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堂吉訶德》最初被林紓翻譯時所確定的名字是《魔俠傳》,由此可見該作品的主人公堂吉訶德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無非就是一個頭腦發熱的俠義之士,也可以說 《堂吉訶德》就是西方的一部俠義小說。當然兩者之間有著巨大區別的,但也有著共同之處。比如,俠士的稱號。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堂吉訶德》第十九章解讀

教士送屍走夜路

騎士遇鬼荒野間

這一章故事情節暫時不做敘述,留待下文交代。讀者只需知道,在這一章裡堂吉訶德打了一場勝仗,因而被桑丘封了一個稱號。那麼桑丘的動機來至於哪裡呢?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我們都知道,堂吉訶德找到桑丘作為侍從,開始了他們的冒險生涯。本來桑丘跟隨堂吉訶德背井離鄉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財富。所以一路上,桑丘已經表現出了一些貧窮而世故的底層人物慣有的謹小慎微、斤斤計較、利益當先的品性。當時的社會環境為桑丘這樣的人提供的生存機會太少,所以他只有精力關注和自己有關的事。實際上,桑丘最初對於堂吉訶德的種種瘋狂行為是非常牴觸的,這與他跟隨堂吉訶德冒險的目的完全相悖。因此他一度十分懊喪,有點萌生退意,可還是不忍心撇下主人。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桑丘為人的善良樸實之處。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在堂吉訶德又一次因為瘋狂的行為被牧羊人打掉牙齒而痛苦萬分的時候,桑丘為了分散堂吉訶德的疼痛,主動聊自己壓根兒沒興趣聊的事情。如果說他之前沒有離開是因為還惦記著總督職位,那麼此處這一細節則體現出桑丘在思想意識上的微妙轉變。應該來說,桑丘的變化是受到了堂吉訶德行為和精神上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堂吉訶德的行為在桑丘的眼中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堂吉訶德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和大智若愚是桑丘所敬佩和嚮往的。因此在幾次冒險遭遇之後,堂吉訶德的形象在桑丘的心目中近一步得到了強化和昇華。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也正因為如此,儘管桑丘根本就不在乎堂吉訶德的“騎士道”,但他開始以一個真正的侍從身份,處處提醒關心起堂吉訶德來。桑丘的表現說明兩人之間的關係也開始穩固,不再僅僅是主僕關係,而是一對夥伴,一對搭檔。這逐漸讓人確信,無論堂吉訶德將繼續進行怎樣的“冒險”,他都將不離不棄。事實證明,桑丘與堂吉訶德在本章故事情節中一同遭遇了“死神”的考驗,但在堂吉訶德大無畏精神的感染下,桑丘擺脫了心理上的恐懼。當他親眼目睹了堂吉訶德戰勝了“魔鬼”後,愈加對堂吉訶德心悅誠服。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於是他面對失敗者的問詢,還沒等堂吉訶德回答,就幾乎歡呼雀躍的,帶著幾分幽默風趣的對那人說道:“他就是鼎鼎有名的拉曼查‘哭喪著臉的騎士’堂吉訶德。”桑丘這麼稱呼堂吉訶德的動機是明確的,因為他的確在這場戰鬥中獲得了勝利果實,並且他相信堂吉訶德會在未來實現他當上總督的夢想。由此,堂吉訶德經客店老闆受封為騎士,在由桑丘授予了騎士稱號;一個來自於民間的鄉紳、民間百姓冊封認同的騎士,才算是正式誕生了。這裡不難看出塞萬提斯以戲仿的方式諷刺了向來高高在上的騎士貴族,同時也表明了塞翁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由於《堂吉訶德》在中國譯者頗多,翻譯的不同之處,也使譯本產生了不同的區別。關於堂吉訶德的這個稱號就有不同種,比如,“愁容騎士”、“憂鬱騎士”、“猥瑣騎士”等。本文中“哭喪著臉的騎士”是楊絳先生根據西班牙語境所譯,書中註解如下:“原文 Cabllero de la Triste Figurn,據馬林註釋,這裡的 Tae 不作憂愁解。西班牙三百年前所謂 tiste figurn 指衣服不整潔、不體面,邋邋遢遢,或形容狼狽。上文桑丘自己解釋為什麼如此稱呼,說是因為堂吉訶德臉容十分 mala-就是說:形容狼狽,一副倒黴相。所以這裡譯為“哭喪著臉的騎士”。”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雖然《堂吉訶德》譯本各有不同之處,但其原著精髓是高度一致的。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注重的不是譯本的不同之處,而是側重於這部世界名著給我們帶來的閱讀體驗。我想,當你翻開《堂吉訶德》這部小說的時候,彷彿堂吉訶德與桑丘穿越400多年的時間與空間正在緩緩地向你走近,你會感覺得到一股充滿滄桑的氣息撲面而來,那是一種經過歷史的沉澱,歲月的洗禮而歷久彌新的清純的味道。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堂吉訶德“哭喪著臉的騎士”稱號由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伊悅君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