全意義上的自主招生,最後轉用一種“631綜合評選模式”(即學生的高考成績佔綜合評定的6成,同時引入能力測試和學生的平時成績、素質評價),以求得平息輿論和堅持南科大的創新發展路徑的平衡。

現在的南科大,在數任校長的創新發展下,國際化程度非常高了。

南方科技大學已經簽約引進教師1044人,包括院士43人,國際會士39人。所有參與教學科研系列的教師,90%以上都具有海外工作經驗,60%以上都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工作或學習的經歷,師資隊伍中高層次人才佔比超過40%。

現任的南科大校長薛其坤說“深圳是目前世界上在人才環節方面建設的最好城市。”

現在的深圳,除了本土的深圳大學、深圳技術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還林立著各大高校的分校區及聯合研究院,包括但不限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等。

深圳這一次創新,應該是自南科大後又一次科研領域的重大創新了。

03

人才的流動是最重要的指標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美國仍然是當下全球人才的聚集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對於全球人才的虹吸效應,讓美國保持了世界科技創新中的中心地位。

美國本土的科技人才供給其實非常有限,大部分美國中產家庭願意把孩子送去讀醫學、法律、政治、金融等相關專業,美國本土理工科人才是非常稀少的。

美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學生中,有很大的比例是來自於其他國家,其中佔比最多的就是來自於中國和印度的留學生。

過去十年來,美國共授予臨時簽證持有人177,454個博士學位,其中有10個國家/地區的學生佔70%。

國家的整體排名中,前三的被中國、印度、韓國三個國家包攬,來自這三個國家的學生,獲得學位數量佔一半以上。

90%的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國工作了。而博士以下的學歷,想留在美國則很困難。也就是說,美國政府還透過苛刻的工籤配額制度,將大部分博士以下的留學生趕出去了。

曾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頂級科學家顏寧離美歸國,深圳這波操作贏了

高階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諱言。但如何將他們留下來,卻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有人說,工資高就能請過來。

他們把問題想簡單了,一個優秀的吸引科研人才的環境,包括容易出成績的科研環境,輕鬆自由的學術氛圍,低稅制,高收入,良好的創業氛圍,預期穩定的營商環境,這些都缺一不可。

美國現在的新型科技企業中,就有一大堆的科研人才與企業CEO合作的獨角獸企業。能批量出現這樣的企業 ,不是僅僅給科研人員發高工資就能解決的。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對人才的吸引力還遠遠不如美國。

各種僵化的行政體系、充滿各種問題的科研體系,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吐槽的物件。

深圳這一次創舉,讓我們看到深圳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也再一次印證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對外開放,吸引世界上優秀人才來中國發展、創業、生根,這是中國持續發展的關鍵手段。

希望更多的地方政府積極改革,創造好的人才發展環境,也希望更多的顏寧回到中國來發展,這將是中國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