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是這世間的一粒沙子

最近一部入圍柏林主競賽的電影《隱入塵煙》,在豆瓣以8。4分的評分獲得了今年國產電影的最高分。

影片講述的是西北農村,兩個無父無母的被家庭拋棄的孤獨個體,在日復一日地耕耘中相濡以沫的故事。

他們一個是活在貧寒塵土上的農民馬有鐵,守著一頭驢過日子。另一個是患有隱疾被人恥笑的曹貴英,她一條腿瘸了,幹不了重力活,還不分時間場合的小便失禁,後經哥哥嫂子的“安排”,與馬有鐵結婚了。

婚後,他們一起田間勞作、一起建造自己的家。儘管日子過得清貧,但兩人依舊樂觀地面對生活,努力讓這掉落在貧瘠之地的種子,生根發芽,結出希望之果。

當生活燃起了希望時,命運給了他們當頭一棒——生病的貴英去田頭給馬有鐵送飯,一時頭暈掉進河裡淹死了。

有一部分人看完這部電影說:“現在哪有這種故事,這是不是故意賣慘,為了博取觀眾的同情。”

董宇輝則說:“說賣慘的人,可能離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太遠了!”

那麼這部影片又能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呢?

1、未經歷的事情,不代表不存在,只是我們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2、你所見到的苦,不只是苦,而應該自我反思——現下豐富的生活來之不易。

……

你我皆是這世間的一粒沙子

影片中的他們就像《世界上所有的沙子》一書中的沙子一樣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他們隱入塵煙,隨風而逝了。

在這本書中,賈行家從九個角度帶我們重新看世界。本書是他在得到App開的一個音訊專欄——“文化參考”中,選取了關於文化、歷史、生活、文藝和當下問題的九場對話製作而成的。

這些對話,既有社會思想、歷史鉤沉、人物解讀,也有野史八卦、身在江湖。

透過本書,你可以多維度思考問題,而不是留於表面的去評價或批評一個人,或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他人;

透過本書,你會反思自己的人生,你會更能體諒和理解他人。

透過思考,你能在這個嘈雜浮躁的世界,保留內心的一小塊柔軟之地。

你我皆是這世間的一粒沙子,你又是哪粒沙?現在漂浮在何處?又將會在何處紮根呢?讓我們跟著賈行家一起來看看那些沙子背後不為人知秘密吧!

你我皆是這世間的一粒沙子

01被漠視的殺馬特

2017年,紀錄片導演李一凡,拍攝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被人已經淡忘的群體——殺馬特。

就這樣一個被帶有偏見和被漠視的群體呈現在了大眾眼前。

20世紀80年代流行男青年燙頭、留長髮、穿花襯衫和誇張的喇叭褲。

當大家看到他們浮誇的外表和不同尋常的舉動時,都投來鄙視的眼光,把他們當成墮落的流氓。

當時的喇叭褲在當時被定義為流氓服飾,吉他也被定義為流氓樂器。

老師們時常扮演拯救者,在校門口拿著剪刀攔截留長頭髮的男生。

現在的殺馬特集中在沿海出口加工工業區,他們的主體是“95後”第二代農民工,幾乎都有留守兒童的經歷。

李一凡得知,他們之所以留那種怪異的頭髮其實是想給自己一點勇氣,打扮得像個壞小孩,這樣就不會被人欺負了。有個女孩還說,她頂著奇怪的頭髮,只是想有人關心她,哪怕路人過來說她這個頭髮太醜了,她都會覺得溫暖,感到被人關心了。

看完紀錄片,才發現原來他們並不是你想象中精彩的殺馬特,而是生命極其貧乏的殺馬特。

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是這樣,看到一個人有異於常人的表現時,就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批判他們。至於,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就不會去了解,也不會在乎。

瞭解了殺馬特後,你會有什麼樣的思考呢?

