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喪筆下的“瑪蒂爾德”只是虛榮嗎?不,她可沒這麼簡單

文:萱小蕾

圖:網路

莫泊喪筆下的“瑪蒂爾德”只是虛榮嗎?不,她可沒這麼簡單

莫泊桑的《項鍊》中,女主角瑪蒂爾德為參加宴會、從朋友那裡借了一條項鍊。

結果不慎丟失,夫妻兩隻好瞞著朋友到處借錢,不惜欠下高利貸,買下一條真的鑽石項鍊還給朋友。

此後十年,兩夫妻節衣縮食,各種努力和窮困,好不容易還清了債務,卻得知那條項鍊只是一條價格低廉的人造鑽石項鍊。

這個故事讓人唏噓不已,大多數人把這個悲劇歸咎於主角的愛慕虛榮,認為瑪蒂爾德的虛榮和小職員的好面子導致了這一悲劇。

包括作者莫泊桑,也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在敘述瑪蒂爾德的日常生活,認為她們的表現和心理是一種咎由自取的虛榮心。

當然,

這事的確是虛榮心導致的,但是論對錯的話,卻還是不能輕易定義。

莫泊喪筆下的“瑪蒂爾德”只是虛榮嗎?不,她可沒這麼簡單

時代在變化,今天我們或許可以換一種方式解讀《項鍊》。

先看看《項鍊》的創作背景,那是一個階級固化的時代,大資產階級無所不有,其他階級費盡心機也難以實現階級跨越。

女主角瑪蒂爾德美麗又能幹,卻因為出身平平,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嫁給了一個小職員。

她沒有陪嫁財產,沒有分到遺產,沒有任何方法進入上流社會,只能嫁給一個看起來跟自己門當戶對的小科員。

明明事事出色,卻只能被生活安排,瑪蒂爾德自然有許多不甘和幻想。

她也想過上講究的豪華生活,想家裡有富麗堂皇的裝飾,也想出入高檔的會所,跟講究的人聊講究的話題。

可這又有什麼錯呢?瑪蒂爾德只是給了自己一個美麗的幻想,現實太平淡,幻想自然沒什麼問題。

莫泊喪筆下的“瑪蒂爾德”只是虛榮嗎?不,她可沒這麼簡單

瑪蒂爾德的丈夫只是一個小職員,和瑪蒂爾德一樣對上層社會有著許多幻想和嚮往。

為此他弄到了宴會的請柬,認為在那裡可以看到一些官方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可這也是這場悲劇的開端,在宴會上,瑪蒂爾德風頭盡出 ,優雅而美麗。

可美好就像是虛幻的泡沫,午夜鐘聲響起,她依舊是那個灰姑娘。

偏偏命運弄人,就像是灰姑娘的水晶鞋丟失一樣,瑪蒂爾德的鑽石項鍊也被遺失在那個美好的夜晚。

不同的是,灰姑娘的水晶鞋引來了王子,瑪蒂爾德卻只引來了債務。

他們默默承認了這筆鉅額債務,沒有先去找朋友說情,沒逃避責任。

雖然很難,但她們決定要還清這筆債,為此辭了女僕,搬到了更破舊的房子裡去生活。

十多年艱苦生活,他們總算還清了債務,卻發現本來可以不那麼辛苦地生活。

莫泊喪筆下的“瑪蒂爾德”只是虛榮嗎?不,她可沒這麼簡單

何其可悲!何其可嘆!

瑪蒂爾德虛榮嗎?自然虛榮,可她卻又無比真誠。

她能直白地說出自己想法,毫不掩飾想過上更好生活的慾望。

也會為自己被關注而沾沾自喜,在還清債務後會坦白弄丟項鍊的事實。

在瑪蒂爾德身上,有很多的優點,她美麗優雅,敢作敢當,直白真誠。

這麼一說,倒有點像《飄》一書中的斯嘉麗。

可人們似乎對瑪蒂爾德要求要高一些,或是先入為主地被她愛慕虛榮這一點矇蔽。

其實在那樣的時代裡、人人對權勢地位追捧有加,在那樣的大環境下,瑪蒂爾德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這是因為女子原就沒有什麼一定的階層或種族,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嬌豔、她們的

風韻

就可以作為她們的出身和門第。”

莫泊喪筆下的“瑪蒂爾德”只是虛榮嗎?不,她可沒這麼簡單

因為那個物化女性的時代,大眾價值觀扭曲,瑪蒂爾德才會去借一條項鍊來充門面。

於她個人而言,虛榮就是錯誤,可又是什麼造成了她的虛榮呢?

是時代。

不僅是在那個時代,就算是在當下,也有許多人被時代綁架。

比如當下所說的“白幼瘦”,指的是身材好,年紀小,長得好,這是對女性外貌的一種無形綁架。

更令人害怕的是,無論自己有多好,都會有人告訴你這樣還不夠。

名牌服飾都在告訴我們:你還不夠。

各種快節奏的攀比生活在告訴你:趕緊努力,趕緊買房買車買,你才能成為人上人……

我們像

瑪蒂爾德一樣,追求著那串美好的項鍊,最後發現得不償失,筋疲力盡。

莫泊喪筆下的“瑪蒂爾德”只是虛榮嗎?不,她可沒這麼簡單

瑪蒂爾德虛榮,但她更可悲,她被世俗綁架,也被時代殘害。

可她又是那樣真誠和堅韌,花費十年只為還清債務,又如何僅以虛榮概括呢?

若她能接觸到抵抗誘惑和虛榮的教育和引導,大概也不至於被一條項鍊戲弄。

原本可以過

更好更從容些,卻因為這點虛榮心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可見虛榮這個東西,不論是從前還是現在,都是不可取的、都是需要警惕的。

它能讓人走上歧途,讓人萬劫不復,也能讓人走火入魔,失去自我。

當然,我們

也應該從瑪蒂爾德身上學習到擔當,做錯了事,要去面對,要接受,要解決,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莫泊喪筆下的“瑪蒂爾德”只是虛榮嗎?不,她可沒這麼簡單

或許在書中看來,這是自作自受,但我們更應該心懷同情和尊重去看待她和丈夫的這一表現。

畢竟

一味地譴責錯誤是沒用處的,從中找到可汲取的教訓和經驗,才是更有意義的事。

作者寄語:專注人生和情感現象的分析總結,提煉給人啟發的三觀和看法,陪你走過這無常的人世及情海。傾訴可私信。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萱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