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秒鐘吞噬5人!電梯“吃人”電動車何時休?AI出“奇招”

2021年5月10日晚7時34分,成都市一則電梯安全事故衝上各大新聞媒體的熱點,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與關心。

密閉的轎廂電梯內,電動車突然冒煙起火,緊接著爆燃。

3秒鐘吞噬5人!電梯“吃人”電動車何時休?AI出“奇招”

左下角是才五個月大的小嬰兒

短短3秒鐘,火光沖天濃煙瀰漫,監控畫面一片煙霧。

而電梯裡乘梯的5人已經看不清身影,其中還有一位抱著小嬰兒的婆婆。

高溫,濃煙,無處可逃的轎廂。

3秒鐘吞噬5人!電梯“吃人”電動車何時休?AI出“奇招”

起火後監控畫面一片模糊

一句話,但凡有一絲共情力,看完這個影片的人沒有不感到絕望和心痛的。那位被抱在懷裡的才五個月大的小嬰兒,在電動車冒煙的時候扭頭動了一下,尚且不知道接下來面臨的是死神逼近。

小寶寶剛剛出生五個月零7天,抱孩子的是外婆,今年已經54歲。外婆和寶寶都被嚴重燒傷,其中外婆全身燒傷面積為75%,孩子全身燒傷面積為45%。事發後,兩個人都被送往四川最好的醫院華西醫院ICU進行搶救,甚至一度被下病危通知書。

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小兒 ICU 負責人介紹,孩子被送往 ICU 時,全身燒傷面積較大,四肢、臀部都有嚴重燒傷。不幸中的萬幸是,孩子的氣道沒有受到嚴重傷害,還可以自主呼吸,因此經過搶救後暫時生命體徵平穩。

目前,小寶寶和婆婆均在成都華西醫院重症監護室接受觀察治療,治療團隊將全天候監控病情。

此次事故引發了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牽動著無數人的心,也引起了更多的思考。正如新華社提出的疑問——“如何才能避免類似的悲劇?”

為此,網友們爭議不斷。

有人憤慨不已:”推電動車進電梯的人是罪魁禍首,就該堅決拒絕電動車進電梯。”

有人也為廣大電動車主叫冤:“要是有地方能充電,又不會被偷,誰想把電動車推上樓?”

也有人指責物業的不作為:“都是物業的錯,有的小區早就禁止電動車進電梯了,光貼個告示根本不管用,要落實下去。”

拋開物業的管理責任不說,電動車到底能不能進電梯?

其實,近幾年全國多地如鄭州市、杭州市、海口市都出臺了規範,明確禁止電動車進入電梯。根據《杭州市電梯安全管理條例》規定,電瓶車禁止進入轎廂電梯。而《海口市電梯安全管理若干規定》中明確規定市民不得用電梯搬運電動腳踏車、摩托車等。《浙江省消防條例》則明確規定,禁止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樓梯間停放電動車,對違反該條例處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罰款。

簡而言之,各地政府監管機構和消防人員孜孜不倦地科普,甚至輪番出臺政策規定,強調電動車進電梯的危害,但是電動車進電梯的現象依然屢禁不止。

電梯裡的“致命殺手”

關於電動車的安全隱患,有句俗話叫做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消防人員再三科普電動車不要進電梯、進樓入戶,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如果電動車在樓道、電梯或家中發生火災,逃生機率小,容易造成大範圍火災和損失,甚至人員傷亡。

由於電動車外殼採用塑膠、橡膠等高分子可燃材料,車身防火阻燃效能差,起火後僅需180S中心溫度可達1200°,能點燃絕大部分可燃物,極易引發大範圍火災。

3秒鐘吞噬5人!電梯“吃人”電動車何時休?AI出“奇招”

致命的是,電動車著火後產生的毒煙比火焰更具威脅性。

如果電動車在樓道內起火,樓道就像煙囪,毒煙會蔓延整棟樓,人體吸入高溫煙氣後會灼傷氣管,當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超過600ppm則會窒息死亡。

穿梭於大街小巷的電瓶車,在電梯裡卻是不定時炸彈,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爆炸,若是轎廂內起火逃生機率極小。

3秒鐘吞噬5人!電梯“吃人”電動車何時休?AI出“奇招”

以上海市為例,2020年發生電瓶車火災事故381起,超前3年總和,佔火災總數的12。87%,但是其致死率和傷人率卻很高,分別佔據死亡總數的41。7%,傷人總數的40%。

目前,電動車市場監管依據不足、電動車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有部分人違規私自改裝加裝超標蓄電池,這些都埋下了安全隱患。

用AI守衛電梯安全防線

隨著AI+物聯網被人們廣泛接受並迅速發展,在阻止電動車進入電梯這件事上,與物業的人工勸阻、張貼告示相比,AI技術擁有更強大的“作戰能力”,能全天候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地告警電動車乘梯事件。

基於AI演算法的智慧攝像頭已經在逐步替代傳統的電梯監控攝像頭,可以實現安全事故預警,降低危險事故率,將安全隱患扼殺在搖籃中。

用AI守衛電梯安全防線,梯智眼一直在努力。

3秒鐘吞噬5人!電梯“吃人”電動車何時休?AI出“奇招”

當電瓶車進入電梯時,電梯智慧AI相機會主動識別電瓶車,自動抓拍圖片併發出“電瓶車禁止入內”語音警告,同時聯動梯控系統,控制電梯禁止關門,從而達到禁止電動車上樓的效果,還能幫助進行責任追溯。其電瓶車識別準確率超過96%,可識別出市面絕大多數電瓶車型別,同時避免嬰兒車、輪椅、腳踏車等正常車輛的干擾和誤報,不會造成居民正常乘梯不便。

堵疏結合,才能治標治本

所幸,電動車進電梯的危害已經引起了各方強烈關注,除了已經頒發的各類政策規定,相信更嚴格的相關法律法規很快會出臺。

要徹底解決電動車進電梯的問題,更需要堵疏結合,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治標治本。

一要堵,二要疏。一方面堵住電瓶車進電梯,從源頭消除安全隱患。一方面也要滿足電動車主正常的需求,增添地面充電設施,規劃好室外充電場地並加以管理。

這些都離不開政策的推動,科學的監管,以及AI。

正如網友們提到的,要是大家都明白了電動車的危害,既能從源頭堵住電動車進電梯,也滿足了電動車主充電、防盜的需求,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對電動車進電梯說“不”,唯有共同努力才能讓乘梯更安全,讓事故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