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的日子裡向內看:認識你自己

文:史心悅

古希臘的阿波羅神廟上鐫刻著一行字:

認識你自己。這是希臘哲學乃至西方哲學的初始之問,也是終極之問。

中國人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本是老子提出的一種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見,認識自己是人類智慧走向成熟的開始,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莫不如此。

即便處在同一時代、同一地域的人,自出生起也有不同。出生時候的給定條件,其實就構成了所謂命運的一部分,一個人的許多事情都已經被基因定義了,身體素質如何,是高是矮,有哪些可能的遺傳疾病,屬於什麼民族或種族。其他基礎環境也是給定的,父母是誰,家境如何,幼兒時期的成長環境如何,教育資源是不是容易獲得。這些外部條件如果沒有特殊變化,就會穩定一段時間,構成一個人幼兒時期成長的重要因素。還有一些給定條件就是時代和社會的大環境,所處的地方是否和平,社會是否穩定,社會階層流動性是否充分,自然環境是否惡劣,等等。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這些給定的條件開始自己的人生的。

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發展的不平衡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徵。出生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很可能是從小地方一路打拼過來的,無論是求學、打工還是經商,都是靠著個人的努力和奮鬥在大城市有了一席之地。這首先就是代際的不平衡,兩代人對人生和奮鬥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父母依然崇尚不斷奮鬥的價值,而子女已經開始探索更加多元的人生價值理想了。

在不確定的日子裡向內看:認識你自己

我們國家還有不少貧窮落後的地方,經濟欠發達地區依然存在,那裡的年輕人依然渴望透過延續上一代人的模式,用各種形式的個人奮鬥擺脫落後的生活,改變自己乃至家庭的命運。有幾所著名中學,號稱高考“大廠”,它們每年的考前誓師都能讓人體會到那些孩子想要透過高考改變命運、實現階層躍升的決心。我有一位朋友說,當年他所在的高中是這樣動員他們的,“今後你是穿皮鞋還是穿草鞋,就在這一次了”。他的家鄉在農村,那個時候基本都穿草鞋。皮鞋草鞋這句話,既形象又殘酷,它用速寫般的藝術手法勾勒出了兩雙鞋所代表的不同人生。

在不確定的日子裡向內看:認識你自己

隨著社會的變遷,在許多地方,這種單一而倔強的奮鬥方式與幾十年前已有很大不同。剛剛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大家都窮,想上大學主要靠自學,不太靠花錢。但今天的情況是,大城市裡的家長為了孩子上學和教育不惜血本,而有些困難地區,教育資源嚴重匱乏,少年兒童還面臨著失學的風險。

認識你自己

在這樣快速變化而且發展不平衡的社會中,認識自己變得尤其重要。每個人的稟賦、條件、背景千差萬別,別人都無法成為自己的出發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出發點。那麼你是從哪裡出發的呢?

認識自己,首先要了解客觀的自己

,即上面所說的基因和身體條件,家庭和生長的小環境,所處地區和時代的大環境,等等。我在兒童時期夢想當個航天員,於是在家長單位的圖書館借來許多航天員的書,暑假時在家裡讀。我看到了航天員抗眩暈的訓練,馬上意識到我可能不行。我是一個原地轉兩圈就暈、平衡感比較差的人。那時候我和一群小夥伴爬上牆頭,他們在牆上一溜煙地就跑了,我只能慢慢地挪動腳步。所以,我在那個暑假就告別了航天員的夢想,我懵懂地意識到,從自己的身體條件出發,有些工作我是做不了的。

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認識主觀的自己。

主觀的自己就是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脾氣和思維方式。主觀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主觀的自己有時候難於把握,甚至時不時還會變化。

認識自己一直都在發生,

很小的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到自己喜歡什麼事情、不喜歡什麼事情。但是真正認清自己,需要在成年之後人格穩定下來,才能確定地知道自己的秉性。我記得我在十幾歲時天天琢磨與宇宙人生有關的事情,但是怎麼都琢磨不清楚,腦子裡彷彿有一團糨糊。出於好奇心,我找來了許多哲學、人生和宗教的書來讀,可是越讀越糊塗。那時候的我沒有思維的方法,也不太有邏輯,對於事實、情緒、理想、困難都沒有適當的認識路徑。尤其是那時候的我還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對於社會和人生思考都是憑空想象。人要明白事情,必須經歷事情,感覺經驗是分析總結的基礎。這跟年齡也不見得有直接關係,有的人年紀輕輕就經風雨、見世面,有了很多感悟;有的人一路順風順水,環境也比較單一,自然就要體會得慢一些。

在不確定的日子裡向內看:認識你自己

本文整理自《自洽:在不確定的日子裡向內看》 2021-11-01 中信出版社

在不確定的日子裡向內看:認識你自己

在這個資訊爆炸、多元化的內卷時代,許多人都生活在焦慮中。

而現

代人的精神危機很多來自不能認識自己,給自己定的目標都是別人說的,

想做的都是別人期待他做的。認識自己是我們走向成熟的開始,而對自己認識的完成,最終體現在對自我的接受上。

“自洽”是“三觀”中涉及“自我”這一部分的解讀,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石。《自洽——在不確定的日子裡向內看》探討的正是年輕人面臨選擇,處理自我與外部關係時積極向內探求的思考路徑,

告訴讀者如何做到自我與內心衝突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