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授:博士生其實不是學生!

有人問:博士生和高校中的其他學生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是在問:

博士生也是學生嗎?

你也許會脫口而出:博士生怎麼不是學生呢?博士生難道不是在校生嗎?

是,沒錯,看起來博士生和其他學生沒有什麼不一樣。

我在英國利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雖然也像本科生、碩士生那樣每年註冊,但我的導師們以及學校中的人們並沒有把我看成學生。利茲大學的各種氛圍告訴我,

作為博士生的我似乎不算學生,當然也不是老師。

沒有要我上課的要求,和我商量的只是博士課題研究方面的事。

高校教授:博士生其實不是學生!

北京理工大學馮長根 資料圖

博士生不像本科生那樣被“教”,你只有一對一的指導者

,協助或者共同研究一個課題,他不管你的分數,關心研究結果。而且一直以來不叫“老師”叫“指導老師(supervisor)”。博士生其實不是學生。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一步一步深入的。

我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帶博士生,但我並不把他們當學生,我尊他們為自己的同事,儘管,他們在學校的眼中是被當成和本科生碩士生沒有什麼不同的學生“管理”的,有時候總覺得學校行政、老師、博士生似乎都還沒有走出學生身份的“門檻”。鑑於自己在國外攻博的經歷,我把自己的博士生們當作科研的同事來鍛鍊、相處,現在,他們的確多數活躍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線。

也許你會說,這只是你個人的指導風格和方法,是導師的姿態。

這樣的認識不是沒有道理,但至少我不是這樣認識的。

首先,博士生並不是“在學校學習”。

”他們還是學生”、”他們還在學習”這樣一種思維定勢從根本上影響了有關提高博士生質量的大環境。博士生是許多國家補充一流研究人員的“後備隊”,但看起來博士生並沒有換下“學生裝”,他們仍然希望他們是到知識的搖籃中“灌裝”知識來了。對如何“攻博”“做課題”沒有主意,只等著導師一對一給博士生“上課”,這種現象是普遍的。

我們來看看錢學森院士的思想。1991年,錢學森院士曾經就科技帥才問題致信朱光亞院士。他們是中國科協的兩位前主席。

錢老從四個層次提出了精闢的見解:一是現代教育體制(所謂“理工大學”),二是先進的學科、專業,三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四是博士生制度。

在錢老的眼中博士生顯然不是學生,不是那麼低的科研生涯起點。實際上,博士生制度是培養各種社會棟樑中,通向造就科學技術“帥才”的一條大路。作為一名博士生,你若想得到學位,就得有一項成功的科學研究,你得成為一名本學科領域的出色專家。而這些都建立在你向科技界貢獻了新知識,即你的研究結果。

其次,你求什麼?把博士生降格為“合格的學生”,與“一流科技隊伍後備軍”相距甚遠。我們丟失的這個“靈魂”,是我們得不到高質量博士畢業生的根本原因。

博士生並非“學生”有一些特徵

攻博的第一個特徵:結束學生時代,步入科研人生

博士生可能會覺得自己仍然在學校裡,多數人仍處在一個從大學本科就非常熟悉的校園裡。大樓沒有變,老師還是熟悉的老師,每天的生活內容仍然差不多,連食堂中的氣氛也不曾變一變。

但是,撥開這一層極易引學生走向迷途的“屏障”,你很快透過開展科研,甚至只是協助導師做了一些工作,是否意識到了你走進了你所在的學科、專業的大圈子,衝破了學校的圍牆,你的人生已“踏”入了科技界。

你會發現,你更多的時間、精力是在與科技界打交道,學術論文、學術期刊、學術會議、聯合課題、實驗裝置、邀請報告、技術培訓、學科帶頭人、合作者、期刊編輯、論文評審人、鑑定專家、重點實驗室、科技情報、專利、調研,更不用說其中的學術論文和學術期刊是你滿腦子都在想的,在自己的課題內你遇到了許多這些人許多專業的事,但你可能沒有見過他們,也不認識他們。

高校教授:博士生其實不是學生!

