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清平樂》這個詞牌,最早出自唐代教坊曲。

這個詞牌又名《清平樂令》,古人詞有“憶著故山蘿月”、“明朝來醉東風”句,所以這個詞牌又得名《憶蘿月》、《醉東風》等。

詞牌在發展演變中,會根據詞作內容不同而產生新名字。

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的《清平樂》,是一首懷思之作。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是遠離故國之後,遇到了春半,約二月天。眼睛所看到的情形,無一不讓人傷懷。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寫出了梅花似雪紛紛墜的春意,也寫出了心緒的紊亂悲愁。“拂了一身還滿”,正是拂不去的愁怨的“外化”。

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在這位悲愁難耐的詩人眼裡,“一切景語皆情語”,春天卻是一片“愁天恨海”,無處不悲悽哀怨。

這幾句詞使用的意象靈動傳神,營造出迷濛而紛亂的意境空間。

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大雁北迴,帶不回故國的音訊;歸夢難成,卻並非是因為路遙。無憑的“音訊”和難成的“歸夢”,再次推動意境的“虛無”與“空濛”。

“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是將“無形”的離恨比作可眼觀,可感受的青草。古樂府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表達相思離情。

詩人用“春草”這個意象,表達自己“無邊”的別愁離恨。面對延伸到遠方的綿綿春草,看它“更行更遠還生”,恰似那個無法訴說的愁苦,“無止境”伸向遠方。

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清平樂》整首詩的意境都迷離朦朧,不管是落梅、回雁、歸夢、春草,都是飄渺迷離的意象,這樣的意境正為了“愁緒”而存在。貫穿這些意象的詞句,不用雕琢,不需錘鍊,全由肺腑裡自出,一氣呵成,表達出一番真誠的情意,這就是情深情長。

王國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入人肺腑,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景物如在眼前,情真如出肺腑,正是王國維所說的“大家之作”。

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人在北國逢春半,觸目之景傷腸斷。落梅如雪飛階前,拂去一身又落滿。

南雁未曾帶音信,南國夢魂更遙遠。離恨卻如春草生,綿綿不絕向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