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詩經》中的詩歌與唐詩

生活如此無趣,總要給自己找點兒事兒幹。

今天主要是將《詩經》中的一首詩歌與唐詩進行對比。體會兩者的差異。

首先,出場的《詩經》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

介紹一下背景:這是一首婦女思念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詩。

所以這就是一首思婦詩。

對比《詩經》中的詩歌與唐詩

接下來是《子夜吳歌 》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背景:這同樣可以說是一首思婦詩。

對比《詩經》中的詩歌與唐詩

但是兩者還是存在差異的。

兩首詩的比較

首先是《君子于役》,它大概是一位婦女思念丈夫時所唱。所以在這首詩中,多次出現“君子”,也就是她的丈夫。

而且在這首詩中,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意象。表達感情的方式比較質樸,絲毫不做作。也非常符合一位農婦的風格。

對比《詩經》中的詩歌與唐詩

這首詩就是一個婦人在暮色中看見牛羊回家,觸景生情,想到了自己在外服役的丈夫。然後就唱出了這首詩。(詩經中的詩確實可以唱)

也就是說,她完全的表現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非常的自然。

接下來是《子夜吳歌》。

這首詩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寫的。所以相對於《君子于役》,《子夜吳歌》似乎更加有文學色彩。

首先是意象。

賞月一般就會想起故鄉(例如:靜夜思),故人(本首詩)。所以,月亮一出現,似乎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人,朋友。

對比《詩經》中的詩歌與唐詩

其次,搗衣聲也是思婦的一個象徵。秋風一般就是蕭瑟的,此時的環境就有些蕭索了。

在意象上就能看出:月亮(夜半時間),秋風(蕭瑟環境),搗衣(人物思婦)。此時,似乎故事將要開始了。

接著是手法。

月光如水,河岸邊傳來一陣搗衣聲。(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這是動靜結合。

秋風又起,想起來丈夫可能會受寒,可能沒有厚衣服穿(可以聯想)。(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

這是情景交融。

思婦的情感已經融入環境之中。

最後一句則是思婦的疑問,也是情感的直接表達。(丈夫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對比《詩經》中的詩歌與唐詩

搗衣

總結

兩者雖然都是思婦詩,但是卻有所不同。前者質樸,後者文學性更強。

但是一個是思婦本人抒發的情感,一個是詩人想象的畫面,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所以,兩首都是非常優秀的詩歌。

這裡是文學分享,如果您喜歡這一篇文章,歡迎轉發,評論和關注哦。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