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杞縣疆域圖

杞縣在新石器時代名“雍”,據說少昊當帝王的時候,顓頊輔佐少昊有功,被封到今杞縣西南,建立雍國。雍國,即當時以“雍”為稱號的部落。

由於杞縣為古雍國地,春秋時稱雍丘,漢稱雍丘縣。“丘”,是人們聚住之所。

商周時期,有封古帝王后代的規矩。周武王滅商後,“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東樓公就是杞國的第一代國君,東樓公生西樓公,西樓公生題公,共計經歷十代,公元前445年為楚所滅。

北魏時,為陽夏郡治所;隋朝初年改為杞州;五代時,後晉改縣名為杞縣。

杞縣地名,在歷史上就是從雍、夏、杞這三個方面命名的。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撫辰樓

圉鎮鎮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圉鎮鎮

原屬陳國,陳國多次受楚國攻伐,在這裡建築作戰設施,“以虞其患,故曰圉”,“圉”是“虞”的諧音,意為防禦。

後屬鄭;

西漢圉縣治此,唐貞觀元年(627年)廢縣,稱“圉鎮”至今。

高陽鎮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高陽鎮

高陽,上古帝王顓頊的故址。顓頊稱高陽氏,所以後世以“高陽”為名。

秦末農民大起義期間,劉邦將兵至陳留。酈食其身穿寬衣,頭戴高冠去見劉邦,自稱“高陽酒徒”。當時,離陽為邑名,屬陳留郡。

金城街道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金城街道

古稱雍丘城;商、西周為杞國都城;1983年改為城關鎮;2019年改為金城街道。

杞縣素有“金杞”之稱,特別是明、清以來,豫東一帶流傳有“金杞縣,銀太康,不抵樣符一後晌”及“金杞縣,銀太康,不如上蔡在任上”的民謠。

舊社會來杞地做官的人“例獲豐囊”,視杞縣為大有油水可撈的寶地,是“官吏計缺之肥瘠所予之名”。

五里河鎮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五里河鎮

明代建村,村中有廟堂一座,又距縣城5華里,稱“五里廟”。清代,因村居小蔣河、惠濟河之間,改稱“五里河”。

傅集鎮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傅姓在此建村,稱“傅家莊”;

左有響旗營,右有孫莊,因避患三村合築土寨,仍稱“傅家莊”;

後青陵店集遷此,更名“傅家集”,簡稱“傅集”。

葛崗鎮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明代葛姓自河北省遷此,建村崗上,故名“葛崗”。明有集市稱“葛崗集”,清設驛遞,亦稱“葛崗鋪”。

伊尹誕生地,有伊尹廟。

陽堌鎮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陽堌鎮

因村建於古睢水河堤之南而得名,(順水築堤曰堌,睢水即今惠濟河古道)。今有人記為“陽固”。

陽堌豆腐乾是杞縣陽堌鎮袁家的祖傳,又稱“袁氏豆腐乾”。

邢口鎮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邢口鎮

因黃河經村西,稱“鎮河集”;明代邢姓在此擺渡,稱“邢家渡口”,簡稱“邢口”;清咸豐年間築寨,稱“昇平寨”,後複名“邢口”。

裴村店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裴村店鄉

北宋稱“裴村”,明代沿用,後改“裴村店”。

相傳孔子周遊列國講學,路過匡城時,被當地百姓當做壞人團團圍住。匡人後來知道圍的是孔子後,後悔不已。待孔子從陳國遊說回來時,匡人追到開封杞縣境內道歉,杞縣裴村店原名“賠情店”,就是因此而來。

宗店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宗店鄉

明代,此處臨杞縣通往太康的官道,宗姓在此開設旅店,稱“宗家店”,簡稱“宗店”。

板木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板木鄉

據該村明洪武年間碑石記載,因盛傳此地風水好,群眾多葬於此,故稱“板墓”。

清乾降五十三年《杞縣誌•地理志》把“墓”字簡化雅化為“木”字,故名“板木”。

竹林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竹林鄉

古時此地地勢高低起伏,茂林修竹,稱“竹林崗”。清咸豐六年(1856年)防亂築寨,又名“竹林寨”,簡稱“竹林”。

官莊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官莊鄉

明代為官府莊園,俗稱“官莊”。清咸豐八年(1858年),防亂築寨,又名“官莊寨”。

湖崗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湖崗鄉

境內崗窪交錯,經黃河多次沖積,泥沙淤積成崗隆起,故名“湖崗”。

蘇木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蘇木鄉

據《杞縣誌》載:該地本一小崗也,元延祐(1314-1320年)年間河決,民避水崗上,遂成村落。因有蘇木樹,故名“蘇木崗”。

明嘉靖年間起集,稱“蘇木崗集”;清咸豐七年(1857年)築土寨,稱“蘇木崗寨”(1948年寨牆廢),現稱“蘇木”。

沙沃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沙沃鄉

漢代稱“韓亭”;因位於小清河、小白河之間的沙崗上,稱“沙窩集”;清咸豐八年築寨,稱“忠勇寨”;1912年複名“沙窩集”;新中國成立後將“窩”改成“沃”,稱“沙沃”。

平城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平城鄉

明初,平某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為人公正,人稱“平如秤”,村因名稱“平秤”,亦稱“平秤寨”。清代衍化為“平城”。

泥溝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泥溝鄉

唐初村北側有楊柳河,俗稱泥溝,村名也稱“泥溝”。

柿園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柿園鄉

原為明代化姓柿樹園

,村稱“柿園”。

西寨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西寨鄉

夏稱“肥陽城”,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築。後因地處

雍丘縣(今杞縣)東北20華里處,由漢高祖賜名稱“西肥”。明崇禎十年(1637年)築寨,稱“西肥寨”,簡稱“西寨”。

城郊鄉

杞縣各鄉鎮名稱的來歷,高陽、圉鎮、傅集、邢口、陽堌、葛崗……

因轄區環繞縣城,屬郊區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