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膽寒,為什麼一直不封侯?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句詩描寫的就是我們的“飛將軍”李廣,他的一生都在於匈奴抗戰,打過大大小小70多次戰役。曾經只要在匈奴一提起李廣,就讓人不寒而慄,足以可見李廣的英勇。

那麼問題來了,

李廣這麼久的軍旅生涯,竟然沒有拿得出手的軍功,確實是數奇,讓許多人不得不為他叫冤。你們想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膽寒,為什麼一直不封侯?

第一、李廣在最好的年齡沒有遇到最好的時機

李廣最好的年齡應該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

。不過那時候,因為漢朝的實力不濟,對匈奴主要是以招撫為主,和匈奴之間的戰爭,只有小規模的衝突,很少有大規模的兵團作戰。

因此,李廣在那時候,無法立下封侯的戰功

。連漢文帝自己都感嘆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膽寒,為什麼一直不封侯?

第二、自視才高

李廣任上谷太守期間,天天與匈奴交戰,公孫昆邪對景帝說:“

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李廣的才氣舉世無雙,他自恃其才,天天跟匈奴交戰,恐怕早晚會戰死。景帝聽後只好把李廣調為上郡太守。

此後匈奴經常犯邊,景帝派了一位深受信任的宦官隨同李廣到邊地抵禦匈奴,一次宦官帶著幾十個騎兵出獵,遇到三名匈奴人,宦官一看匈奴就仨人,打他們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結果由於戰鬥力的懸殊,宦官手下幾十號人全部陣亡,宦官狼狽逃回漢營中。

李廣知道後決定一定要把三名匈奴人除掉,於是他帶著百名騎兵追趕匈奴,結果遇到匈奴幾千騎兵,幸好李廣沒有逃跑,故意下馬解鞍,其實李廣擺了個空城計,目的為了造成一種他們是騎兵誘餌的假象,果然匈奴上當,以為附近有漢軍埋伏,李廣才得以解脫。

其實李廣這樣做太過於冒險,萬一忽悠失敗,那不就全軍覆沒了嗎?而且匈奴就三人,有必要追嗎?是不是顯得太好戰了。

所以應了公孫昆邪那句話,李廣自視才高,早晚有失守的一天。

“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膽寒,為什麼一直不封侯?

第三、漢武帝不喜歡李廣

當時的漢武帝不喜歡李廣,至於什麼原因誰又能知道呢?可能是李廣不善言談,也可能是李廣老了,也可能是李廣點背認死理等等。

“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膽寒,為什麼一直不封侯?

第四、李廣不是軍事全才

現代有些學者認為,從《史記》中反映出來的資料來看,李廣屬於猛將,但勇而無謀,又“自負其能”,經常犯驕兵之忌。這導致了他敗多勝少。

所以,他不封侯,是理所當然的。

這個觀點本身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那些在戰場上脫穎而出的大拿,真正稱得上是全才的,鳳毛麟角。

而且,

史料記載,漢武帝時期那些被封侯的軍事將領,很多都不是全才,也有很多不如李廣的,也被封了侯。

所以說,這個觀點,也不具說服力。

“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膽寒,為什麼一直不封侯?

總結:

漢朝封侯的標準還是很公平的,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公平性,這才有無數漢朝兒郎願意為漢朝效力,才有了那麼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漢朝名將。

因為只要你建功立業了,那麼就不會有人抹殺掉你的軍功,

而有了軍功,達到了封侯的硬性指標,自然不愁名將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