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比艾滋更可怕的,是人們的歧視

世界艾滋病日|比艾滋更可怕的,是人們的歧視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為提高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於1988年1月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號召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艾滋病曾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絕症,一旦感染必死無疑。社會絕大多數人都會“談艾色變”,對艾滋病患者各種遠離、歧視甚至厭惡,覺得他們是遭了“天譴”。當艾滋病患者成為基督徒並進到教會,給整個教會帶來很大的張力,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教會的分裂。

對此,教會牧者該如何應對?筆者覺得有以下幾個應對的策略。

01

普及有關艾滋病的常識

無謂的恐懼往往源於不瞭解或誤解。瞭解關於艾滋病的科普常識,會極大地幫助人們降低他們的恐懼和焦慮。“知乎”有一篇科普文章很受用:《HIV/AIDS 所有你需要知道的常識》作者是HIV/SITs方面的碩士,也做過一些相關方面的疾控工作,文章中的資料都有表明引用可考證。他提到幾個關於艾滋病重要認識,我特別寫在這裡,目的是希望能幫助克服人裡面的恐懼。進入到21世紀,國際上對於HIV的界定早已經不是所謂的絕症,因為聯合抗病毒治療的成功運用,艾滋病的本質已經變成了一種慢性病。儘管一旦感染人類還沒有有效的辦法,但是HIV在體外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病毒,不能存活也不能複製。

艾滋病毒主要透過性交和共用注射器傳播;而蚊蟲叮咬 、親吻、擁抱、握手、共用廁所、共用餐具等等不會傳播艾滋病毒。

作者在文中多次指出基本認知對防控艾滋病的重要性:HIV之所以難防控,很大在於診斷與知識普及率。缺乏知識產生恐懼,恐懼產生歧視,歧視讓更多高危人群或進行高危行為的人不願接受診斷治療,越多的人不診斷不治療就有更多的傳播、更多的死亡,更多的傳播和死亡會加重恐懼……

世界艾滋病日|比艾滋更可怕的,是人們的歧視

02

接納人們的恐懼/小信

基本的認知或許能降低人們的恐懼,但並不能消除恐懼。即使瞭解了,人們還是會不接納。人對艾滋病的恐懼可能是他天生對疾病的恐懼造成的,我們不能把那些拒絕接觸艾滋病的人簡單說成是信心軟弱或者沒有愛心。

對基督徒來說,相信神的保守,並不等於一定要相信自己不會感染艾滋病,然後毫無顧忌地去接觸艾滋病人。面對潛在的危險,小心應對無可厚非。

再者,神也俯就人的軟弱。艾滋病如同過去的麻風病。在舊約時代,神讓以色列人對待麻風病人的方式就是宣佈他們為不潔的,然後把他們與眾人隔離。但古代社會對麻風病人的接納程度似乎要比今天的社會高。在舊約·列王記記載了亞蘭的一個高官,叫乃縵,他長了大麻風。不論他長大麻風是在得了權勢之前還是之後,大麻風似乎都沒有太大影響他的地位。

同時,我們要知道,神要以色列人隔離麻風病人並不是最終目的。神這麼做,並不是為了保護其他人而犧牲一小部分人,把他們邊緣化;而是透過這種方式,讓得麻風的人有機會得以潔淨,有一天能重新回到群體中(參《利未記》14:1–32)。無論是潔淨的還是不潔淨的,本質上都是屬神的。所以,被神稱作潔淨的那些人,理當設法幫助那些不潔淨的,好使他們能儘快重新回到群體中。

令人遺憾的是,因為人的罪,所謂外表潔淨的人就冷落、歧視、拒絕那些“不潔淨”的麻風病人,使他們很難有機會得到幫助回到神的群體中。這種從人心而來的歧視、偏見,往往比身體本身的“不潔淨”更可怕;就如,現在許多人感嘆的,“人們對艾滋病的妖魔化,對艾滋患者的歧視、偏見,比艾滋病毒本身更可怕。”

而人心的這些罪,在耶穌眼中是真正的不潔淨,他說,“外在的不潔淨並不能汙穢人,而從人心裡出來的各種惡念才能汙穢人”(馬可福音7:18–23)。

所以,對基督徒來說,我們可以不去接觸艾滋病人,但卻不能在心裡論斷、拒絕、歧視他們;反而要在基督裡以實際的行動顯出對他們的愛。這樣,便叫世人看出基督徒是與他們不同的人,雖然我們也有同樣的軟弱。

世界艾滋病日|比艾滋更可怕的,是人們的歧視

03

肯定信心剛強的人

信心剛強的人效法耶穌的榜樣,像耶穌靠近、觸控麻風病人一樣,這些勇敢的人靠近、擁抱艾滋病人,與他們交往,成為他們的朋友(參《馬可福音》8:3,26:6)。他們所做的,給艾滋病人帶來真正的醫治;甚至可以說,他們所做的,於艾滋病人來說就是福音。對艾滋病人來說,最深的恐懼就是別人的拒絕、遠離和歧視;而最深的渴望,無疑就是與人恢復團契交往。艾滋病患者也是人,是和我們有一樣性情的人。

