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等?別讓拖延毀了你的人生

“下週要交論文了,但是今天綜藝更新了,要麼明天再看文章吧!”

“這個任務很簡單的,過一會兒再看吧!”

“還沒到時間,等一會兒再出門吧”

你也是這樣嗎?

再等等?別讓拖延毀了你的人生

圖/Pixabay

拖延者的性格特徵

研究表明有一些特定的性格特徵:

沒有責任心(Low conscientiousness)

責任心是一種有組織、有紀律、以成就為導向和專注的傾向。一個人越不認真,就越有可能拖延。

衝動(Impulsivity)

衝動是指衝動行事,沒有提前計劃,也不考慮行為的未來後果。一個人越是衝動,就越有可能拖延。

低自我效能感(Low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反映了人們對自己實現目標能力的信任程度,例如覺得自己無法完成某項工作便會一直拖延。

低自尊(Low conscientiousness)

自尊反映了人們看待自身價值的方式。拖延者通常自尊心較低,覺得完不成任務自己就一無是處。

神經質(Neuroticism)

神經質是指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的傾向。雖然關聯不大,但在某些情況下神經質會導致人們拖延,而且神經質的人群有時會因為拖延症而經歷更多的壓力和焦慮,惡性迴圈。

追求感官刺激(Sensation seeking)

喜歡尋求感官刺激的人會透過把事情推遲到截止日期前來給原本無聊的任務增加興奮感。

低親和性(Low agreeableness)

一些拖延者的拖延是由於低親和性的結果,他們把拖延作為一種對他人的反叛行為。

為什麼我們即使知道拖延對我們不好,為什麼我們還是要繼續拖延?今天就一起來認識一下拖延症吧!

再等等?別讓拖延毀了你的人生

圖/Pixabay

什麼是拖延症?

在心理學的定義裡,拖延指的是人們主動選擇的,不必要的長期推遲決定的拖延行為。

即便我們明白拖延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結果,但我們還是會選擇如此。

調查顯示,

大約90%的線上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的問題,大約50%的在校大學生認為自己是習慣性拖延。

這個數字在普通人群中要低一些,但仍然佔很大一部分比例,因為

大約2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是慢性拖延症患者

,並且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甚至在律師和大學教授等相對知名的職業中,拖延症也很普遍。

再等等?別讓拖延毀了你的人生

圖/Pixabay

為什麼我們會拖延?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拖延是因為我們意志力不強,但事實更加複雜。當我們面臨一個決定或一項任務要完成時,我們通常

依靠自我控制

來迫使自己完成事情。

除此之外,動機也是我們完成一件事的重要動力源之一

,對於我們的努力我們期望得到一些獎勵,這會增強我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加有可能會及時完成事情。

我們之所以會拖延,是因為我們的自控力和動力被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等負面因素所抵消

,而這些因素可能會受到疲憊和回報等遙遠未來因素的阻礙。這種阻礙讓我們無法自我調節自己的行為,讓我們推遲不必要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拖延經常導致我們打算如何行動和我們在現實中如何行動之間的差距。

抽象的目標,無法馬上得到任務反饋,猶豫不決,精神狀態不佳,完美主義,害怕失敗或者對未來過於樂觀等等都會成為我們拖延的理由。

再等等?別讓拖延毀了你的人生

圖/Pixabay

如何停止拖延

拖延症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它與我們的情緒、認知相關,同時也會被很多外在因素影響。但是

拖延症是可以改善的。

確立目標

要確保儘可能清晰地定義你的目標,並且確保這些目標足夠重要,能夠讓我們取得有意義的進步,同時也能讓我們在現實中實現目標。

弄清楚拖延症問題的本質

我們可以透過思考拖延的情況來確定我們在什麼時候拖延,如何拖延,為什麼拖延。

再等等?別讓拖延毀了你的人生

圖/Pixabay

制定行動計劃

弄清楚我們為什麼拖延以後我們可以制定一些小的計劃來改善問題,例如根據任務的重要性對其進行優先排序;把大而繁重的任務分成小而可行的部分;從工作環境中排除干擾;根據效率來安排工作等等……

雖然拖延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麻煩,但

希望大家能夠首先接納和關懷自己的這種負面情緒,審視自己拖延的原因,做出改變。

如果拖延沒有嚴重危害到我們正常的工作學習,也不需要把它當成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拖延的時間裡好好享受生活~

作者 | UP心理公眾號-資料整理:Doris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Ferrari, J。 R。 (1991)。 Compulsive Procrastination: Some Self-Reported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Reports, 68(2), 455–458。 https://doi。org/10。2466/pr0。1991。68。2。455

[2]Lieberman, C。 (2019, March 27)。 Why You Procrastinate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elf-Control)。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9/03/25/smarter-living/why-you-procrastinate-it-has-nothing-to-do-with-self-control。html

[3]Solomon, L。 J。, & Rothblum, E。 D。 (1984)。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Frequenc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correlat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4), 503–509。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3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