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進軍oled晶片,國產晶片製造或已有重大突破

我們手機螢幕基本都是採用oled技術,要讓oled顯示出我們需要的影象,是需要一顆顯示驅動晶片(DDIC)來進行控制的。

在oled晶片領域,目前主要是韓國,臺灣所把持。韓國有三星,SiliconWorks,臺灣有NovaTek(聯詠科技)。其中,三星獨佔75%。韓系公司更是佔了90%以上份額。

國內公司雖然也有相對優秀的公司,比如已經上市的中穎電子,但是仍不足以對韓臺構成威脅。其目標市場也主要針對返修市場。

華為進軍oled晶片,國產晶片製造或已有重大突破

oled晶片技術門檻不算太高,主要是因為

市場容量有限,競爭激烈,利潤有限

。既然有幾家巨頭了,後進入的公司就很難拿到較高的利潤。這也限制了後來的公司的規模,以及其他企業進入該行業的意願。

正所謂此時一彼一時,美國的做法提醒了我們,供應鏈一定要自主可控。因此,國產oled晶片無形中有了用武之地。國產屏廠,手機廠更傾向於用國產晶片,而不在優先選擇韓臺的產品。

近期中穎電子利潤暴漲,也體現了國產替代的威力。

華為海思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既然能夠設計出一流的5G手機晶片,力壓高通,腳踩聯發科,那麼,開發oled驅動晶片當然不在話下。

華為進軍oled晶片,國產晶片製造或已有重大突破

市場方面,任正非曾經力排眾議,支援國內屏廠京東方。京東方的螢幕目前在世界上佔有了不小的份額,但是其顯示晶片仍然依賴進口。以華為和京東方的關係,華為的顯示晶片,打入京東方這樣的品牌商非常容易,而不必像中穎電子,吉迪思那樣,不得不優先考慮返修市場。

技術,市場對於華為來說都不是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代工問題。

華為進軍oled晶片,國產晶片製造或已有重大突破

美國的政策是,誰只要是使用了一丁點美國技術,都不得為華為提供服務和合作。華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完成oled驅動晶片的試產,並有量產的計劃,說明了什麼?

螢幕驅動晶片,目前主流為40nm工藝,最先進的使用的28nm工藝。

如果華為能夠如期實現量產,則說明了我們在40nm甚至是28nm生產已經有了重大突破。

也就是說,在40nm以及28nm工藝上,已經實現了生產的非美化,國產化。如果華為的螢幕驅動晶片能夠順利量產,至少說明,成熟工藝方面已經可以完全擺脫美國。華為的晶片危機,已經有了重大轉機。

據統計,2020年,我國的晶片進口額為2。4萬億元,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並不是5nm,7nm這樣的最先進工藝,而是28nm及其以上的成熟工藝。其中像螢幕驅動晶片這樣的規模不大,不起眼的數模混合晶片佔了很多的比例。

成熟工藝生產的突破,將會極大地加速晶片國產替代程序。晶片的國產替代又會反哺晶片的生產,形成正向反饋。這樣的局面,放在幾年以前可能難以想象。

話說回來,成熟工藝突破了,先進工藝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