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被討厭的勇氣》2: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文/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各位,早上好。我是薔色,今天由我為大家領讀《被討厭的勇氣》。

昨天我們分享了 青年與哲人第一夜的辯論,辯論的主題是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辯論的結果是,我們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而且我們下定了決定不去改變,因為我們缺乏勇氣。但是阿德勒同時也告訴我們,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這些觀點,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不理解,甚至是憤怒。

討厭自己是在逃避人際關係

在第二夜的辯論中,青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承認我有點討厭自己,無論如何只能看到缺點,是在找不到喜歡自己的理由,但是,我也很想能夠喜歡自己。那麼我討厭自己究竟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利益呢?討厭自己不會有任何好處吧?

是呀,討厭自己有什麼好處呢?你能想到如果你討厭你自己,你可以得到什麼好處?

對於青年的問題,哲人的回答是: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青年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為了這個目的,他只看缺點,不看優點。有了這個”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於是發展出症狀的。這也是心理學上的症狀是為目的服務的。但這個目的往往是我們意識不到,覺察不到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一個人,自卑,悲觀、充滿負面情緒的人,你願意跟TA相處嗎,你會喜歡TA嗎?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人。

哲人舉了一個例子來解釋:一個有臉紅恐懼症的女學生,為了向意中人告白,來找哲人想要治好自己的臉紅恐懼症。但在哲人看來,女學生需要“臉紅”這一症狀來逃避被喜歡的男生拒絕,害怕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是她對自己不自信,才會製造出臉紅恐懼症這個症狀來。這就是這個症狀對她的好處。

在哲人看來,不管是女學生的臉紅恐懼症,還是青年的討厭自己,

目的都是為了“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

女孩的臉紅,是自己給自己找的藉口。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她會想,如果我的臉紅治好了,我也可以追到男神。但是如果願望真的實現了,她的臉紅治好了,她真的能追到男神嗎?這個還真說不來。因為有關係就意味著不止一個人參與其中。

在阿德勒看來,想在人際關係中不受傷是不可能的,別人必然會傷害到我們,我們也會傷害到別人。阿德勒甚至斷言:

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一切的煩惱都來源人際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際關係中會存在競爭。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宇宙中只有你一個人了,你會孤獨嗎?答案是根本不會。因為只有一個人,孤獨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就像我們常說,因為經歷了熱鬧,所以落寞會更加的難以接受。孤獨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而是感到自己被他人、社會所疏遠才會孤獨。

要體會孤獨,必須有他人的存在才行,而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能稱之為人。

如果宇宙中只有你一個人的話,你會有煩惱嗎?

你可能會說,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人與自己的關係。自己也是可能有苦悶的。但是阿德勒覺得這種內部的煩惱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自己說了算。在沒有參照,沒有對比的前提下,沒有什麼事能被稱為煩惱。

美劇《最後一個男人》,講的是未來的某一天,因為病毒,地球上只有一個男人倖存。他找了很多的地方,確定就剩他一個人了。他佔領了別墅,喝著一萬美元一瓶的紅酒,開著主人的豪華跑車。把別墅能破壞的都破壞了。實在無聊的他,去超市搶劫,把博物館的名畫搬回家,看跑車撞擊起火爆炸很好玩。但是他太無聊了,太孤獨了,太難熬了。於是他決定去尋死。

你看,沒有了人際關係,沒有了煩惱,可以無法無天的最後一個男人活不下去了。

如果只剩一個人,一萬美元一瓶的紅酒可以當水喝,豪華跑車可以用來看爆炸,他也不用為自己糟糕的外形而苦惱了,但是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了。給大家放一張劇照看下。

解讀《被討厭的勇氣》2: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必須活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的煩惱也來自於人際關係。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

阿德勒認為,人是作為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人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狀態,就有了普通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人們總希望能夠進步或者是追求理想狀態,併為之奮鬥。如果人們不能實現目標,就會產生自卑感。

當然,阿德勒也說了,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我們進步和成長的催化劑。但同時我們要警惕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指的是,自卑感越來越強,人變得越來越消極,最終認為自己一事無成。有自卑情結的人,會把自卑當成藉口來使。

比如,在職場中,有的人認為自己學歷低,所以得不到公司的重用。阿德勒認為,有這種想法的人實際上是把自己得不到重用歸結為客觀原因,而不是自己的原因。像這種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有做不到B”的論調,就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範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如:“因為我長的不夠漂亮所以結不了婚。”

自卑情結的另一個極端是優越情結。就像我們常說自負的人背後都藏著自卑,那些高談闊論,虛張聲勢,狐假虎威來顯示自己很優秀的人,是沉浸的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中。

阿德勒認為,不管是自卑情結,還是虛假的優越感,都是因為人際關係中的競爭。而健全的競爭應該是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就行。

也就是說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於“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比如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作家,這是理想的自我。但現階段我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我成為一名作家。如果我這麼想:因為我的寫作能力不好,所以我做不到作家,我無法接受一個無能的自己,這就是自卑情結,是不健全的自卑感。如果我這麼想:因為我的寫作能力不好,所以,我要去學習,去練習,去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朝著理想的自我,作家,這個目標前進。這就是健全的自卑感。

有自卑情結的人是外驅力,就是他的行為是外部環境或者是事件來驅動的。同樣,他也會把失敗歸為給外部事件。阿德勒把這種論調稱為“外部因果律”,就是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係一樣。比如,“自己之所以始終無法結婚,是因為小時候父母離婚的緣故。“因為自己能不能結婚,跟父母的婚姻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有健全的自卑感的人更多的是內驅力,他們會積極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更多的從內部去找原因,去反思,去改進,去讓自己變得更好。當然,任何事情都內歸因,也是容易出問題的。關於這點,後面有空再聊。

作者認為,不要與他人競爭,如果沉迷於跟他人的競爭,就會陷入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總是忍不住和其他人比較,陷入人際關係的羈絆中,怎麼才能擺脫這種狀態呢?阿德勒提出,把

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

課題分離

阿德勒心理學有個前提:

我們根本沒

必要被

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不尋求他人的認可,就是把別人的課題與我們的課題分離。

有句話說得好,這世上的事可以分為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課題分離就是我的事我管,你的事你管,老天的事老天管。

把自己與別人的課題分離就是要不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其他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那麼怎麼判斷這件事是誰的課題呢?判斷標準就是: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比如:孩子不學習,這是誰的課題。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是家庭的課題。但是你想一下,孩子不學習的後果,比如考不上大學等等,這個後果是由誰來承擔的,嚴格的說,是由孩子自己來承擔。

為什麼我說,嚴格的說呢。因為在中國的父母,很難把18歲之後的孩子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成年人。孩子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關係到家長的面子,而中國的父母又見不得孩子受苦,所以家長把“督促孩子學習”當成了自己的課題。但這種外部的督促雞娃,對孩子來說很容易起了逆反心理。

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幫助是家長的課題。阿德勒認為,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判斷了這是誰的課題之後要怎麼辦呢?前面我們說了,不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其他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比如,有的父母習慣了控制孩子的工作生活,讓孩子的生活一地雞毛。那麼孩子要明白,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課題。自己有能力不接受父母的控制。至於孩子不被控制引發的傷心,憤怒等情緒,這是父母的課題,是他們需要處理的。這個對於中國的父母和成年的孩子來說大概很難。

好了,今天我們說了三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討厭自己是在逃避人際關係,從而引出了第二部分,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為避免煩惱,不要去跟他人競爭,要超越自己。最後,我們說了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開,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對此你有什麼想法呢,可以一起討論?在明天的領讀中,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不要活在期待中,自由就是管你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