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表面很剛硬,實際很自閉

明朝從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共傳16帝,國祚276年。明朝起於農民起義,也亡於農民起義。還有一說:明朝始於“驛站”也亡於“驛站”,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為混口飯吃做過驛站小吏,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失去飯碗於是加入起義軍,最後成為領袖建立明朝。而明末闖王李自成也是驛站做一名小吏,因為明朝政府入不敷出,於是採取縮減驛站的措施,恰好使得李自成失業,沒了飯吃只好參加起義軍對抗明朝。最終攻陷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結束了明朝的統治。

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表面很剛硬,實際很自閉

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得到文人志士的萬民歡呼,因為從此漢人不再做階下囚,不再低人一等(蒙元把人分等級,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低等,南人最低等)。明朝對外採取了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的政策,對內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集權的控制。到永樂帝朱棣時期,更加註重中央集權,新設特務組織——東廠。

明朝看似強大,實在站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趨勢是一路衰敗。歷朝歷代的歷史都是傾向於統治者的角度續寫歷史的,從來都沒有傾向於老百姓的角度,可以說明朝的老百姓比任何朝代都要苦。因為漢唐時期,總人口偏少,而且疆域面積廣,人口平均可耕作土地多。而清朝時期人口暴增,土地面積卻擴大一倍,而且清朝時期由南美高產農作物帶入中國,糧食產量大大提升,因此人口暴增,至少百姓能吃得飽飯。

偏偏明朝耕作面積小,封閉鎖國,糧食產量又不高,工商業又被壓制。明朝採用人頭稅,百姓的賦稅比任何時期都高,因此明朝的百姓是生活的最苦的。朱元璋雖然頒佈峻法嚴刑反貪汙,但由於做官的俸祿太低,導致大量為官的不得不貪,所以明朝也是貪汙最嚴重的朝代。

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表面很剛硬,實際很自閉

明朝早在朱元璋時期就開始了內修長城,對外禁海,閉關鎖國。中國現存的長城基本都是明朝時期興建的。看似起到抵禦外族入侵的目的,實則讓自己更加封閉。對比唐朝就能發現差距一目瞭然。而由於禁海使得沿海一帶漁民斷了生路,到了明朝中期更為嚴峻,許多的漁民及遠洋貿易者組成自己的軍隊,不斷對抗明朝,企圖衝破明朝海防。

我們都知道戚繼光抗擊倭寇的故事,稱戚繼光為民族英雄,實際上戚繼光對抗的倭寇首領都是中國人。例如汪直、徐海等,他們在海上沒了生路,於是跑到日本佔山為王,帶領日本倭寇來衝擊明朝海疆。這些都是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關閉鎖國的結果!在朱棣時期,派鄭和率領兩萬人的船隊七下西洋,然而下西洋的目的卻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和其他各國建立朝貢制度。朱棣的皇位是透過“靖難之役”奪來的,國內找不見朱允炆的下落,於是派身邊的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尋找。然而鄭和七下西洋並非帶來的是遠洋貿易的發展,卻帶來兩個惡果,其一是建立虛榮的朝貢制度。朝貢制度是指:周邊的國家遠處的國家,你只要承認我天朝是萬國之國,遵我天朝為宗主,就和你建立一種朝貢制度,你每年得向我進貢,但是你進貢我一分我的回饋十分,以此經濟援助小國才稱為朝貢制度。

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表面很剛硬,實際很自閉

朝貢制度使得明朝更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因此沒過多久就不了了之。朝貢制度最主要的是靠和周邊小國建立通商貿易,從而賺取大量利潤,因此朝貢制度能在中國歷史上持續幾千年。可是明朝所建立的朝貢制度僅是為面子,沒有貿易,只能說統治者愚不可及。鄭和七下西洋帶來的第二個災害就是他到達蘇門答臘地區(今印度尼西亞),他不僅不保護當地華人,而為建立朝貢制度答應當地土著的要求,活捉了當地華人首領陳祖義,並帶回國斬殺。此事使得當地華人失去庇佑,沒多久荷蘭殖民者入侵,華人為了求得生存機會便依附荷蘭人。從而造成印度尼西亞獨立以後對華人的民族仇恨,此後經歷了數次大量屠殺華人事件,僅65年大屠殺事件,殺害華人達50萬人。

明朝百姓生活的最困苦,也因此明朝農民起義是最多的朝代。白壽彝《中國通史》說:“在明中期延續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農民起義連綿不斷,不僅起義的次數多,涉及的地區廣泛,幾乎遍及全國各個省區,而且往往是一個高潮平息不久,又有新的高潮到來,高潮之間間隔也很短,其中以正統、成化、正德時期最為集中。”明朝有個重要人物也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正德年間的王陽明,王陽明成功鎮壓寧王叛亂,其後又在貴州廣西鎮壓數個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及土匪軍。

便面上看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挺有骨氣,十分威風,其實明朝是最自閉的一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