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多次出現的香爐,有什麼歷史原型?

劇中梨園行會會長姜榮壽給我們的印象,是天天擺弄他那些數之不盡的古董,很豪橫的樣子。可是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他無論是在客廳、臥室、偏堂、飯廳,旁邊的古董擺件都是那麼幾件。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多次出現的香爐,有什麼歷史原型?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多次出現的香爐,有什麼歷史原型?

出現最多的就是這個小架子和這隻銅香爐。架子上到底沒有什麼值得說道的,但是這隻銅香爐很有意思。大家一定聽過

“大明宣德爐”

這樣的說法,這個銅爐就是“仿的”明代宣德年間的銅爐,製作非常精妙。

一、大明宣德爐的來由

明代宣德年間,暹羅國(現在的泰國)國王剌迦滿藹進呈一批優質的風磨銅給 宣德,宣德便決定用來鑄制香爐,派工部官員監造。並參照商周青銅禮器與宋 代名窯瓷器中的精品樣式,鑄製出鼎形、簋形、鬲形、甗形、缽形等多種款式的供爐。這些宣德爐不是單純的仿古器皿,它是參考、借鑑商周青銅禮器與宋代名 窯瓷器中古樸典雅的特質,加入新的時代風格與創意元素,顯現出宣德爐藝術 的精緻、新穎與美觀。

宣德爐以風磨銅為主要原料,配以金、銀、錫、鉛等多種材料精工煉製而成。普通的銅器經過四次提煉已屬優質,而 宣德爐至少經過六次提煉,最精者反覆 提煉達十二次,實屬空前。

二、宣德爐形制多樣

明清時期鑄製出款式多樣、精緻典 雅的銅香爐,既顯現出中國鑄銅藝術的 復興,也體現其作為文房珍賞、文房雅 玩的情趣。

以下介紹的銅香爐多數是廣東省博物館的藏品,供愛好者鑑賞。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多次出現的香爐,有什麼歷史原型?

圖1-3

【圖1是金錢紋六角銅香爐

通高 25。5、口寬 12 釐米,鑄於宋代。金錢紋六角銅香爐的橫截面為六角形,直口,平沿向內延伸,頸部較長,上、下端出階,頸附一對官帽翅耳,耳兩面有槽,中間穿孔。銅香爐鼓腹,腹有六稜,下有三隻獸足。頸部飾菱格紋,腹部飾金錢紋,足部上端飾獸面紋。器物外底正中刻陰文篆書款“上寶”二字。

【圖2是浮雕梅花紋銅香爐】

通 高 13。5、口徑16釐米,鑄於宋代。浮雕梅花紋銅香爐口部微斂,折沿,口沿上立一對繩耳。腹部微鼓,下有三隻襠足。銅香爐的腹部飾以菱格雲紋為地的浮雕梅花紋,器物外底正中刻陰文篆書款“子子孫孫永用”。

【圖3是永樂款雷紋銅香爐】

高 8。7、口徑 11。4 釐米,鑄於明代永樂時期。永樂款雷紋銅香爐敞口,平沿,短頸,鼓腹。頸與腹部之間附一對戟形耳,圈足。 頸與足部各飾一週雷紋,器物外底正中 刻陽文楷書款“永樂年古式造”六字。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多次出現的香爐,有什麼歷史原型?

圖4-6

【圖4是永樂款銅香爐】

通高 7。8、口 徑 11。2 釐米,鑄於明代永樂時期。永樂 款銅香爐口部微侈,折沿,上立兩隻橋形 耳。短頸,鼓腹,下有三隻鈍錐足。器物 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大明永樂年制”六字。

【圖5是透雕雲龍紋宣德爐】

通高 30、 口寬 20。4 釐米,這是鑄於明代宣德時期 的御製銅香爐,由吳邦佐監造。銅香爐 橫截面為圓角方形,子母口,折沿,束頸。 鼓腹,口沿與腹部之間附對稱的螭形耳。下有四隻彎曲的竹節形足。高挺的圓角方 蓋,有菌狀方鈕。蓋與鈕部飾透雕雲龍紋, 蓋接近鈕處飾一週蓮瓣紋,腹部飾二龍爭壽紋,蓋邊、鈕邊、口沿及底邊沿飾 竹節紋。器物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大 明宣德年制”六字。透雕雲龍紋宣德爐製作精細,紋飾精緻,造型古樸典雅。

