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

可能是寶寶黏人的時候,你偷偷地不告而別;

可能是他不肯睡覺時,你嚇唬他再不睡覺,就要被怪物抓走了;

可能是你偷吃零食,偷喝飲料被發現時,騙孩子說全是辣的;

可能是寶寶不肯去幼兒園時,你謊稱帶他去動物園,然後把他送到了幼兒園門口……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騙小孩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最終的目的不都是為了他們好嗎?

但有科學研究發現,對孩子說謊後患無窮。

除了我們熟知的會破壞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會讓孩子也學著說謊外,還有一個可怕的副作用——

降低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01 為什麼延遲滿足能力很重要?

關於延遲滿足能力,最為人們熟知的大概就是

棉花糖實驗

了。

上個世紀60年代,

斯坦福大學的米歇爾博士

用一顆小小的棉花糖,向人們展示了延遲滿足能力對個人發展有著多麼重要的影響力。

實驗中,他給4歲的孩子一顆棉花糖,告訴他

可以現在吃掉,或者等15分鐘後再吃

,那樣的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有些孩子沒忍住,立刻就把棉花糖吃進了肚子裡。但也有些孩子做到了,他們努力剋制想吃的衝動,等到了屬於自己的獎勵——第2顆棉花糖。

如果實驗只做到這裡,那沒什麼特別的。真正讓這個實驗成為心理學經典實驗的,是十幾年後的跟蹤調查結果。

十幾年後,當年參與過實驗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了,並且有了明顯的分化。

米歇爾博士

發現,當初在實驗中忍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不管是在

學業成績、人際關係

方面,還是在

抗挫能力和自信心

上的表現,都比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優秀。

由此可見,延遲滿足能力,或者說我們常說的

自控力

,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02 延遲滿足能力是由什麼決定的?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優秀的延遲滿足能力。

那意味著,他看到喜歡的玩具不會立刻要你買,學習的時候會更專心,你讓他收拾玩具、洗澡睡覺的時候,他不會一拖再拖。

可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

這其中既有

年齡的因素

(年齡越大,孩子大腦的發育程度就越完善,延遲滿足能力的表現也就越好),

性別的因素

(女孩的大腦發育速度通常比男孩快),又有

家庭和父母的因素

假如我們能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其發展的環境,經常帶他做相關的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升。

具體方法可以參考下面這些文章:

每天陪孩子做5分鐘這個練習,孩子靜得下來,有效提升自控力

早教專家:這樣玩能提高孩子的自控力、社交力,很多家長沒重視

延遲滿足就是讓孩子多等會兒?別讓這種誤解,毀了孩子的自控力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但要格外注意的是,延遲滿足能力培養起來很難,破壞起來卻是相當容易的。

家長們常見的一類錯誤做法,就是

對孩子說謊,不信守自己許下的諾言

。這樣做的結果便是降低了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03 棉花糖實驗的新版本

2013年,

羅徹斯特大學的基德教授

做了另一個版本的棉花糖實驗,發現

孩子對大人是否信任,會直接影響他在棉花糖實驗中的表現

實驗中,孩子們被分成A、B兩組。他們面前都擺著一套舊蠟筆,並被告知:可以使用舊蠟筆畫畫,或者等待幾分鐘,大人會拿一套新蠟筆來。

不同的是,A組的孩子等來了新蠟筆,B組的孩子卻只等來了大人的道歉。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第二次,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A組孩子等來了新貼紙,B組孩子卻只等來了失望。

之後,兩組孩子都參加了傳統的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孩子抵抗住誘惑的機率,是B組孩子的4倍之高。

2016年,又有兩名科學家進行了新的棉花糖實驗。

這一次,不再是大人直接對孩子食言,而是讓孩子目睹大人對其他人說謊。結果和基德教授的實驗結果非常相似:

看到大人說實話的孩子,其延遲滿足的等待時間比看到大人說謊的孩子長了3倍。

可見,不管是對孩子說謊,還是當著孩子的面對其他人說謊,都會降低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因為在孩子看來,

面對一個不誠信的大人,即時地滿足眼前的利益是最保險的做法。

04 怎樣在家庭教育中,幫孩子提升延遲滿足能力?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家長會開始回想,平時有沒有騙過

孩子

,答應孩子的事,有沒有敷衍了事,或者有沒有當著孩子的面,和家人、同事、朋友說過謊。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的謊言和食言

,都會破壞你的誠信,

削弱孩子延遲滿足和自控的意願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除了欺騙孩子,還有哪些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小樣媽給大家總結了三點

不要故意誘惑孩子

孩子的自控力一般要到

3.5歲-4歲

才開始發展。很多家長會過高估計孩子的能力,甚至故意考驗孩子,用零食、玩具、遊戲來誘惑孩子,希望他能管住自己。

殊不知這樣做只會快速消耗孩子的自控力,讓自己和孩子徒增失望。

其實,自控力是一種很稀缺的資源,就像體力一樣,應該用在刀刃上(如遵守重要的規則,專心地玩耍、學習等)。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在生活中,我們應

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誘惑

(如不在家裡囤積零食,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讓孩子眼不見為淨。

耐心地反覆提醒孩子

是的,孩子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有限,就算我們已經說過很多遍了,他還是很容易遺忘。

有研究發現,當3歲的孩子被要求執行一項需要控制衝動的任務時,

在每次執行前都提醒他一遍規則,孩子自控力的表現會更好

雖然“反覆提醒”這種做法看似很笨拙,實際效果卻是很好的。

比如在

蒙臺梭利幼兒園

,教師們就是透過不斷的耐心提醒來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最終培養出比普通幼兒園更自律的孩子。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假如我們能忍住脾氣,保持耐心,重複提醒孩子,他對行為和衝動的控制力一定會給你驚喜的。

不過度溺愛或控制孩子

曾有家長問過我,“

養育孩子時,怎樣界定正常的愛和溺愛?

我的回答是,如果既有規則又有愛,那就是正常、合理的愛。反之

如果只有愛,沒有規則,那就是溺愛

當父母溺愛孩子,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時,孩子失去了透過規則約束自己的機會,失去了體驗和處理失望的機會。一切都是隨心所欲的,又何談自控力的發展呢?

溺愛孩子不可取,那嚴格地控制孩子行不行呢?同樣也是不行的。

當控制來自外界時,孩子只是迫於壓力,暫時表現出忍耐,但那不是真正的自我控制。

你對孩子說過謊嗎?研究發現,父母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的自控力

一旦撤離外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反而容易出現補償性行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徹底放飛自己。

在“完全不管”和“管得太多”之間找到平衡。

在重要的事情上建立規則,始終如一地執行規則;在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上給孩子選擇和做主的機會。

這樣的家庭環境,更能養育出自控力強的孩子。

你家孩子的自控力表現如何?

當他看到玩具想要立刻買時,你一般會如何處理?

歡迎留言分享。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著有《懂點心理學,育兒很簡單》,喜歡分享有趣、實用的育兒、早教方法。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