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網紅,不鐵打的MCN

文|Claire Zhang

8月底,在消失了一個半月之後,李子柒發出了第一條動態“大清早報個警”,並回復網友“資本真的是好手段!”

流水的網紅,不鐵打的MCN

隨後,關於“李子柒團隊被挖”的傳言沸沸揚揚。

雖然李子柒事件真相如何,還未曾可知,但關於博主與MCN機構之間糾紛的報道早就屢見不鮮。另一邊,消費者也會苦於某些網紅“恰爛飯”而買到低劣或虛假宣傳的產品,也隔三差五上頭條。

網紅和MCN,究竟誰對誰錯?對廣大網友而言,網紅背後的MCN機構彷彿網際網路幕後一雙“看不見的手”,始終處於“敵暗我明”的位置。

今年9月初,文旅部發布《網路表演經濟機構管理辦法》,針對MCN機構“野蠻”生長所帶來的網紅亂象,首次提出了具體的監管制度。文旅部出手,說明MCN產業在蓬勃發展之下暴露出的種種弊端,亟待解決。

流水的網紅,不鐵打的MCN

本文,Morketing將以總結MCN機構迄今為止的發展狀況,並剖析新的發展趨勢。

01

變幻的商業環境下,MCN機構的生與死

MCN產業2013年在中國市場興起。據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MCN的市場規模或達245億元,從業機構或達2。8萬家。

7年時間內,MCN機構取得了爆發式上漲,根本原因在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催生的新需求:一邊,移動網際網路下誕生的包括社交平臺、短影片平臺、電商平臺等多種網際網路平臺,都需要大量的內容;另一邊,品牌方需要釋出廣告,獲取網路聲量。

多方需求共同“催生”並“催熟”了MCN:它們孵化和包裝網紅,從中獲取分成,攫取巨大利益。

目前,因為業務型別不同,MCN機構也形成了不同的型別:電商型、泛內容型和營銷型。

顧名思義,

電商型MCN

主要指線上賣貨,包括孵化網紅電商品牌(張大奕)、電商平臺直播帶貨(李佳琦)、內容沉澱流量進而發展內容電商(李子柒);

泛內容型MCN

,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內容製作能力;

營銷運營型MCN

:簽約網紅,為廣告主提供整合營銷方案。

如今在上述三種類型之下,也已經出現了各具代表性的頭部MCN機構,比如,成立僅4年多的謙尋,如今旗下有包括薇婭、明星林依輪、海清等在內的50餘位主播,2020年GMV達到了505。8億元;營銷運營型MCN青藤文化得到了平衡資本、騰訊、B站等機構的投資,全網簽約藝人300+,覆蓋粉絲1億+。

隨著這些MCN機構規模不斷壯大,它們也開始尋找自己獨特的運作方式。比如,網紅張大奕背後的“MCN第一股”如涵控股,曾在其IPO招股書中介紹

如涵的“網路KOL孵化模型”:挑選種子網紅——培訓——線上線下助推——粉絲變現。

流水的網紅,不鐵打的MCN

可惜的是,這樣的“模型”似乎沒能成功經受住檢驗:上市兩年後,如涵控股便匆匆退市。而且,退市在其IPO招股書中早有伏筆:2018年底,已經簽約了113名網紅的如涵,依靠的仍然是“3位頭部網紅每人每年帶貨GMV超1億元”。再加之,李佳琦、薇婭衝擊之下,張大奕的影響力逐漸萎縮。如涵的未能靠住“模型”捕捉市場變化、培育出新的頭部網紅,幫自己應對危機。

恰好在如涵退市兩個月後,今年6月,李佳琦背後的美One、薇婭背後的謙尋,都傳來考慮上市的傳聞。雖然兩家MCN後來雙雙闢謠,但可見他們在市場中的炙手可熱。

誠然,這樣的“接力”反映了MCN頭部機構一如既往具備著強大的變現能力。但同時,它也暴露了MCN機構統一的“漏洞”所在:對“人”的重度依賴,和變現模式的單一。

頭部機構之外的情形則更為慘淡。早在去年6月,關於“MCN機構迎來倒閉潮”的猜測聲就已甚囂塵上。當時,介面新聞報道,WeMedia集團副總裁方雨調查了300-400家MCN機構,截止2020年3月,有近200家MCN機構面臨倒閉或已經倒閉。

總結來說,面對各類流量平臺的巨大內容缺口,MCN機構的火熱是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是,這種仰仗紅人和內容的業務模式也是一門“玄學”:

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媒體傳播的手段不斷升級,能否精準地抓住每一波浪潮?大眾對內容容易審美疲勞,某一兩位網紅的爆紅,MCN機構如何擁有將其“復刻”的能力,從而建立一種MCN機構的核心價值?

