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鄭家大院(作者:高新區 陳忠傑)

走進鄭家大院——轉自《好山好水》微信公眾號。

走進鄭家大院(作者:高新區 陳忠傑)

提起大院,人們總會想到山西喬家大院。

其實,在閩南龍海浮宮鎮美山村南川社(又名藍村社)也有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南川鄭家大院。

鄭家大院所在的浮宮鎮位於九龍江出海口處,北與廈門特區隔海相望,距廈門特區僅13海里,是著名的閩南僑鄉。

大院為旅居印尼的華僑鄭永昌於1884年始建,歷時8年,總佔地28畝,共118間房,耗銀10萬兩。

原為鄭永昌的家廟和私人住宅,但是,他萬萬沒想到,一百年後,他的私人住宅會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和人們觀光旅遊勝地——這樣多的陌生人來到這裡品頭論足、大發議論,甚至一些連中文都不會講的外籍華人華僑也到此比手畫腳,東瞧西望。

走進鄭家大院(作者:高新區 陳忠傑)

走進鄭家大院

走近鄭家大院,眼前的屋脊如同長龍,凌空騰飛,中間下沉,兩頭燕尾式地高翹。大院坐西向東,設有前門、後門,還有南門、北門。前門的前面雖然沒有官宦人家高聳的旗杆和威嚴的石獅,但是門上、窗上遍佈磚雕、木雕、石雕,花鳥蟲魚、龍虎獅豹栩栩如生,特別是石浮雕礎柱和包袱別具一格,同樣顯示了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後門的裝飾稍遜前門,但是,主人在後門親筆題寫了一幅對聯“五鳳來儀攀際都以展翅,三龍聚會拱平嶺而回頭”又別有一番韻味。此聯切合地理形勢,又擬物擬人,而且書法藝術高超,是一幅書法絕品,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一個成功的商人,又能有如此非凡的文化素養,著實令人欽佩不已。南北兩側、中間各置大門,可以南北相望,號稱“龍虎門”。門的兩側設圓窗,嵌入雕琢的立體花紋窗,門廊鑲滿精雕細刻的題匾,門聯,書畫卷軸,富麗堂皇。

走入鄭家大院,大院分為前後兩列,由主厝、護厝和廂房圍成一個長方形大院落,正常的祭祀和大型的家族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同時,還經常在這裡舉行接濟殘疾孤寡百姓的活動。那平緩的紅厝屋頂和闊大的清一色由紅磚鋪成的埕院,隱含著一個南洋鉅商功成名就後平和的心態和豁達的胸襟。

宅院的左前方有一幢二層樓房,坐北向南,建築風格保持著濃厚的閩南僑鄉特色。門庭垣牆,採用精雕細刻的磚石結構,石刻的題匾、門聯,頂層設有露天“磚棚”,鋪有紅磚,圍以釉陶瓷欄杆,樓上大廳掛著“梯青”的匾額,當地老人稱此樓為“小姐樓”或“女兒樓”。據傳是鄭永昌送給女兒的禮物。

與“梯青樓”同排的左護屋牆壁上,鄭家大院主人親自題詩一首,行書字型,“霜天留飲故情歡,銀燭金爐夜不寒。若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此詩為1892年“謙光”家廟完工慶典時所自題,詩律嚴細,詩意深刻,抒發了廣大愛國華僑夢繞魂牽的鄉情。

鄭家大院主人能文能書又能詩,而且造詣非凡,難怪在閩南僑鄉至今還流傳著一首閩南語民謠:“有永昌錢財無永昌慶彩(隨和),有永昌慶彩無永昌慷慨;有永昌慷慨無永昌好駛,有永昌好駛無永昌文才。”

走進鄭家大院(作者:高新區 陳忠傑)

翻開鄭家歷史

鄭家大院的前列中間建有“謙光”家廟,古色古香,氣勢宏大。前廳的左側牆壁上嵌著一塊高1。03米,寬2。14米的石碑,上書《藍村謙光鄭氏廟記》,長達2300多字。從碑文中我們瞭解到鄭家的歷史。