【圖6是鎏金象足宣德爐】

通高 33、口徑 20 釐米,表面鎏金,這是鑄於明代宣 德時期的御製銅香爐,由吳邦佐監造。銅香爐直口,平沿向內延伸,口沿上立兩隻橋形耳。腹部向下收縮,底有三足。足為象頭形,以象鼻支撐著地,象頭上飾 渦紋帶。器物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鎏金象足宣德爐制 作精巧,造型生動,惟妙惟肖。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多次出現的香爐,有什麼歷史原型?

圖7-12

【圖7是灑金獅首宣德爐】

高 7。6、口 徑 20 釐米,慄殼色,器表及底部均貼金片。 這是鑄於明代宣德時期的御製銅香爐,由吳邦佐監造。銅香爐口部微侈,折沿,短頸,鼓腹,圈足。腹部飾對稱的高浮雕獅首,器物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

【圖8是橋耳鈍錐足宣德爐】

通高 9。5、口徑 13 釐米,褐色,這是鑄於明代宣德 時期的御製銅香爐。爐口微侈,平沿,口 沿立一對橋耳,頸微束,鼓腹,下有三隻 鈍錐足,器物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橋耳鈍錐足宣德爐 造型簡潔、典雅、精緻美觀,是銅香爐 中的楷模,成為明清時期仿造宣德爐中最常見的銅香爐形制。

【圖9是橋耳蹄足宣德爐】

通高 13、口徑 19。4 釐米,深褐色,這是鑄於明代宣德時期的御製銅香爐。爐身呈扁圓形,爐口折沿,其上有兩個對稱的橋形立耳,束頸、折肩,爐底有三個蹄足,器物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

【圖10是吳邦佐款灑金銅香爐】

高 8。6、口徑 11 釐米,褐色,器表及底部均貼金片,鑄於明代宣德五年,是御製宣德爐停鑄後吳邦佐私鑄的宣德爐仿品。吳邦佐款 灑金銅香爐口部微侈,平沿,短頸,垂腹。 腹部附兩隻對稱的變體獸形耳,圈足。器物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宣德五年 臣吳邦佐造”九字。

【圖11是琴書侶款銅香爐】

通高 10。5、 口徑 14。5 釐米,明代宣德時期吳邦佐所 鑄。琴書侶款銅香爐口部微侈,弧沿, 上立兩隻橋形耳。短頸,鼓腹,下有三 只鈍錐足,足內空心。器物外底正中刻 陽文篆書扁方印款“琴書侶”三字。

【圖12是吳邦佐款銅香爐】

高 9。9、口徑 12。8 釐米,褐色,明代宣德時期吳 邦佐所鑄。香爐形似圈足銅簋,侈口,束頸,鼓腹。腹部附一對半環耳,圈足,器物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十六字。

三、獅鈕雲龍紋宣德爐

宣德爐分為很多型別和形制,其中有一種就是劇中的形制,

雲龍紋、獅鈕、三足鼎、雙耳

。明代的獅子香爐有一個特點,就是三足鼎式,然後帶倆耳朵,獅子一般放在銅爐蓋上當成把首。

明代統治者特別喜歡獅子,認為它是祥瑞動物,有記載說原來紫禁城裡曾經養著數百頭各國進貢的獅子。所以獅子的形象也會反映到日常的器物上。

四、宣德爐為何如此稀少

現在國內外留存的真的“宣德爐”一直是個“懸案”,因為即使是博物館裡的宣德爐也被認為十有八九是明朝後期或者清朝期間仿造的。我所知道的宣德爐,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裡都有收藏。

那為什麼當時宣德爐這麼受歡迎,反而後來存留很少呢?

明朝末年,崇禎年間因社會動盪、內庫空虛,是的,崇禎帝就是吊死在煤山那位,崇禎皇帝下令將庫藏曆代銅器發交寶源局熔燬改鑄錢幣,宣德爐亦在劫難逃。 所以,傳世的宣德爐極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