眼下,摸著石頭過河的MCN機構們,都撈到了金,但沒有誰能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就好像如涵曾經試圖描述一種商業模式,卻最終敗走。

行業還在等待有一家MCN機構站出來,打破這種僵局。

02

MCN機構發展的3個新形勢

但至少,我們可以嘗試從“MCN解約官司”“MCN倒閉潮”的一眾詞條之外,找出MCN未來發展的一些潛在可能。

形勢一:玩家還在擴散——廣電入局MCN

新的內容平臺無疑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而近兩年,廣電媒體開始“反客為主”,紛紛入局MCN。

據《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1)》顯示,過去一年內全國28家廣電媒體一共成立了36家MCN機構。

比如,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捧紅了眉毛哥小吳的《1818黃金眼》,原本是一檔民生新聞節目,現在同時也是“黃金眼MCN”旗下的一個IP。而“黃金眼MCN”,就是浙江廣電在2020年1月成立的MCN機構,業務範圍涉及短影片孵化、電商直播、賬號代運營等。

流水的網紅,不鐵打的MCN

其實,從《1818黃金眼》的例子可以看出,廣電做MCN是具有天然優勢的:

內容上,本身就具備積累多年的欄目內容,和人氣、實力皆過硬的主播團隊;技術上,廣電專業的技術實力,可以支撐起最終更優質的視覺呈現,並且緊跟不斷變換的網路平臺的技術需求。

當然,廣電MCN也面臨著,如何讓其原有調性和商業屬性的碰撞並不違和,如何由商業化平臺向其自有傳統媒體平臺引流等問題。

不過,拋開廣電媒體的某些侷限性不談,這至少是一種重要和大膽的嘗試,或許能催生出新的MCN機構形態,也未可知

形勢二:依託內容,做垂類細分。

一些垂類MCN機構,在其所屬領域已經做出了創新。

比如,去年6月成立的「星巒天下」將MCN模式運用到成人線上教育上,在抖音短影片和直播平臺銷售成人教育課程,達人矩陣包括儲殷教授、楊奇函、馬丁馬小虎等百餘位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教授、專家等。

今年9月,「星巒天下」已經估值過億,其取得初步成功的原因有二:

一,運營模式迭代升級:

因為傳統教育機構從前期獲客到後期運營的方式相對傳統,MCN機構利用自身在流量平臺的優勢,更便於在線上打通,在營銷模式、服務效果等方面都有提升;

二,課程內容上更精準和豐富:

豐富的內容涉及考研、職場、法律、心理、情感等等,可以滿足不同群體對內容的需求,而且其孵化的達人矩陣可以不斷反哺於內容。

其他方面,房產領域MCN機構「共生傳媒」已經孵化出“大白探房”等KOL,並且嘗試與一些房產專案進行合作;泛財經MCN機構也一直被看好,羅永浩的「交個朋友」雖然只有兩位博主,但是卻在今年4月,創造出了4。7億GMV、抖音MCN第一名的佳績。

在Morketing看來,

這種將傳統線下商業與MCN機構相結合的方式,利用MCN機構的特點填補了原有產業的不足,甚至有助於產業進行數字化的轉型。

同時,因為垂類賽道內容更加精細化,對MCN的運營能力要求也更高,這種更高的准入門檻也就倒逼MCN機構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

形勢三:網際網路巨頭扶持MCN

今年7月,B站和阿里巴巴入股如涵,位元組跳動入股李子柒背後的「微念」,鬥魚投資無鋒科技(無鋒科技旗下MCN機構炫石互娛僅在去年上半年就簽約了7000左右紅人)。

除了注入資金,各大網際網路平臺都對MCN機構展開了各項扶持計劃,而且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升級:比如,今年9月,快手磁力聚星推出機構“合夥人”計劃,向機構開放達人資源,促進簽約。

流水的網紅,不鐵打的MCN

可以說,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對優質的內容求賢若渴,因而都在向MCN機構尋求一種更深度、更牢靠的夥伴關係。

03

結語

MCN機構最早出現在美國,如今已經走向了萎縮。

而國內,興起稍晚,但仍處於強勁的上升期。不過,有海外MCN行業的前車之鑑,中國MCN機構能否在國內社交媒體平臺繼續蓬勃發展的勢頭下,生長出一種成熟且持久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它最終能否經住時間的考驗。

部分資料來源:

《MCN系列報告一:六問六答,一文看懂MCN與直播帶貨》,國盛證券

《起底MCN投資現狀:大退潮後,誰還在下注?》,壹番財經

END

第六屆“Morketing Summit 2021·靈眸大賞”即將舉辦,寶潔、巨量引擎、騰訊廣告、捷豹路虎、海爾集團等品牌高層已確認出席

點選原文或下方小程式即可報名

點選小程式即可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