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時光碎玉——貧瘠的閱讀

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大多同齡人一樣,我的童年生活是貧瘠的,就連閱讀都一樣貧瘠。清晰地記得那年正月十五,父親給我和哥哥扎燈籠,父親用煙盒裡的錫紙揉了八個圓球小心翼翼地粘在獅子燈籠頭頂。我不解地問:“獅子頭上為什麼要長疙瘩?”父親說:“獅子頭上有八個金元寶。”“為什麼一定是八個金元寶?”我又好奇地問。父親笑著說:“書上寫著哩!等你上學了,好好讀書,就知道了。”

因為這件事,上學後我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的閱讀除了課本就是課本。新書發到手中,我就迫不及待翻閱起來,課本里《猴子掰玉米》《司馬光砸缸》《神筆馬良》等故事更加激發了我童年時期的閱讀興趣。

兒時過年是我祈盼的。過年除了穿新衣、吃肉外,閱讀也豐盈起來。進入臘月天,父親買來一大疊舊報紙糊牆,母親取出磨面時鋼磨子底下掃出的殘餘麵粉放進鐵勺裡,倒上水,架於蜂窩煤爐上做糨糊。我是等不及糨糊冒熱氣,就興奮地幫父親鋪開一張張報紙,挑選我感興趣的報紙疊起來放在一邊。牆快糊完了,我整理的報紙多數糊在適合閱讀的低處,更多糊在土炕四周。

過年時,一家人坐在土炕上,父親環顧四周糊在牆上的報紙,讀出幾行文字,問我們姊妹幾人誰可以接著讀,第一個接讀的有糖果獎勵。我往往是勝利者,雖然許多字常用“啥”代替。哥哥們玩幾個回合總是找不到,就不樂意了,要親自讀,還往往盯著天花板上面的報紙提問,我就會因為距離遠看不清楚敗下陣來。哥哥們玩得不亦樂乎,我便趴在炕頭,一邊問字一邊繼續閱讀土炕四周的報紙。在貧瘠時期培養的閱讀興趣一直伴隨著我,每每想起都會溫暖如初。

後來發現學校門口有小人書攤,一分錢可以看三本,日子久了,書攤的人也不會和我這小孩子計較。有時沒有硬幣,人家只說:“好好看,不要拿走就行。”童年時期貧瘠的閱讀經歷反而養成了我愛讀書的好習慣。少年時去圖書館借書讀,工作後買書讀。有了兒子也不忘給兒子買各種適齡讀物。

而今,兒子已經考上他心儀的大學,週末也是經常泡圖書館,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一直滋養著他。午後陽光正好,坐在如天堂般寧靜的圖書館,捧起書的那一刻,想起我童年貧瘠的閱讀……

【請關注我們】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晚報微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