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人生需要從小培養邊界感

健康的人生需要從小培養邊界感

“邊界感”這個詞最近在生活中出現得比較頻繁。

前些日子看了網上關於婆媳問題的許多回答,發現大家認為婆媳問題大多都是同一個根源:就是婆或媳越過界限了。

所謂界限,就是指你的空間和領土,就是在不碰撞到別人的空間的前提下,你的自由限度。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也許是因為以前這一點,有些人能意識到,有些人意識不到,所以會有意無意地侵犯他人的空間,引起別人的不適。

之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兒子結婚了,早上小夫妻還在睡覺,媽媽端著牛奶進來了,兒子在被窩裡抬起頭,喝了牛奶繼續睡。媳婦尷尬得要死,人家娘倆沒感覺。

可以想象,頭一天可以輕易過去,如果媽媽以後還天天送奶,婆媳矛盾離爆發就不遠了。我記得劇裡的結局是小兩口很快就要離婚了。

健康的人生需要從小培養邊界感

而且,面對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場合,每個人的界限都不一樣。

我們回想一下,生活中是不是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兩個關係要好的女生一起走路,手拉著手。兩個關係要好的男生一起走路,就是勾著肩搭著背了。

試想一下,如果是兩個男生手拉著手走路,我們會不會覺得很怪異?

張愛玲在《留情》裡也說過:“三輪車這樣東西,還就只兩個女人一塊兒坐,還登樣些。兩個大男人並排坐著,不知怎麼總顯得傻頭傻腦的。一男一女坐著,總有點難為情。”

為什麼呢?不都是關係要好的兩個人嗎?

健康的人生需要從小培養邊界感

這是因為我們對不同人之間的界限要求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說,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問路,他大概距離你兩步遠就停下腳步開口說話了,再近我們就會很警惕,會下意識地後退一步。

我們和朋友講話,大家圍在一起,可能手一伸就碰到對方了,大家也許就拉著手繼續講下去了。

而一對戀人講話,頭都並在一起,雙方不但不會覺得不舒服,還會親暱地蹭蹭。

再比如說,你在自己家裡,想躺就躺,想坐就坐。你去別人家,最好端坐在客廳了。

這種時候,大多數人都很清楚界限在哪裡,但到另外一些時候,就不容易記得這麼清了,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間以及婆媳之間。

就如前面提到的電視劇片段,媽媽早上給被窩裡的兒子送牛奶,送了幾十年,兒子和媽媽的限界就是被窩。而當兒子結婚後,媽媽還只記得被窩界限,卻無意中忽視了媳婦的界限在哪裡。

健康的人生需要從小培養邊界感

而現在呢,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界限的重要性。

之前聽過一個媽媽憤憤地感慨,以前天天陪兒子寫作業,現在呢,常常被兒子趕出房間,說影響他學習。此時她才意識到,孩子大了,邊界感強了。

所謂邊界感,就是指一個人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

上述結了婚的兒子,如果他的邊界感強一些,從小沒起床媽媽就不能進自己房間的話,也許結婚後的第一個婆媳矛盾就少了幾分發生的可能。

這就讓我們意識到,教育孩子,

要給孩子空間,需要從小培養他們的邊界感。

就像孩子長大了,他需要關上門換衣服一樣,孩子不僅是需要身體所在的空間自由,他也需要心靈所在的空間自由。

你陪他寫作業,你就算靜靜地坐在那裡,事實上也已經侵犯了孩子的心靈空間,讓他覺得不自由。

有一位爸爸講過一個例子,下班了他很累,需要泡個澡鬆緩一下。五歲的女兒和一群小朋友在家裡玩。忽然,女兒推開衛生間的門,對著一群小朋友說,看吧,我說過了爸爸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爸爸估計當場只能石化了。

健康的人生需要從小培養邊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