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性的家庭地位以及面臨的困境

1緒論

在社會性別理論和新文化史研宄的共同帶動下,為婦女史的研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傳統歷史研究和敘事中,婦女處於邊緣地位,為提高女性應有的社會地位,公平對待兩性歷史發展,必須更為客觀地正視女性在歷史中的作用。為此,臺灣“中央研宂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請國內外跨學科的學者,圍繞近代中國不同階層婦女所顯現的內在自我、兩性互動、婚姻情慾、女性文學、性別與國家、女子教育、戰爭影響與跨文化問題等進行討論,將收錄的論文以《無聲之聲》為套書名,分三次出版。從學術研宄的角度看,這套書是近代中國婦女史的里程碑。?此外,臺灣學者許慧琦,藉助西方文學作品中“娜拉”的形象與近代中國崛起的新女性形象進行跨時段、跨區域的對接,認為近代中國女性性別角色處於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之間的動態關係之中,因置於民族解放與社會革命、階級鬥爭的宏觀背景之下,導致婦女解放呈現的是一種集體訴求,忽略了女性性別和個體需求。

印度女性的家庭地位以及面臨的困境

2女性角色

近代以來,中國女性角色轉變與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清末民初是中國女性角色發展轉變的首次歷史性節點,一方面由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對慘敗,促使中國社會男性精英階層轉變視角,將變法圖強,改良社會的視覺下移,“強國保種”將女性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直接對接;另一方面,隨著鴉片戰爭後,來華傳教士在華廣設教會學校、創辦宗教刊物,將近代西方女性角色引入中國,刺激了中國女性對社會角色的新期待。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後,隨著抗戰的爆發,女性角色被置於於民族主義之下,社會角色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總體來看,民國時期,女性角色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因與西方文化的外因,以及不同階段歷史大事件下的或推動或制約的誘因,呈現出女性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交叉並行的局面。

印度女性的家庭地位以及面臨的困境

3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清末民初,中國近代女性的家庭角色在傳統文化與外界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發生了新變化。在女性家庭角色上,除女性自身生理屬性的特質外,更深受社會性別4分工的影響。《禮記?內則》篇“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的訓誡,逐步生成“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模式。這種傳統的角色定位和分工,因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近代化程序的逐步深入,日漸變化。尤其是中日甲午戰敗後,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圖強,女性在家庭角色上出現了新要求、新變化,為挽救民族危亡,培養優秀的國民,針對女性倡辦的特色化女學一一家政教育,應運而生。清末至整個民國期間,家政教育在女學發展歷程中佔據重要使命,成為指導女性家庭角色的理論指南,其產生與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是清末民初“開民智、興女權”的社會改良運動的推動。鴉片戰爭後,中國有識之士紛紛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其女學教育上,目睹“西俗婦女向來讀書,與男子少異,男子志在功名期於博大精深、明體達用,故學各國方言文字,以及算格諸學,而婦女嫻於此者,亦不乏人。近來女學蒸蒸日上,與男學同科爭勝者,逐漸增多”@,逐步認識到振興女學之必要。尤其是甲午中日一戰,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之下,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強國保種”的口號,並將其觀點藉助報刊廣為宣傳。在女性身體素質上,“欲求強種者,必講求體育,中國女子不惟不知體育為何事,且緊纏其足,生性戕伐,氣血枯衰,安望其育強健之兒”?

印度女性的家庭地位以及面臨的困境

遂廢纏足運動相繼開展。但是對於女性智識上,提倡女學成為解決的必經之途,“舉無知無學之女子,而強以興國繁種之大事,其不可得也彰然矣,抑國之不能興,種之不能繁,猶可也”“中國欲圖自強,莫亟於廣與學校,而學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於籾與女學。人自胚胎賦形,即稟母之胎教,自孩提成立,依恃母教,飲食教誨,觸虜皆關學問”。近代中國倡導女學之初衷,在於發展母教,以培養優秀的國民,“女子者,全國生命之機關也。女學者,全國教育之機關也。女子強,則種強,女學興,則國興”?。從女學創辦之初,即將女子教育定位於家庭,“必家政為前提,以勸儉質樸為主要,去其好高騖遠之心,禁其誨盜誨淫之習,預備為賢父為賢母男女之道德”?,這一構想既遵從了女性家庭角色的傳統定位,又能對其加以道德和智識的引導。可見,清末民初的家政教育緣由,從著手開辦之初,即有其特定的民族使命

