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文/花舍

-

曾在書上讀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的臉,只是一個人的外在皮囊。

而真正決定一個人形象的則是另一張臉——教養。

深以為然。

是什麼決定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感受呢?

曾經以為是三觀,後來覺得是人品,最後才明白,其實是教養。

與教養好的人相處,哪怕三觀不合,對方也不會讓自己難堪。

更何況,越是有教養的人,人品越有保證,因為他們的教養,規範了他們的行為,決定了他們不會做過分的事。

那麼,什麼樣的人更有教養呢?

仔細觀察生活不難發現,那些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

那便是——能好好說話。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好好說話,是最基本的剋制

看過一個影片。

男人下班回到家,看了眼整齊的房間和剛剛洗好的衣服,什麼都沒有說,循著聲音轉身去了廚房。

妻子在廚房裡一邊忙一邊說:“要等會才能吃飯。”

話音未落,男人指責道

:“又這麼晚,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幾點回家,早幹嘛去了,我出去吃飯,你自己在家吃吧。”

男人說完準備出門,發現了桌子上已經放好的蛋糕,他突然想起來今天是妻子的生日。

只是,就算他知道那句話很傷人,也已經無法收回,他給妻子帶來的傷害,是無法挽回的事實。

好像我們很容易這樣,忽略最親近的人,對親近的人惡語相向,因為自己覺得對方不會離開,所以才會變得無所畏懼。

但語言雖無形,卻很能傷人。

究其根本,那些不能好好說話,沒有耐心,不懂如何更柔和表達的人,很多時候其實是不懂剋制,這才

由著

情緒操控自己的行為。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尤其是那些上頭時才說的狠話,吵架時才揭的短,都是不懂剋制的結果。

這樣的人,沒有辦法管好自己的行為,

由著

自己衝動做事,本就是教養不好,這才有的過分自私。

反而是那些教養很好的人,他們清楚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話不能說,這才哪怕生氣,也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人和人之間,怕的從來都不是矛盾,而是無意中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畢竟,矛盾容易解決,可傷害很難修復。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好好說話,是對人該有的尊重

《立論》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一戶人家生了孩子,舉辦滿月宴時,不少人前來參加。

賓客們看到襁褓裡的孩子後,不免祝福一番。

有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成大器”,主人沒有當真,臉上卻掛著笑意。

有人說:“這孩子身體倍兒好,一看就省心”,主人笑著附和,招呼他入席吃飯。

總之,幾乎每位來賓都會誇獎孩子,主人滿臉笑意。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然而,一個自認為十分城市的男人走近後對孩子的父母說:“這個孩子,將來是一定會死的。”

說完後,男人被主人痛打一頓,趕了出去。

男人不理解,人必有一死本就是事實,為什麼別的人說一些虛偽的話能受到歡迎,而自己說的是真話,卻遭到了痛打。

仔細想想,原因也許很簡單,因為他沒有給別人該有的尊重,他所說的是一句缺少“溫度”,沒有“人性”的真話。

人在說話時,真假很重要,說的場合很重要,說的內容也很重要。

有些真話沒必要說時,管住自己的嘴是教養,是對他人的尊重;有些假話自己聽

出來時

,管住自己的嘴不拆穿是教養,是對彼此的保全。

當一個人太過“較真”,不在乎別人的面子,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那麼他被嫌棄只會是唯一結果。

越是有教養的人,越懂得顧及他人,這才能在說話時,做到好好說話,語出有度,言不傷人。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

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說過: “交談時的含蓄與得體比口若懸河更可貴。”

生活中,很多人著急說。

著急表達自己的意思,著急解釋自身,著急將自己放在交談的中心,著急維護自己本身的利益。

但有修養的人明白,溝通往往是相互的。

與其不斷表達,不如學著讓對方先行吸收;與其著急解釋,不如試著讓對方先行理解。

有教養的人,看重自己的同時,不會忽略他人,與人為善,才是給自己留退路。

所以,教養很好的人,透過說話就能看出來,因為總是他們,能和別人好好說話,能剋制自己的表達欲,剋制自己的情緒,也能給予別人該有的尊重。

餘生,比起追求外界的浮華,更應該修養自己的內心。

—END—

教養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容易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