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最近,不太關注建築圈的我,被一件事兒刷屏了。

起因是一位西北老人參加某檔舊房改造綜藝,耗資 132 萬的改造費用後,最終交付給老人的是一座坐落在西北農村的「毛坯風」紅磚房。點開影片,我的螢幕就被「退錢” 兩個字糊的嚴嚴實實。而讓廣大網友打抱不平的,就是所謂的「設計」和「藝術」,跟老人的需求和實際使用之間的差距。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你沒走錯,這裡還是極客汽車。

之所以跑題聊了前面那些,是因為自從自動駕駛興起,關於座艙是「移動的家」的概念就層出不窮,汽車也跟建築間扯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絡,最近幾年不少車企把建築元素融入概念車設計中。不過,相比於節目中「脫離群眾需求」的設計,車企們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可是絞盡腦汁:使用者共創、自主定義、個性化座艙…… 可以說是把使用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了極致。

將人文藝術與智慧科技融合的智己,能帶來什麼不同呢?

汽車遇到建築,座艙的邊界在哪裡?

在廣州車展上,我們就看到智己展示了以建築設計理念打造的概念車 AIRO,而且這款車將在 2024 年量產。既然兩年後就要落地,AIRO 也更讓我好奇,汽車+建築,究竟能把汽車的邊界拓展到哪裡?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如果說建築的外型,承載著建築師對藝術的理解,那對於使用建築的人來說,內在的設計和佈局則是直接影響著住進去的每一天,使用者也更願意把房間設計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智己對於未來汽車的理解也是類似:AIRO 採用無 B 柱的 Uni-BOX 車身架構和” 天鵝頸式” 對開門設計,造型和線條簡潔、圓潤;而這款概念車設計的重頭戲都放在了座艙內,把定義座艙的主動權交給了使用者,讓使用者自己來 DIY。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AIRO 座艙內一個有意思的點就是採用模組化磁吸熱靴架構。智慧座艙的發展,讓我們逐漸熟悉座艙千人千面的設定,使用者可以自定義座艙。不過這通常指的是座艙內的軟體功能。智己在 AIRO 的座艙自定義直接打起了硬體的主意。

模組化磁吸熱靴架構,讓座艙的內壁變成一個「想吸哪裡吸哪裡」的空間。比如,帶著寵物上車,可以在後排磁吸一塊貓抓板;想在車裡玩遊戲,自己把遊戲機、手柄、ipad 都磁吸上去;甚至平時在車裡容易找不到的那些零零碎碎,乾脆都吸在「牆」上。

這個磁吸功能,有點像家裡牆上用於收納的洞洞板,區別就是它可以支援電源網路和資料的交換,讓自己磁吸到車上的電子產品可以跟車機互動起來,遊戲房、工作室、化妝間…… 全靠自己來打造。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除了磁吸功能,AIRO 座艙內設計了四個可旋轉的座椅,在 L4 級自動駕駛可以實現的情況下,可以將座椅放倒、旋轉,這樣座艙就變成起居室或者會客廳。L4 級自動駕駛也許離我們還有點距離,不過想一下上班的時候去車裡放倒座椅午睡一會兒,或者自駕遊的途中把座椅旋轉大家一起吃個飯的,這個功能就離我們不太遠了。

為了讓座艙可以隨意佈置、功能無縫拓展,AIRO 採用了可進行列陣式無限擴充套件的智駕、智艙晶片算力和模組化智慧純電平臺「Cube-A」,電池、螢幕、電子架構、車機系統等軟硬體都可以敏捷迭代,跟得上座艙功能的自定義。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當然,作為一款量產級概念車,目前這些磁吸方案、車身佈置、鵝頸式開門的工程方案、全新一代底盤的方案等都還處於工程推進的階段,磁吸裝置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體驗,外設硬體與車機系統本身如何相容、配合,還要看智己在未來兩年如何打磨了。

智慧駕駛的加持,讓「藝術」落地

AIRO 的設計讓我們看到了汽車作為車本身的功能之外,那些可以擴充套件的功能。不過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就是隻有足夠強大的智慧駕駛功能的加持,才能讓駕駛人有更多的精力去開發和享受座艙。而智己 L7 上,我們能看到智己駕駛能力的體現。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兩個月前的成都車展時,智己汽車 IM AD 智慧駕駛工程測試車在晚高峰進行了智駕挑戰,包括上匝道匯流、擁堵路況智慧跟車、遭遇近距離 cut-in、大麴率 U 型彎道行駛、識別障礙物匯入主路等複雜路況和場景。雖然部分場景看起來轉向比較慢,不過 IM AD 的確都順利完成,做到了零接管。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這一方面來自於 IM AD 多感測器融合的感知系統架構;另一方面,與 momenta 之間深度、完全開啟底層程式碼的深層合作,提供了全流程資料驅動的感知和規劃演算法,讓系統透過資料驅動來學習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培養出適合駕駛員自己的智慧駕駛風格,也讓 IM AD 的智慧駕駛系統的反應更接近真人。

智己的藝術造詣,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另外,為了建立人與車之間的信任感,IMOS 作業系統與輔助駕駛系統合作一起提供 wifi 預警式的信任增強系統。透過對路況、智駕、座艙內資訊的多維度感知和全方位動態預測,wifi 式預警顯示可以出車輛現在所處的危險等級。

這有點類似於遊戲中人物的血條:

當「滿血」時,車輛系統可以輕鬆應對路況,駕駛員可以適當的放鬆一下;

當系統開始「掉血」,意味著危險升級,路況變得複雜起來。這時候車內螢幕的警示圖示開始閃爍,滴滴滴的預警聲音和語音提示會響起,DLP 數字投影大燈投射出危險訊號,安全帶也開始震動,多模態互動方式融合,似乎都在告訴駕駛員:「系統有點應付不來了,隨時做好接管車輛的準備」。

最後

智慧汽車的進化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跨界玩法。這種跨界不僅僅是網際網路公司、科技公司來參與造車,更是把其他領域的理念融入汽車本身,比如將建築藝術與座艙融合,將網遊、區塊鏈與使用者共創融合……

當然,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硬核的科技,還是柔軟的藝術,都是為了打造出一臺我們真正需要的、實用的、好用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