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信用的人,絕對不能深入交往

古往今來,我國一向以禮儀之邦自居,如今卻正面臨著誠信缺失的問題。我們不禁要問,如今誠信的缺失究竟是誰之過?

不講信用的人,絕對不能深入交往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在孔子看來,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點。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就等於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認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信則人任焉)。

孔子打過一個比方:“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輒,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輒都是古代馬車上重要的部件,這句話套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是,人如果不講信用,就像轎車沒有油門,卡車沒有剎車。沒有油門和剎車的車無法上路,沒有誠信的人也無法立身處世。

不講信用的人,絕對不能深入交往

唐朝元和年間,東都留守名叫呂元應。他酷愛下棋,養有一批下棋的食客。呂元應與食客下棋,誰如果贏了他一盤,出入可配備車馬;如贏兩盤,可攜兒帶女來門下投宿就食。

那一日,呂元應在庭院的石桌旁與食客下棋。正在激戰之際,衛士送來一摞公文,要呂元應立即處理。呂元應便拿起筆開始批覆,下棋的食客見他低頭批文,認為他不會注意棋局,便迅速地偷換了一子。

不講信用的人,絕對不能深入交往

哪知,食客的這個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覆完公文後,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食客下棋,食客最後勝了這盤棋。食客回房後,心裡一陣歡喜,盼望著呂元應提高自己的待遇。

第二天,呂元應帶來許多禮品,請這位食客另投門第。其他食客不明所以,很是詫異。十幾年後,呂元應彌留之際,他把兒子、侄子叫到身邊,談起那次下棋的事,說:“他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見他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要慎重。”

呂元應憑多年的人生經驗,深覺一個不講信用的人絕對不能深入交往。

不講信用的人,絕對不能深入交往

當代也有一個關於誠信的小故事,一個留學生在餐館裡刷盤子,按規定要刷六遍,他只刷五遍,還謊稱自己就是刷了六遍。這件事被揭穿之後,他因為不誠信被解僱了。

接著,房東聽說了他的不誠信記錄,拒絕把房子再租給他。學校聽說了這件事,把他勸退了。他去找工作,也沒有公司願意聘用他。這個留學生無奈之餘,只能回國。

中國是講求誠信的國家,自古以來,誠信二字都深深地烙在每個中國人心裡。父母教育兒女的時候,也從誠信教育人手。

不講信用的人,絕對不能深入交往

有人說,誠信的缺失是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心浮躁了,殊不知,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誠信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在病態的社會風氣下,不誠信的行為確實可以帶來短暫的收益。

選擇撒謊似乎成了每個人的最優策略,有些人熱衷於作假,有些人不得不作假,於是,誠信逐漸被人們遺忘了。但是,不誠信摧毀的是市場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一個民族的道德體系,最終受害的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管子·樞言》寫道:“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這一美德伴隨著一代代中國人走過滄海桑田,歷經風雪磨礪,最終沉澱為民族的精髓,它不應該毀在現代人的手裡。

不講信用的人,絕對不能深入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