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好人隨時可以變壞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從各類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中我們可以得知壞人是真實存在的,然而從壞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未必認為自己很壞,他們甚至會覺得這只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標誌而已。

好人和壞人應該如何區別呢?其實這件事很難說得清,因為在某種條件下好人隨時都可以變成壞人,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1

.

當一個人的善良不足以自保的時候。

他就會突然間覺醒,進而改變自身,以適應大環境。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個體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它都會在社會結構中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

只不過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有的人輕輕鬆鬆就能成功,而有的人就算竭盡全力也只是維持溫飽。

心理學: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好人隨時可以變壞人

正因如此,後者常常會發出質疑,

“為什麼我都這麼努力了,可成績還是如此糟糕?”,“我已經為對方付出那麼多了,可對方為什麼還是不愛我?”,“我在工作上努力認真負責,為什麼總是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心理學家看來,大多數人都會給自己的人生制定一套原則,而在原則之外的事或許違背道德,亦或是違反法律,所以他們並不會輕易的涉足。

一旦踏過這條紅線,他們將會被道德感和羞恥感淹,進而不斷的斥責貶低自己。

當然,成長環境傳輸給個人的道德觀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在通常情況下,善良的品質會促使人們遵守規則,多行好事。

可凡事都有例外,當一個人的善良不足以自保的時候,也就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出現扭曲之際,無論是在他人的目光中,還是整個社會的評價體系裡。

心理學: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好人隨時可以變壞人

這些好人都會猛然間意識到善良並不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絲一毫的改變,甚至有可能被別人當成靶子,進而對其無休止的攻擊,於是他們便會主動迎合社會,進而做出相應的改變。

這類好人從小接收到的觀念都是非黑即白的,當他們拋棄了白的這個選項,便會一條路走到黑,壞到極致

,尤其是在他們第1次做壞事得到了好處過後,更是會對壞極為上癮。

2

.

在既有的規則中逐漸失去希望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心理學家菲利普曾進行過一個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他找來了24名學生,併為其進行了角色分配。

這些學生在人格測試中都為正常水平,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化身為看守和囚犯時,彼此的性格和態度都相差無幾。

心理學: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好人隨時可以變壞人

然而隨著實驗的深入,陰謀,虐待,告密等情況紛紛出現,而這也就使得扮演看守的同學越來越暴躁,扮演囚犯的同學心裡充滿了仇恨,到後來他們甚至都忘記了自己在做實驗,反而對自己的身份深信不疑。

直到第5天,菲利普才正式決定撤銷該實驗,因為他無法眼睜睜看著學生們一個個喪失掉自我。

根據斯坦福監獄實驗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人的性情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善良和惡意也並非難以逾越,但個體在群體中受到了太多壓力之時,他

有可能做出恐怖的事情。同時也理解到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惡,每個好人都有可能變壞。

也正是因為扮作看守的同學擁有更多的權利,所以他們才把暴力視作正常行為,甚至想借此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進而制定更利於自己的規則。

心理學: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好人隨時可以變壞人

現如今的網路媒體也是如此,網暴者都認為自己才是規則的制定者,所以他們從來不會對言行加以約束,當身份隱藏在網路背後,這些生活中的好人便有可能在網路上變成一個壞人。

3

.

契機式的催化劑。

達爾文認為能夠存活下來的生物都經過了大自然的考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必然是那些反應最快的個體。

然而巨大的變化對個體而言未必是件好事,尤其是那些對個體的重大創傷和巨大打擊,很有可能讓他在一夕之間改變性格,進而走上極端之路。

很多社會案例皆是如此,當一個人感受到了來自周圍人的惡意和環境的醜陋後,他便會懷疑自己,懷疑整個環境。

心理學: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好人隨時可以變壞人

既然環境汙濁,他也就沒必要堅守本心,繼續善良了,如此一來,好人也會變成壞人。

不知道你們是如何看待心理學家所說的這三個條件呢,你們對好人變成壞人這件事究竟有著怎樣的看法呢?一起在評論區裡探討一下吧。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