鄭永昌1841年生於青美村。他12歲入私塾讀書,14歲時母親不幸去世,19歲時父親患病。為生活所迫,他中斷學業,於1860年到南洋謀生,後入贅南山李氏,為其管理賬務。當時生意興隆,他也分享利潤,寄錢回家贍養父親。不久,父兄相繼去世。1868年,他回家料理父親喪事,同年娶郭氏為妻。1869年,30歲的鄭永昌開始自立門戶,開設“光盛”的商號,經過七年艱苦奮鬥,終於在印尼建立自己的產業“店屋棧所,前後有八進之大”。這樣,他在家鄉和印尼兩地的安居和溫飽都有著落了。1884年,鄭永昌回鄉創業,在家鄉開始建造大宅院,1892年,鄭家大院完工。

碑文由鄭永昌自敘,當年他52歲,除了生平外,還記載了他的許多光輝思想。如“家與國一體”——心中既有家也有國;做了許多好事後說“不敢矜尚求榮,惟有問心無愧”

——表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丈夫貴克自立”——催人奮進,自強自立;他“數十年殫心竭力,冒千萬般櫛風沐雨”給人以榜樣;還教育後代“所業不忘勤,所為不妄奢”……他把自己創業之艱苦奮鬥歷程寫成自敘,教育子孫後代永遠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和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廟記》是愛國華僑鄭永昌的創業史,而鄭永昌也是廣大愛國華僑的縮影。

後廳正中掛著“中憲大夫”大匾,據史料記載,這“中憲大夫”大匾大有來歷:鄭永昌致富後,不忘家鄉宗親,凡是到南洋的新客,或資助,或錄用,使之安居樂業。1891年,鄭永昌遊本鄉鸛石巖,見巖寺荒廢,遂修巖寺,建石亭,鋪石路;觀村社道路難走,又出資整修10餘條石路,同時修兩個渡頭以方便行人;在“應公廟”東側建立一座“乞丐營”,為“地無立錐,飢寒交迫”的流浪漢建立住所……其善舉在家鄉廣為流傳。在近代山東省的一次大饑荒中,鄭永昌慷慨解囊相助,清廷特此恩准為“貢生”。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鄭永昌又捐款大量錢做軍餉,清廷加封鹽運司知事的頭銜。晚清因戰事簽定很多不平等條約,財政越來越困難,捐納制度廣為推行,鄭永昌1892年捐了個正四品的中憲大夫。儘管鄭永昌捐款的目的是為了光宗耀祖,但也是愛國之舉。由於朝廷嘉獎,皇恩浩蕩,所以“中憲大夫”大匾特懸掛在後廳之上。

走進鄭家大院(作者:高新區 陳忠傑)

文明遠播海外

鄭家大院是閩南地區目前保留下來的清末民居中最宏偉、最完整的建築之一。2004年被龍海人民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當地政府正在申報更高階的文物保護單位。

前些年,鄭永昌後人——美籍華人鄭善智女士及家人第一次回故鄉,看到鄭家大院依然儲存較好,高興得熱淚盈眶。不久前,鄭善智透過網際網路告訴筆者:“鄭永昌在海外衍播的後代,早期聚居在印尼三寶壟,而現在已經遍佈歐洲、澳洲和北美洲。”她還說,後生晚輩中只有他們夫婦會中文,其他的族人若回到故鄉走進自家大院,恐怕只能比劃手腳、東瞧西望了。

走進鄭家大院(作者:高新區 陳忠傑)

走進鄭家大院(作者:高新區 陳忠傑)

本文轉自《閩南日報》

作者簡介

走進鄭家大院(作者:高新區 陳忠傑)

陳忠傑,筆名莊傑,男,漳州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福建作協會員,漳州市閩粵贛邊區革命史研究會副會長。現供職於漳州高新區三中。

下取消贊

在看

,輕點兩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