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天使與邪靈,造美與犯罪

《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改編自德國小說家帕·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說,由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執導,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組合進行剪輯來凸出嗅覺感官體驗在視覺上的表達。在影片後半段,格雷諾耶出城並透過嗅覺追蹤女兒的鏡頭簡直贊絕。值得一提的是導演本身也是一位配樂師,這部電影中的配樂工作正是由導演親自擔任。

將這部小說改編電影前,作者聚斯金德曾想讓斯坦利 · 庫布里克擔任指導工作,但庫布里克在閱讀小說後曾表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儘管庫布里克大部分耳熟能詳的電影都改編自小說,如《發條橙》、《閃靈》等)。後面湯姆 · 提克威接過導筒後透過鏡頭語言及配樂將視聽語言發揮到極致,也真正做到了將“小說電影化”。

影評 :天使與邪靈,造美與犯罪

影評 :天使與邪靈,造美與犯罪

對於本片的主人公來說,這部電影可以看作是其尋找自我存在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由興盛至消亡。格雷諾耶的一生始終都與嗅覺——這一人類最容易忽視卻又不得不依賴的感官綁在一起。在格雷諾耶誕生之始,他便嘗試利用嗅覺來辨別生活中的事物,進而生存下來,直到後來一個賣著黃香李子的少女的出現讓他明白了自己為何而存在:少女身上所散發的香味正是引導他識別各種香味的本原。換句話說,他即是為了這香味而存在。這使他試圖利用自己超乎尋常人的嗅覺去找到並實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於是他開始試圖儲存這香味,甚至不惜走上謀殺的道路,儘管那對他來說只不過是找自己。

影評 :天使與邪靈,造美與犯罪

格雷諾耶的成長經歷不可謂不悽慘,同時又極具戲劇性。格雷諾耶在混雜著各種腐臭味道的販魚市場簡陋地出生,從他母親的體內野蠻地出世,同時也因為求生(儘管是無意識地)而啼哭導致了母親的死亡;後來在送到福利院後又間接地引發了福利院夫人喪命的慘劇;類似的情形還在後面僱傭他的攤主和他對於香水的啟蒙老師展現出來,更不用說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慘劇了。總而言之,命運之神從未眷顧格雷諾耶,他的生命歷程中很少有人不是死於非命,他對於人們近乎於撒旦。這也間接證明了後面格雷諾耶謀殺眾多少女以製作香水的可能性:自幼伊始就沒有得到愛的垂憐的人又怎會意識到愛呢?

影評 :天使與邪靈,造美與犯罪

影評 :天使與邪靈,造美與犯罪

如果說第一位少女帶給格雷諾耶的是本我的啟蒙,那麼真正促使格雷諾耶走上殺手道路的,是他在前往格拉斯的路上,在寄宿的山洞中發現自己身上沒有氣味。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指出:主體在其誕生的那一刻即具有“他者性”或“異己性”,他者透過不斷的幻想得以始終被主體認同。由於格雷諾耶依靠氣味去辨別世間的事物,“氣味”正是被格雷諾耶這一“主體”認同的“他者”。

同時,氣味也正是格雷諾耶賴以存在的基礎,但格雷諾耶的身上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氣味,對於格雷諾耶而言,他人並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這也是格雷諾耶開始對自己感到恐懼的地方。如同書中所言,“此時他感覺到的害怕,是對自己一無所知的害怕。這害怕他逃脫不了,而是必須迎上前去。”換言之,沒有氣味,就沒有屬於自己的標誌,一旦自己被世人遺忘,格雷諾耶這一主體便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這也促使他開始製作那充滿著少女的香水,不僅僅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更是為了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地位。

電影中曾這麼說,每一款好的香水都應當擁有前味、中味和後味。在影片的最後,格雷諾耶將他身上那小瓶香水釋放出來後,人們先是被那香水所散發的香味所震驚,每個人都想佔有那一點香味;接著最後,人類最原始的、關乎性的慾望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成千上萬人被格雷諾耶的香水所支配,或者說,是他們身上那最不起眼的嗅覺支配著他們服從於格雷諾耶的腳下。格雷諾耶達到了他最原始的目的,他完成了讓所有人都認同他,臣服於他的使命,只不過不是用他自己獨特的味道去征服這個世界。

與此同時他也失去了愛人的能力:他在眾人狂歡中發現了黃桃,想起那個最初引領他尋找自己的少女,但格雷諾耶之為人的意義從他將香水揮灑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漸漸地消耗殆盡了。貞潔的香水代表了香水所引發的萬人狂歡也可以被視作18世紀以來宗教秩序的逐漸崩壞,人們開始逐漸不被宗教條義所捆綁束縛,但也漸漸地失去原有的信仰,變得唯利是圖。以至於最後,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一切都不復以往。

影評 :天使與邪靈,造美與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