圖源:網路

另一些事,教室、上課的老師、教材、作業本、教學計劃……所有這些都已經遠遠淡出了你的視野,你步入了真正的科研人生之路。

值得你重視的倒是這樣一件事:你以前學習過的課程中並不會有一門被人們稱為“最難”的課,學校沒有這個課,老師們不上這個課,這門課要你自己“編教材”,自己“講解”,沒有人能替代你,這就是:當你受到挫折的時候,當你失敗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辦?

攻博的第二個特徵:你已經進入了“沒有現成答案”的時代

在攻博以前,你做過很多作業,你回答過許多老師的課堂提問,你參加過很多考試,甚至一些創造性活動,它們豐富多彩、各不相同,你可能從沒想到過(這值得現在的學生們想一想)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它們都是有“答案”的學習,不管你是答對了或者答錯了,不僅老師甚至你自己也是“心服口服”的,因為“標準”擺在那裡。你之前叫“學習”,學習的是那些已經存在的知識、技能、方法等。攻博的一大特點是創新。

這一點就告訴我們博士生的課題不是“炒冷飯”,不是在做作業,不是本科生畢業考試,總之,沒有現成的答案(所以也可能失敗)。要有創新,也就是說要有新成果,你得到的成果以前或者不存在或者你在以前的結果中加入了新的東西,你可能以為創新是“盤古開天闢地”,你害怕,其實,現代人不可能做到像盤古那樣開天闢地、無中生有(這是神話)。

多數時候,你要在已有成果之上向前走一步或好幾步,你要開創的是“新天地”,也許是一小片新天地,沒有原有的成果大,也沒有“盤古”那樣誇張。很多博士生關心如何創新,這件事其實也不難,就是在研究中,在做什麼怎麼做結果如何等方方面面,在沒有人走過的地方走出一條路來(想一想魯迅先生的話)。

攻博的第三個特徵:並不是你按導師佈置去做就夠了

你可能會說,這叫什麼特徵?我記得,在當學生的時候,多數時候和大家一樣,也只是按照老師佈置的去做,按時做作業、複習功課沒錯,但不動腦筋卻是一件讓人生失去甜蜜的事。

依賴老師的佈置,依賴學校的條件,依賴家長,許多人擺脫不了“依賴性”這個“魔”。依賴性不是攻博的好兆頭。科技創新貴在主觀能動性。做一個導師的“小綿羊”不難,你用不著以攻博來達到這個“目的”。

你需要從科研中成長為學科專業的帶頭人,是你的研究物件而不是導師才是你最難啃的“骨頭”。你要的是專家的品格和眼光,能用一流專家的身份評鑑你的同行和同事們的工作,不僅僅是自己的工作,這是你成為博士生的目的。

儘管在少數專業(國家不設定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是最高學位,在理工農醫絕大多數專業,碩士學位通常就是一個“按導師佈置去做”就可以實現的事。碩士生要接著“攻博”才能走上“帥才”之路。

攻博的第四個特徵:博士生的目標不再是爭考試第一或班上第一、校內第一

爭第一沒有什麼不好,不僅如此,爭第一是一種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國內的導師陳福梅先生對我說過另一個意思。

她說,你現在成績不錯,那也只是在班上(當時大學沒畢業),並不是在全校;就算你在全校成績好,也只是在校內,不是全國;就算你是在全國不錯,那也只是在國內,不是在國際上;就算你是在國際上不錯,那也只是這一年,這個時代……這是40多年前的話了。

博士生已經和爭考試第一沒有太大關係。你要爭本專業的國際前沿,也就是成為一名本學科、本專業的世界級專家。對於前沿課題的具體指標,科技界有時會說“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最初出現在高能物理學科)。

實際上,博士生要做好心理準備,任何人不可能永遠第一。今天你領跑,明天別人領跑,這是科技界的常態。

由此,今天別人幫助了你,明天你幫助了別人,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請記住:21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大協作的世紀。博士生們,你要勇敢地當好專家,而不是爭取當一名好學生!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中國的希望。

關注喪喪君

與你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