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董仲舒在歷史上對封建制度所產生的作用嗎?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董仲舒的歷史介紹。雖然文字不多,但是能在史書中立足一地,已是看出他在歷史發展中所佔有的重要作用了。

從史書瞭解到,董種舒在漢景帝時任博士,他有眾多學生,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也曾就學於他。書上解說他為人嚴肅,言行必遵古禮,而最有名的評價是說他曾夜以繼日苦研儒家經典,竟三年不曾窺園。也因為他對儒學的這一份興趣與執著,為他後來的一系列作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漢武帝時期,實行以舉賢良方正,招天下賢才的策略,而董仲舒就是在此策略下得到當權者的賞識,重用。

在歷史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非常出名的,該三策主要闡揚了他“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天譴論”及尊儒罷黜百家的思想。

而在當時大環境下,董仲舒提出的思想正好符合了當權者的需要,而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推崇,不只是體現在教化上,還體現在法治上面。

最明顯的體現是在董仲舒對策成功後,武帝以天人三策的思想為主,下詔命全國“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在國都設立太學,在邑城設立癢序(學校),教學以儒家《禮》、《樂》、《書》、《詩》、《易》、《春秋》六經、孔子之術的思想學說為主。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策,成為漢武帝時期思想領域裡一項重大政策。

並且他還在天人三策中寫道:“道之大源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他希望漢武帝要堅持不變的天道。在不變的天道之下,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間遵守嚴格有序的上下尊卑關係,使“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鄉黨有序”,以保持永恆的封建秩序。

而在法制上面,董仲舒的《治獄》十六篇,亦稱“《春秋)決獄”,即以儒家的經典,特別是《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依據。董仲舒是最初提倡“《春秋》決獄”的儒者之一。

不管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亦或是《治獄》十六篇,還是其所謂的君臣父子,都為後來的封建制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你知道董仲舒在歷史上對封建制度所產生的作用嗎?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