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康震這次又“火”了,如往常一樣,仍然是被“諷刺”和“批判”的物件。

在和尚所知之“詩詞圈”,多是鄙薄康震,說其“不懂詩詞”,“不會寫詩”,甚至嘲諷他“才不配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何況如康震似乎“不夠秀”者,屢被嘲諷譏刺,似也在所難免。

然而此次卻與以往不同,物議洶洶,群情激奮,大有“置之死地而後快”之勢。

王和尚隔岸觀潮,卻有自己的思考。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批評康震,應該秉持什麼態度?

01。康震曲解《石壕吏》,值得原諒麼?應該怎樣解讀經典?

復案一下此次批判康震的源頭。

2016年,康震在“中國校長創新與發展大會上”做演講,談及“創新教學”,他新解杜甫經典詩作《石壕吏》。

其觀點是:

其一,石壕吏為何要“夜捉人”?

因為公元758年,郭子儀等率領唐軍與安史叛軍安慶緒於相州大戰,失敗後傷亡慘重需要緊急擴充兵員,故而連夜“捉人”招兵。康震認為這是臨時擴充兵員,可稱是情有可原。

其二、石壕吏雖然態度兇惡,“吏呼一何怒”,

但卻是國家公務員,職責所在,態度不對,行為卻無大錯。

百姓不願意參軍“

老翁逾牆走”,也情有可原。

因為已經無人可招,百姓厭倦戰爭。

其三,

詩中之老婦“請從吏夜歸”,表達一種明顯的愛國價值觀,表示當國家和民族遇到危難時,百姓還是會毅然挺身而出。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王和尚讀詩:杜甫經典,應該如何解讀

給老婦人冠以“愛國情操”這個觀點,受到了極大的批評。據此很多人質疑甚至批判康震不懂杜甫詩,並且這種“創新”解讀顯得滑稽,當國家危難時,憑什麼總是百姓挺身而出?

並且康震認為:

若非老婦沒有愛國情操,安史叛軍來徵兵,她“撞死”以示拒絕即可,不會像對“石壕吏”那樣: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平心而論,經典的解讀有惟一的標準麼?

中國有古語說

“詩無達詁”

,近代學者譚獻也有觀點說“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西方也有觀點說

“作者已死”,“手稿不發光”

。其意皆是:經典的解讀並無明確且統一的標準,同一首詩,不同的讀者當然是得出不一樣的解讀和反應。

日本山本玄峰禪師,曾說“

一切諸經,皆不過是敲門磚,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

”。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高僧慧眼,如何讀經,一語道破

也就是說:

康震如此解讀杜甫詩,是他個人的理解,本無可厚非。

至於是否需創新,尚待另議。

曾為杜甫做傳的馮至先生,在談及“三吏三別”詩時,也曾說“

這六首詩不只單純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矛盾。

”即,杜甫反對戰爭,反對強加於百姓身上痛苦,但是面對國家動亂,胡人侵略,要想救國家和人民,唯有把希望寄託在李氏族朝廷上,在他的時代不可能對帝王制度有所懷疑。

若是強調人民的痛苦,反對兵役,就無法抵禦胡人,但是人民在統治者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下到了難以擔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閉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說。

而康震片面強調“百姓的義務”,應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甚至冠以愛國情操的帽子,顯然有失偏頗。

因為他確實沒讀出杜甫的矛盾與糾結。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杜甫的情懷與思想,應該怎樣把握?

02。杜甫的忠君思想可取麼?應該怎樣看待杜甫的詩篇?

這涉及到如何評價杜甫的問題。

蘇軾曾經評價杜甫“

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

”。請注意,蘇軾強調的是“君”。縱觀杜甫全集,他對唐玄宗和唐肅宗,

雖多有腹誹,對唐玄宗的窮奢極欲也多有諷刺之作

。然究其內心,他仍然是在“儒學浸淫”下的封建文人,

忠君思想乃是其一生根本

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李綱也說杜甫“

困躓流離而心不忘君

”,也點出其“忠君”思想。從杜甫所處的時代以及其家世和教育背景來看,這種思想無可厚非,甚至是值得大加褒揚的。

但是,杜甫不僅只是“忠君”。孟子曾言“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所以,杜甫在“忠君”之外,無疑具有更博愛悲憫之心,即愛民憂國之心。

他對窮苦百姓報以深深同情的詩句,舉不勝舉,即可為證。顧隨先生甚至說“杜甫就像耶穌,把所有苦難都一肩承擔”。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杜甫思想的複雜性,才更顯示其厚重

雖然懷抱忠君思想,但是杜甫絕不會對百姓的苦難視而不見,更不會單純地以“愛國情操”來讚揚百姓“義舉”。從“三吏三別”其他詩句中可得到明證。

比如他勸慰被徵召入伍的青年說“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他在《新婚別》中以女子的口吻安慰入伍的丈夫說“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在《垂老別》中,老軍入伍,他寫得慷慨激昂“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

”。

因此可知,杜甫對百姓的苦難報以深深的同情,對那些從軍之人,或安慰或鼓勵或讚揚。其間也能看出他心中確實也明白國家危亡之時,

百姓如此“義舉”值得讚揚和鼓勵。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這六首詩,

雖是杜甫所見所聞,卻未必如此“寫實”

而是杜甫以己推人之意。

上文羸弱從軍的少年會聽到杜甫的撫慰之語麼?聽到之後,其孤單與恐懼會有所減少麼?別妻應招從軍的丈夫,會真的不怕死,為國慷慨捐軀麼?老邁之人從軍,真會如此慷慨,如此不顧一切麼?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安史之亂一場大敗,讓杜甫思考更深

未必。

詩中夾雜了杜甫的情感,稱之為“一廂情願”雖刻薄,倒也在情理之中。

以此類推,“請從吏夜歸”的老婦,真的是因為愛國麼?還是僅僅是推脫不掉,必須要去一個人的託辭呢?明朝王嗣奭就盛讚老婦人有“

智謀膽略,可稱女中丈夫

”,說她“

倉促之際,既脫其夫,仍免其身

”,如此機變練達,不也是窮苦到極致而未失的明智之舉麼?