你我皆是這世間的一粒沙子

02躺平的三和青年

2018年,日本NHK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田豐和研究生林凱玄歷時半年,完成了一部紀實圖書——《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

三和青年就和現在的“躺平族”一樣,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時選擇“一躺了之”。

他們身處深圳三和,相互影響,共同產生了輕度的牴觸情緒。他們猶如這塵世間的一粒粒沙子,被風帶到了一個固定的地方,扎堆團聚在了一起。

在深圳龍華三和人力資源市場,生活著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他們整天混吃等死,白天四處閒逛,晚上睡大街,不得已才去打一天報酬日結的零工。他們身陷這個邊緣地帶,既沒法融入城市,也不打算回鄉,就這麼毫無意義地整天晃盪。

他們彼此提醒:離開了三和,就得拋棄這種“輕鬆”“閒適”的“享受”,去過“苦日子”啦。

當有人組織讓他們學技術時,他們說:“學技術得先交學費,沒錢誰教你?要是當學徒,不發工資我們活不下去。”反正就是找各種藉口來推脫,不肯離開他們所認為的“舒適區”。

從三和青年身上,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待在自認為的舒適區,不肯跨越眼前的困難,找各種理由為自己推脫。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這個社會的不公、自己的運氣不好,而從不反思自己是否有努力想辦法改變現狀,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

你我皆是這世間的一粒沙子

03聚光燈下的網紅

2014年,龐麥郎以一首《我的滑板鞋》,成為了一名網路紅人。

只是他本人實在沒什麼音樂和表演天賦,爆紅後演藝事業一路下滑,最後被經紀公司放棄。

他喜歡編造自己的經歷,明明生於陝西漢中的農家,他非要操著陝西普通話說自己是臺灣人,在英國學的音樂,還把年齡改小了11歲。

2021年3月,龐麥郎的經紀人證明,他因為嚴重的精神分裂症,被強制送進了精神病院治療。

網路發展飛速的時代,以前“15分鐘”可以讓人記住一個人,並迅速成為網路紅人。龐麥郎就是站在這個風口上飛起來的。

而在如今短影片火爆的當下,普通人只需要15秒,就能抓準這個精準流量,被推向半空,紅極一時。但是如何再往上走,或如何安全著落,就得看個人的造化了。

龐麥郎自認為自己是有才華的,想被世人認可、接受,還想獲得一點名氣、虛榮和錢財。但網路上的人,只想透過指尖一動,把自己的憤怒發洩出去,哪裡管你是否會受傷。因此當他們挖掘出龐麥郎的隱私時,就會毫不猶豫地曝光、無情地踩踏。

韓國哲學家韓炳哲說:“如今,我們痴迷於數字媒體,卻不能對痴迷的結果作出全面的判斷。這種盲目,以及與之相伴的麻木即構成了當下的危機。”

在網路空間裡,人與人之間越來越不懂得尊重了,他們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有時為了博眼球、抓流量,無底線曝光人家的隱私,成功地滿足了人們的窺私慾;他們甚至有時用互相辱罵和約架來製造流量,獲得的利益比龐麥郎高成百上千倍。

透過龐麥郎的曝紅後又重重地跌入地面,你有何感想?

你我皆是這世間的一粒沙子

寫在最後:

作者在書中寫到:“世界上所有的沙子,自有一種風度。這些歷經時間之事、磨洗事物之時,其中有暗自湧動的天命,宏偉雍容的呼吸。時間從不急近,急迫的是我們;世界並不殘酷,殘酷的是我們的無知,以及對無知的容忍和放任。”

你我皆是這世間的一粒沙子,當我們還是新的沙粒時,就像初生犢不畏虎般是鋒利地、銳利地,無所畏懼;當我們經歷了這世間的風吹雨曬、百般蹂躪後,內心已經柔軟了許多,不再針鋒相對、睚眥必報了,就如這陳舊的沙粒接近圓形,以此來抵禦這世間的風雨。

當風再次揚起時,作為沙子的我們最後總會落在世界上幾個固定的低處,形成盆地、漠和海灘,之後下落壓緊,變成岩石。

而在到達歸屬之前的此時此刻,我們是風中流轉的飛沙,我們正鋒利,我們會去哪兒?我們又會在哪兒落腳,最終會成為什麼樣子呢?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感知這個世界,用不同角度來看待這世界,尋一處適合自己的落腳處,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