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賣車:與賓士、寶馬、特斯拉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華為賣車:與賓士、寶馬、特斯拉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面對不可抗力,華為只能另尋出路。

ID:lanmeih001

作者|魏曉

4月19日上海車展。

當特斯拉女車主站到車頂維權的時候,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也在現場。但顯然,他沒有太多心思放在這件事情上。

他有更重要的任務,僅有的逛展時間還不如花在刀刃上,比如拿著手機去拍一拍各大廠商的汽車展品。

這是身為汽車行業人士的本能之一。

是的,餘承東的兩隻腳已經全都邁入到汽車行業。

如果說,五個月前,華為內部調整將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劃入餘承東直接掌管的消費者BG時,外界還沒有清楚感知。

那在一天之後的4月20日,餘承東親自證明了這一點。

當天位於上海南京路華為旗艦店,智慧出行華為智選品鑑會上,餘承東正式宣佈:華為下場賣車。

華為賣車:與賓士、寶馬、特斯拉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此後,將有基於華為智選開展雙渠道聯合銷售的汽車新品,在華為線下旗艦店、華為商城開啟銷售,與華為手機、智慧屏、PC以及系列智選等產品一道供消費者購買、體驗。

餘承東也化身華為首席賣車官,在微博為華為賣車積極代言,再度活躍起來。

對於華為這樣的科技公司而言,呼之慾來的新能源汽車風口是無法避開的。從很早時候,華為就已經開始了在智慧車系統等領域佈局,並與多家整車廠達成了深度合作。

不過放到時下的華為身上,賣車還有一番悲壯含義,是為自救。

餘承東直言:

經過美國多次制裁,讓華為手機業務遭遇到非常大的供應挑戰。手機作為這種高頻、剛需、海量、高價值的產品,如果能夠彌補這塊銷量缺失的,唯一能相比的就是智慧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沒有手機那麼大,但是單價高,價值感高。

顯然,華為賣車,一定程度上還是無奈之舉。

畢竟,線下那12家旗艦店、5000多家體驗店,在缺乏足夠供應支撐的情況下,多少都出現了閒置現象。

補窟窿

華為需要填上手機業務受禁令影響所造成的缺失。

根據華為2020年年報顯示,2020年華為增長大幅放緩,全年營收8914億元,同比僅增長3。8%。而在此前三年,華為均能實現約19%的同比增長。

華為賣車:與賓士、寶馬、特斯拉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誰拖慢了華為的增長步伐。

答案不言而喻,正是多次制裁,尤其是針對華為近年來增長迅猛的消費者業務。

2016年當餘承東喊出“三年幹掉蘋果,五年幹掉三星”時,外界還認為他是在講著不切實際的大話,但事實證明,華為很快便在出貨量上超過了蘋果,並且僅用了三年時間,便無限拉近與三星的距離。

根據華為2018年財報顯示,華為消費者業務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營收規模最大的支柱。在2019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銷售收入4673億元,同比增長34。0%,佔整體營收比重54。4%。

其中在智慧手機領域,2019年,華為(含榮耀)智慧手機發貨量超過2。4億臺,同比增長超過16%,其中5G手機發貨量超過690萬臺。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和StrategyAnalytics的報告分別顯示,2019年華為(含榮耀)智慧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7。6%,穩居全球前二 ;5G手機市場份額全球第一。

如果不是禁令的話,在2019年,華為消費者業務便能做到全球第一,並在2020年繼續高歌猛進。

但可惜沒有如果。

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增速大幅回落。

財報顯示, 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4829億元,同比增長僅為3。3%,佔整體營收比重也略微收窄至54。2%。與此同時,這份財報中,華為消費者業務並沒有披露華為(含榮耀)的智慧手機發貨量,而是突出了華為“1+8+N”的全場景終端連線。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一年,華為手機業務滑坡明顯。

根據IDC公佈的2020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報告,華為成為該年出貨量下滑最多的手機廠商,出貨量為1。9億臺,同比下滑21。5%。

同時隨著禁令的逐步升級,以及原有晶片的存量消耗,在這一年的11月,華為為了自救,無奈之下將子品牌榮耀出售。這進一步意味著,華為手機在市場上的份額將會持續縮水。

今年Q1,跡象已經非常明顯。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釋出的今年Q1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報告,全球前五已經沒有華為的身影,後者成為了“其他”。

華為賣車:與賓士、寶馬、特斯拉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對於華為而言,這固然是難以接受的事實,但也不得不接受。

時不我與,面對不可抗力,只能另尋出路。

汽車,正是華為為消費者業務填補空缺的一塊肥肉。

不造車

在業內看來,華為參與汽車行業,是有一定基礎的。

首先早就在車聯網領域佈局多年。

比如早在 2009 年就啟動了車載模組的研發;在2014 年,華為設立車聯網實驗室;在2015年,華為拉上了愛立信、英特爾、高通、奧迪等 8 個廠商一同成立了一個 5G 汽車通訊技術聯盟,從自己擅長的通訊技術開始,整合 AI 晶片、計算平臺、雲服務等服務模組,進而提供智慧汽車資料一整套的服務。等等。

基於過去多年在ICT領域的積累,截止目前華為智慧汽車BU已經將觸角深入到了智慧電動汽車的各個核心領域,具體包括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網聯、智慧電動和智慧車雲五大業務板塊。其中在電驅動系統、車載電源、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華為均已經推出了量產產品,並且實現了商用。

其次,如餘承東所說,華為有品牌背書,也有線下渠道。

華為消費者業務已經在全球建立12家旗艦店、5000多家體驗店。擁有如此渠道優勢的華為,能透過改變傳統4S店與消費者的地理距離,走近並親近消費者。

華為賣車:與賓士、寶馬、特斯拉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用餘承東的話來說,華為賣車,與賓士、寶馬、特斯拉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這些的確能夠支撐華為賣車。

不過顯然,市場對於華為賣車還有另一番想象,那就是華為到底造不造車。

即便華為曾多次給過答案。

2019年華為明確了做“智慧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的定位和“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智慧駕駛戰略,對外界傳達自己不造車的強烈訊號。

又在去年11月將智慧汽車BU劃至餘承東掌管消費者BG時,由任正非簽發強調“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同時在今年官宣賣車時,包括餘承東在內的華為高管亦重申:

華為不造整車,而是作為一個ICT(資訊通訊技術)供應者介入行業。

華為不僅要幫助車企造好車,同時也要幫助車企賣好車。

一而再地要跟造車劃清界限。

起碼到目前可以確認,華為切入智慧電動汽車賽道,是想成為中國汽車OEM核心部件科技公司供應商。

怎麼理解,就是在新能源造車這個維度上,華為的目標要幫小米們造好車!

這還不失為一條可行途徑。

問題是,之後造不造車,就不好說了。

畢竟推翻之前的板上釘釘,網際網路又不是一兩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