4婆媳關係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已成為中國家庭倫理中一種微妙的人際關係。其微妙性在於這種關係雖然屬於代際間“親子”關係的一種,但又明顯有別於“親子”關係,並且這對關係構成了家庭權力關係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婆媳關係成為諸多家庭關係中最為棘手,也是迄今為止在學術界被研究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姻親代際關係。“婆媳關係”因關係的特殊性,又成為家庭關係衝突與矛盾爆發的焦點。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百事孝為先”,“家和萬事興”成為治家的法典,“婆婆”居於家庭女性的最高權威,在婆媳關係中佔據絕對支配地位。但進入近代社會以來,工業化逐步取代傳統農業,伴隨著近代化程序的加速和社會轉型的加劇,社會結構變遷直接引起家庭關係的變動。

印度女性的家庭地位以及面臨的困境

“勞動的性別劃分的許多方式在20世紀的家庭和工作中賦予了並且繼續賦予著男人以特權,但我們必須注意,在二十世紀,權力己從年長一代轉移到了年青一代手中,這有利於年輕婦女,卻同時剝奪了老年婦女的權力。”?新興的西式女學為女性開拓了眼界,近代工業化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均為傳統家庭生活帶了衝擊,“婆媳”關係也逐步受到影響,“婆婆”的絕對支配地位受到挑戰,這進一步加劇了“婆媳關係”的衝突,從心理層面,導致婆媳關係緊張的原因大致有嫉妒、競爭等,認為自己在兒子或丈夫心目中的地位被對方取代,造成心理的落差。《女鐸》作為民國初期成立的女性刊物,早在距今100多年前就將“婆媳”關係的原因及相處之道進行了關注,以消減不良“婆媳關係”在家庭生活中的衝突。

5女性社會角色的新購

性別角色是社會賦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為期望與行為規範的總和,是與作為女性或作為男性相聯絡的社會角色,因生理上的不同而處於社會生活中不同角色的女性和男性,人們在性別角色上了賦予了兩者不同的行為期望、行為規範。“如果社會性別的形象乃是過去一個世紀之民族主義、宗教認同和抗議運動中固有的,那麼,社會性別的分析則無疑屬於晚近中國歷史著作的中心。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被迫進入近代社會,傳統女性角色不斷受到衝擊。

在中國社會由傳統的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整個近代社會結構也發生著急劇的變化,“舊的社會結構趨於沒落和瓦解,新結構開始誕生和成長,社會內部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氣隨著中國近代社會轉型不斷深入,西方民主思想和男女平等觀念的引入,女性權益受到關注、女性群體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女性角色也由傳統的單一的家庭角色,漸漸催生其社會角色。《女鐸》創辦於民國初年,辦刊主旨因社會形勢所需不斷調整,以符合時代對新女性的渴求,在內容上早己超越家庭月刊的限制,不斷從教育、職業、參政、社會服務等多方面致力於建構女性的社會角色。

印度女性的家庭地位以及面臨的困境

隨著父系社會的建立以及男女兩性社會分工的形成,女性的生活範圍逐步受制於家庭,社會角色及其相應權益也逐步弱化至消逝。在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里,為政治服務的教育制度也只對男性開放,古代女性在教育上不能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教育權利,沒有接受私塾教育的機會,她們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內部完成,由家中父母或者專門聘請女塾師在家任教。古代女性接受的教育目的在於使其通曉基本的持家之道、禮教禮儀、倫理道德,重在培養女性的德行,弱化知識性教授。受中國傳統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觀念的影響,女性的教育一直處於被動和忽略的地位,加之中國自古以來重男輕女的習俗,在封建社會只有一些出身於顯赫家庭的女性才有機會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但這種教育的主旨也是規範女性的言行,使其更符合“三從四德”的傳統規範。至於出身於家境一般或貧寒之家的女子,生來就無讀書機會。直至近代,此種狀況仍未改變,這與同期歐美國家的女性在教育水平上相差甚遠。鴉片戰爭後,中國國勢日衰,在西學東漸的深入和民族危機的困境下,中國有識之士才逐步認識到女性不能只侷限於家庭,還應具備社會角色及其時代使命。

體現了近代以來社會變遷對女性家庭角色重塑的時代要求。受中國歷史上“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角色分工模式的影響,傳統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定位是單一的,女性活動範圍基本都囿於家庭範圍內。鴉片戰爭以來,由於西方文化的日漸深入,以及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促使以資產階級維新派為首的社會男性精英發起“開民智、興女權”的社會改良運動,近代女性角色首次納入民族主義的範疇,女性所承擔的傳統撫養子女的母親角色被賦予“強國保種”戰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