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篩查,但也要做好隱私保護

“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近日,教育部對政協《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這一答覆,引發了公眾廣泛的討論。

其中明確,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抑鬱症篩查,但也要做好隱私保護

事實上,這不是有關方面第一次針對篩查學生抑鬱症發聲。去年9月,國家衛健委也曾發文,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此次教育部對相關提案的回覆,可以看做是政策層面對篩查學生抑鬱症現象的進一步重視。

這對廣大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好訊息。這一動作表明,有關方面對學生群體患抑鬱症的現象已經逐漸達成了共識,因此,相關政策才得以陸續出臺並落實。

但是,隨著針對抑鬱症討論範圍以及學生體檢範圍的不斷擴大,輿論場中的一些人卻依舊未能正視抑鬱症的存在。諸如“抑鬱症就是矯情病、裝的”“就是小年輕的一種心理暗示”等等論調也開始出現。

這類頗為刺耳的聲音,不僅無益於提升整個社會層面對抑鬱症的重視,對患有抑鬱症的患者而言,無疑也會帶來二次傷害。

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和“瞎想”。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頻發、低齡化等現象突出早已成為既定事實,這是有切實的調研資料支撐的。此前,一項由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資料顯示,全球有逾3億人罹患抑鬱症,其中中國就有5400萬患者。

因此,當下的主要問題,除了要討論如何落實相關的舉措外,還要下大力氣為抑鬱症去“汙名化”,降低患者的病恥感。輿論層面不能去否認抑鬱症作為一種疾病的正當性,避免將口水浪費在製造偏見與加深對立上。

推動一件事在觀念層面作出改變往往是最難的,需要時間和耐心,這就要求有關部門不僅要加大科普和宣傳的力度,也需要學校為學生創造“無歧視環境”,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師和學生對抑鬱症的認知度,禁止以此為由戲謔患病學生。

值得注意的是,“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固然是一件非常好的政策。但是,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依舊有很多問題不能忽略。

首先就是醫療資源是否充足的問題。如此大規模的抑鬱症篩查,必然需要大量的專業醫療人員與資源,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方,專業醫療人才緊缺的問題顯然值得重視。

其次是個人隱私如何保障。有醫學專家就曾表示,大規模開展抑鬱症篩查,需要專業的醫療機構與學校合作,這其中必然勢必涉及學生和家庭的個人資訊、心理行為資訊等資料。若一旦有學生患抑鬱症的資訊被洩露,在當下的輿論環境裡,難免會加大患者的恥感。而鑑於學生規模資料巨大,一些醫療機構能否做好“保密”工作也應該被重視。

同時,也要避免機械式的、走過場式篩查。一旦展開篩查,一些學校由於認知不到位,有可能會為了“完成任務”而走過場、報假資料。針對類似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要及時搭建預防機制,讓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能夠真正地落實具體舉措,迴歸政策初心。

說到底,針對抑鬱症,最重要的還是要推動觀念層面的改變。對於那些偏見與戲謔,政府與社會層面都要進行抵制,也唯有雙向努力,才能真正理解抑鬱症患者的難處,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