因此,探討《石壕吏》這首詩,固然有很多種解讀方式,但仍需要理性去分析,

既不能脫離杜甫的思想和感情,也不能盲目相信杜甫的視角,需要以開放和理性並存的角度去解讀,

如此才能準確把握詩之含義。

03。抨擊康震者就正義麼?詩詞圈現狀讓人無奈,也讓人憂慮

康震解讀《石壕吏》,更多是以現代視角,先入為主,故而其解讀多流於表面,或者以“大帽子”欺人。如此解讀,備受譏諷和攻擊,也屬應該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

但是,我卻仍有別的看法。

詩詞圈諷刺攻擊康震,差不多算是常態了。何以故?除去其“才學粗疏,見識淺薄”之外,更多原因在於其“位”。

先說其才學。康震真的如此淺薄麼?

此人系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詩詞和散文等。如此學歷,若真一無是處,恐怕未必吧。

若僅以其寫詩不好,甚至平仄不懂,就否定他的全部學識。王和尚以為,這太武斷。

“詩詞圈”的所謂評論,多針對其不擅寫詩。

研究古代詩詞,一定要寫詩詞麼?

恐怕未必。讀古代詩論可知,創作者與研究者可說是兩個路徑,未必同歸,卻是“殊途”。紀曉嵐大學問家,他的詩詞諸位記得多少?嚴羽《滄浪詩話》宋代最富盛名,其詩作又有多少名篇?更不用說明清諸多詩詞理論研究者。

研究與創作,未必要劃等號。那為何要苛責康震呢?孔乙己知道“茴”字四種寫法,又算得了真才實學麼?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蘇軾評價杜甫,為何談其忠君?

或有人以其在《百家講壇》上的節目抨擊其淺薄。

要知道,電視節目面對的是普羅大眾,康震的幽默解讀固然淺顯,卻易理解。

節目不是學術研究,能夠得到一點啟發,或者引起觀眾深層次探究的興趣即可。

否則,康震的學術著作,為何沒有多少人去閱讀和批評?

再說其“位”。易中天康震等輩,坊間多戲稱其為“學術超男”。“

超男”者,無非拔擢於重,推之而上者也。

其“地位”來源於媒體的助推。至於其學術地位,理論建樹則應該看其研究與創見。

僅僅因媒體之“聚光燈”而迷信,或者像迷信而後“打倒”,實在是愚蠢。

以最壞之惡意推測抨擊康震者,

王和尚則以為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作怪

。言下之意,無外乎“他不如我。淺薄如他尚且被吹捧,為何沒人吹捧我?”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能承受其重麼?你的“器”夠鋒利麼?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唐玄宗造就安史之亂,難辭其咎

王朔曾戲稱所謂的“成功者”,不過是“幸運兒”罷了。

一個人的“位置”,拋卻個人努力之外,更多的是“時也,命也,運也”。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曾說:

人到40歲,還不相信命運這回事,那此人真是愚不可及。

此言雖刻薄,細思卻有道理,總懷嫉妒或者憤恨之心,終究會走不長遠。

《論語》中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即,學術爭論應該有學術爭論的態度和風度,若一味地諷刺,貶損,攻擊,這是叫罵,而非爭論。

04。爭論應該講求何種風度?如何以開放心態和理性思考辨別真偽?

王和尚很討厭如今詩詞圈之爭論。

其爭論多是意氣之爭,或揮舞道德大棒,或“顧左右而言他”,或人身攻擊,惡臭腥臊;

貌似“大公至正”,其實小肚雞腸,睚眥必報。每遇此等人事,王和尚只有回覆三個字“沒品味”。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古代百姓貧苦,杜甫憂慮在心

如今之詩詞圈,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幫派林立,菜雞互啄。

貌似因“詩詞”而爭,其實無關詩詞,無關美好,多是無聊的發洩罷了。

所謂詩學正道,所謂詩心虔誠,不過是虛偽的矯飾。何以故?王和尚以為如“瞎子摸象”,摸不在象,而在“相”,無非是虛幻的名位罷了。

就如上文,山本玄峰禪師所言,透過萬法諸相,喚出的那個人,只是自己。如何看待康震,其實也反應自己的層次和見識。

明朝王陽明曾犀利指出“

世之學者,沒溺於富貴聲利之場,如拘如囚,而莫之省脫

”。豈惟學者如此,如今詩詞圈的絕大多數人,又有幾人不如此?

王和尚以為“正心誠意”,如今來看仍舊是關竅所在。

康震誤解《石壕吏》為何被抨擊?折射出詩詞圈亂象,讓人憂慮無奈

△王陽明的胸懷,值得思考和學習

王陽明晚年倡導“致良知”之學,卻飽受攻擊和批評。弟子均為之苦惱和憤怒,王陽明聞之卻大喜,說“

聖學從茲大明矣

”。他解釋說“

吾學既非,天下必有其而求真是者

”。這是何等胸懷,又是何等犀利?若我的學說是錯誤的,我何妨拋磚引玉,以此感召天下文士,一起求聖學之真呢?

面對爭論和批評,若作如是觀,方是大胸懷,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