對他們來說,即使是簡單的身體接觸也是意義非常。筆者剛蒙召的時候,曾經和另外一個弟兄去探訪河南艾滋病村的弟兄姐妹。我是剛剛出道,壯著膽跟著去的。但面對他們的痛苦,又能說什麼,能做什麼呢?同行的那個弟兄已經去過多次,很有經驗。他鼓勵我,我們去看望他們就是服事;而簡單的交談、握手、擁抱會是對他們更大的服事。

我見到那些淳樸的弟兄姐妹的時候,從他們的臉上,讀出猶豫和不安。同行的弟兄大大方方地靠近他們,問候他們,向我介紹他們,擁抱他們。以前艾滋病人對我來說,是一個稱號,一個聽起來有些恐怖的稱號;但在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是和我一樣的人,像我一樣渴望被接納,被擁抱。弟兄鼓勵了我,我有些矜持的握手,甚至擁抱;但卻讓許多人感動,流下眼淚。對這些不幸得了艾滋的弟兄姐妹,我們的探訪並不能絲毫減輕肉身的痛苦,但對他們心靈的幫助卻是巨大的。他們能像一個正常人一樣,有尊嚴地被對待,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神依然愛他們,並沒有丟棄他們。

毫無疑問,這些剛強的弟兄姐妹的信心和愛心是神特別給他們個人,也是給教會的恩賜。他們是那可見的光,透過他們的見證,世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神的愛和憐憫,從而被吸引而回轉歸向神。

其實信心剛強的人所做的,並沒有什麼可誇的;比起耶穌道成肉身從天上來到我們中間,還相距甚遠。耶穌所作的犧牲是我們人無法理解和想象的。某種程度上,信心剛強的人並沒有真正犧牲什麼,他們有的更多的是勇氣,因信心和愛心而有的勇氣。

世界艾滋病日|比艾滋更可怕的,是人們的歧視

如果要數在這方面效法耶穌最徹底的,大概是達米盎神父Pater Damiaan。他於1873年,自願被派往麻風病患者聚居的莫洛凱島。那個時候,麻風病是沒有治癒可能的;這一項使命是有去無回的。他和麻風病人住在島上,向他們傳講福音,建立麻風病人的信仰;同時治療護理和安慰麻風病人,安葬死者。他還在島上建造和修繕房子,建立學校,推動島上的法制建設。11 年後,他被傳染上麻風病,然而他繼續更加拼命地工作,完成整個莫洛凱島的社群建設,直到1889年4月15日病死於島上。1999 年電影《莫洛凱島:戴梅恩神父的故事》(Molokai: The Story of Father Damien)講述的就是他的故事。

不過,信心剛強的人往往有強烈的感動,說這是神的心意;因此也比較容易忽略那些信心軟弱之人的感受。軟弱的人覺得被強迫有信心和愛心,他們反過來指責那些信心剛強的人。一不小心,兩者之間就會彼此論斷,造成教會分裂,這是很令人痛心的。信心剛強的人在這一點上要顧慮那些軟弱之人也是自己的弟兄姐妹,不能一味以神的旨意強迫他們,要學習忍耐,要尋求神的智慧,要保守教會的合一;因為信心和愛心是無法強迫的。

世界艾滋病日|比艾滋更可怕的,是人們的歧視

04

在愛裡面走向合一

一般認為神是要透過信心剛強的來改變那信心軟弱的,但其實神兩種人都接納。保羅在《羅馬書》14:1–3 說,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軟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

保羅並沒有要求那信心軟弱的要增強信心,好變得跟信心剛強的一樣。不是,保羅說,神在他們現在的生命狀態中接納他們,並且持續接納他們的狀態。這種接納沒有一點取巧的成分,好像是為了好讓他們可以改變一樣。不,接納就是接納。如果信心軟弱的弟兄姐妹一直不能靠近艾滋病人,他們是被接納的。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能愛他們,服事他們,他們可以以另外的方式服事他們,比如:禱告、奉獻等。這好比,有些人一輩子都沒去到宣教工場,但他們卻可以以禱告、奉獻的方式來支援其他宣教士在那裡的服事。

筆者想說,出於信心的某種行動,不能被高舉為衡量信徒生命的唯一標準。衡量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在基督裡的愛心。在任何的服事中,愛和合一要兼顧。上帝沒有要求每個屬祂的兒女都要去擁抱艾滋病患者,和他們一起吃飯交談;但祂要我們所有的人,不管是剛強和軟弱的,在基督耶穌裡認同他們,理解其實我們和他們一樣,都有各自的殘缺和軟弱,需要主耶穌的赦免和醫治。

面對艾滋病人,我們需要在基督裡愛他們,理解他們的痛苦和破碎,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有心靈上的。在基督耶穌裡服事他們,以實際行動彰顯教會的愛。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基督的愛。

這些信仰的原則如何具體地實踐出來,每個地方的當地教會的處境很不一樣,無法提供“標準答案”。這就需要教會的牧者與同工在神面前尋求屬天的智慧來面對。

世界艾滋病日|比艾滋更可怕的,是人們的歧視

向軟弱的人,

我就作軟弱的人,

為要得軟弱的人。

- 哥林多前書 9:2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