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短評」華為入局支付|椰樹廣告引爭議|特斯拉回應車輛失控

本週要點事件回顧:

1。華為拿下支付牌照,微信和支付寶的最強競爭對手來了?

2。椰樹招聘廣告再引爭議,歷來如此便沒錯?

3。特斯拉副總裁迴應車輛失控,對使用者的傲慢依舊

#華為拿下支付牌照#

近日,華為拿下支付牌照的事情被很多媒體報道。不少人認為,華為此舉意味著微信和支付寶的最強競爭對手來了。

考慮到華為的體量和雄厚實力,未來超越國內兩大移動支付平臺,搶下最大市場蛋糕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在我看來,華為的野心可能並非是跟微信和支付寶搶市場份額那麼“小”,而是想著更“大”的事情。

「一週短評」華為入局支付|椰樹廣告引爭議|特斯拉回應車輛失控

擁有一張自己的支付牌照,不僅可以節省巨大的交易費,還可以透過海量的交易資料,去做使用者畫像,為未來更多業務和服務的拓展提供基礎。資料握在自家手裡,總比受限於人要強,這點相信華為比任何企業都體會得更為深刻。

作為一家坐擁數億使用者量的華為,擁有一張自己的支付牌照可謂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可能與競爭無關,但與自身的戰略卻息息相關。

當初,華為推出華為Pay時,陣仗很大。可是推了很久,還是沒有產生巨大的聲量和效應。除了微信和支付寶的堅固堡壘無以撼動的原因之外,還跟華為Pay自身的技術底層和應用場景受限有關(採用類似技術的Apple Pay也同樣雷聲大雨點小)。

「一週短評」華為入局支付|椰樹廣告引爭議|特斯拉回應車輛失控

但是,若據此認為,華為拿下支付牌照是為了彌補或補強華為Pay的消費場景,從而更好地參與移動支付市場的競爭,這樣的想法還是太過侷限。

如今,拿到支付牌照的企業已經很多了,除了阿里、騰訊,小米、百度、網易、京東、美團、滴滴、位元組跳動、快手、拼多多等皆先後擁有了自己的支付牌照。如果真要競爭,一眾玩家未必有機會從阿里和騰訊那裡虎口奪食;握有自己的底牌,不給巨頭漫天要價的權力,同時發展自己的生態,或許才是正解。

而華為的動作似乎也意在此了。

#椰樹招聘廣告再引爭議#

近期,椰樹集團一則學校招聘廣告再次引發爭議。

倒不是因為萬年不變的紅綠黃三色塊和“Word排版風”,而是因為“入學就有車、有房、有高薪”“有美女帥哥追”等宣傳內容,再加上妖嬈多姿的大胸美女,著實容易讓人有低俗營銷之嫌。

「一週短評」華為入局支付|椰樹廣告引爭議|特斯拉回應車輛失控

對於此次爭議,椰樹表示很委屈,自稱歷來都是這種風格。

然而一直這麼做,並不代表就是對了。尤其是打“性”擦邊球的時候,更要注意分寸,慎之再慎。

實際上,因宣傳不當引發爭議,椰樹不是第一次了。選大胸美女做封面,“從小喝到大”的廣告語以及去年高管招聘要求籤訂“賣身契”的負面事件,均引發巨大輿論漩渦。

然而,面對爭議,椰樹仍舊“死不悔改”,一方面可以說是企業不顧外界壓力,依然堅守自身風格的恆心;一方面也說明這種爭議營銷確實給椰樹帶來了不少甜頭,企業捨不得放棄這種巨大的宣傳效應。

「一週短評」華為入局支付|椰樹廣告引爭議|特斯拉回應車輛失控

部分消費者認為,這種類似“上世紀電線杆狗皮膏藥廣告”雖然土,但這就是椰樹的獨特營銷手段而已,沒必要上綱上線;很多人也對椰樹的產品口味讚不絕口,認為營銷出格一點無妨。

但如果站在更高維度,放大了看,這種涉嫌低俗營銷的手段便十分不值得提倡了。如果是杜蕾斯之類主打情趣用品的行業也變罷了,換成其他行業,尤其是飲品行業,便明顯不合適了。相信不少人還記得,杜蕾斯和喜茶那次翻車的跨界聯名。

這樣的營銷對品牌的影響往往也是巨大的,尤其是作為大眾消費品牌,對外界傳達出怎樣的印象,品牌在消費者心中便常常會固化為怎樣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一旦在消費者心中生根發芽,後期做品牌升級或轉型,遇到的阻力會比想象中大很多。小米的品牌突圍便是典型的例子。

當然,有人說椰樹賣好椰汁就行了,不必考慮太多;廣告low不low見仁見智,沒必要過於苛責。然而,椰樹果真應該堅持自身風格,捂上眼睛和耳朵,不聽從外界雜音,矇眼走路嗎?

相信無數的殘酷例項,會給那些企圖“一招鮮吃遍天”的企業當頭一棒。而椰樹也當看到這些前車之鑑。

#特斯拉副總裁迴應車輛失控#

最近,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在參加某個訪談節目時稱,特斯拉車輛失控是小機率事件,大部分時間是車主踩錯踏板。並拿一次衝到衛生間的事故進行解釋,聲稱因為地上有大量的水,車主車速過快(20公里以上),拿很多車去試,都會衝到衛生間。

不出所料,這段一分多鐘的影片片段引來無數人的吐槽。

都說特斯拉公關差,看來不僅僅是差在公關團隊身上,副總裁說話都不專業,都容易引火燒身,你怎麼能指望其他人呢。

一邊甩鍋,一邊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特斯拉高管尚且如此,你如何奢望下面的人認真對待消費者的反饋?

特斯拉的習慣性甩鍋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本指望被有關部門約談之後,特斯拉能有所收斂,然而沒想到,高層還是習慣性的“由己推人”,認為自己的產品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是車主、是地面、是充電樁。

謙虛、自省,“有責改之,無責加勉”對特斯拉來說,真是過於為難了。

什麼是小機率事件暫且不論,20公里是不是很高的速度,最起碼的判斷總該有吧?

當然,如果抓住這一段訪談去狠批特斯拉,顯然有失公允。特斯拉在中國賣了幾十萬輛車,按比例來說,出事故的確實不多,可是你不能因為事故少,就敢大言不慚地聲稱使用者“不會開車”。

「一週短評」華為入局支付|椰樹廣告引爭議|特斯拉回應車輛失控

對消費者的尊重和最起碼的敬畏之心是要有的,不然銷量再好,最終也會失去民心。

還記得小米之前屢次鬧出的低俗營銷和高管“屌絲”的言論,表面看來似乎無傷大雅,可一旦放到公共場合,高管的一舉一動往往會成為企業價值觀的對映。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的言論顯然不僅沒給特斯拉帶來什麼正面宣傳,反而產生了極壞了影響。聯想到之前的幾次微博言論,陶琳給特斯拉形象帶來的負面價值恐怕已經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