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郭沫若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學者,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

20世紀的中國,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各種各樣的學界大師匯聚一堂,魯迅、聞一多等人直到今天依舊是需要後人敬仰的大學問家。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郭沫若先生依舊能夠“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卓然成家。可見,其本人的學問非常深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更是繼魯迅之後公認的文化領袖。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事實上,郭沫若的名字我們早就已經如雷貫耳。從小學起,我們就已經開始學習他的文章,《天上的街市》讓多少人對星空產生了最初的幻想啊!從課本下方的密密麻麻的註釋中,我們就已經初步認識到了郭先生深厚學養。他不但是個文學家,而且還是一個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新詩的奠基人之一。

而且,郭沫若先生雖然推崇新詩,但是,他的古詩寫的也非常不錯。他當年和很多文壇巨匠都有詩詞往來,主席還和他有過和詩呢。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後,很多對祖國有重大貢獻的人最終的埋骨之地都是八寶山。按理說來,郭沫若這樣的級別的學者應該也有資格埋葬在八寶山之中。然而,郭先生死後並沒有和眾多的生前好友葬在一處,相反,他竟然被埋葬在大寨的田野間。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郭先生這樣一位巨匠竟然無緣八寶山嗎?

其實不然,埋在大寨完全是郭先生的遺願。他願意和人工開闢出現來的一塊塊梯田長伴,他認為:這是一種人間最雄渾的景色之一。所以說,郭先生才會選擇將自己的骨灰埋葬在大寨的田野之中。

說起郭沫若和大寨的淵源,那還真是一段有趣的歷史。

1965年的冬天,雖然,已經到了冰天雪地的時節,但是,整個中國還是處在一派如火如荼的熱鬧之中。彼時恰好是“農業學大寨”的運動期間。郭沫若先生也就是藉著這個運動,得到了前往大寨學習的機會。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郭沫若在文壇的名頭很響,眾人對他的印象也是個翩翩君子。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位白面書生竟然會和大寨結下不解之緣,甚至最終將這裡選為了自己的埋骨地。

當年,郭沫若先生和中科院的專家們齊赴大寨,在那裡他們向農民們學習。學習他們的那種不畏懼困難,敢於改造自然的精神。而與此同時,他們也向農民同志們傳授自己所掌握的先進知識,教導他們如何用科學的方法種田。

一方是來自大城市的大知識分子,一方是中國大地隨處可見的窮苦農民,兩方人馬匯聚在一起卻並沒有產生任何矛盾,反而是格外融洽。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郭沫若先生在這裡和農民們相處,感受農民身上樸實的氣質,不由得喜歡上了大寨。雖然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讀書人。可是,他們也得勞動,這是學習的必須手段。也就是在汗流浹背的過程中,郭沫若先生和這裡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且,還為他們寫了不少讚美的詩篇。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郭沫若先生一行和大寨離別的日子終於還是來了,雙方都感覺到依依不捨。郭沫若先生看著送別的大寨農民兄弟們,感到心中湧起一陣陣暖流,他承諾道:“以後有機會,一定會重回大寨,看看這些朋友們。”

然而,歲月倥傯,郭沫若一行人離開大寨之後竟然再也沒有回去看望的機會。所以,這也成了郭沫若先生的遺憾。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因此,1978年,他在彌留之際許下了一個願望,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實現當初的承諾——回到大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虎頭山,和那裡的山水在一起。於是,親人們將郭沫若的骨灰送到了大寨的山野間,讓他和這裡的山山水水融合在一起。

“我想象著郭老先生他的作品,那《女神》的詩風多豪壯、雄健、頗具陽剛之美。郭沫若老先生的詩可以說是新詩中豪放的先驅,但同時,他也有許多清麗婉約之作記在了更多人的心中。我想象的《天上的街市》那麼優美,人人都喜歡,但想象不出郭沫若的墓地會是這麼樣的荒涼。

風雲聚散,塵埃落定。時間的流水終於為虎頭山洗去了斑駁陸離的政治色彩,虎頭山恢復了自然形態。大寨人在山上種樹立碑,開闢了森林公園,最引人思索的還是這兩座墓碑。”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當然,郭沫若先生的確因為其人品而飽受詬病,甚至,有人說他就是個假惺惺的偽君子,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他所做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逢迎溜鬚。

聞一多曾對他評價道:“如果他說了十句,只有三句對了,那七句錯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辯證,那說對了三句,就為同時代和以後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

甚至,魯迅一生罵過無數的人,在我看來,罵得最狠的,莫過於郭沫若,說他是“才子加珂羅茨基(流氓痞棍)”。郭沫若被罵是活該,因為他先去惹了魯迅,說魯迅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但是,這種說法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我們也不能因為這些而否定郭沫若先生文學成就。況且,即使他善於鑽營,善於溜鬚,但起碼他還是實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回到了自己曾經盛情讚美過的“大寨”,和那裡的水土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