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就別去參加歐美電影節了

最近有一個文藝片刷屏了,《隱入塵煙》。

對於電影本身的藝術表現,我不做評價,因為我就是個俗人,沒什麼藝術細胞,無法體會高明的藝術表現手法,看電影只圖一個樂呵。

我是一個城市(五線小城)出生長大的人,從祖父那一輩開始,就已經離開了農村,所以每年去農村體驗生活的機會屈指可數。《隱入塵煙》中關於農村,尤其是半乾旱地區的農村生活,並不能在我這裡引起共鳴,所以我也不可能去花時間去看它。據說,各位演員,從專業的海清,到非專業的男主及其他很多演員,對於影片的演繹都非常到位。可以說,這是一部好的文藝電影,切實反應了那個地域的農村生活的細節。電影中有些情節設計是有戲劇化的誇張或者加工的,但基本都是在合適的範圍內。

這部電影本身,沒什麼好吐槽的;鋪天蓋地的軟文和短影片介紹,也都很正常,正常的商業手段而已,總比很多靠演員緋聞、黑料炒作要上檔次。值得吐槽的只有一個,這部影片入圍今年的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的角逐(未獲獎)。

我們的電影人,拍出了電影,為什麼一定要去“角逐”一個二個的西方電影節呢?

主要的一點應該是私心作祟。小眾文藝電影,如果不獲得點“世界”認可,根本在商業電影院線掀不起一絲風浪。從這一點上說,《隱入塵煙》比它的很多前輩幸運得多,趕上了如今這個自媒體如火如荼的時代,在自媒體加持下,電影的亮點得以廣為人知,擺脫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狀態。如果《隱入塵煙》能夠入圍某個大獎,甚至是最終如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成功奪魁,在我們這個民族自信、國家自信還沒有完全重建的國家裡,就是一塊金字招牌,代表著功成名就的金光大道。所以,送去電影節評獎,源動力就是主創團隊和資方的私心。結果我們大家也知道了,電影入圍今年的柏林電影節,這也就成了自媒體對《隱入塵煙》進行宣傳的第一個亮點,成功引爆全網。

但這些人能否長點心,去看一看,在西方各大電影節能夠入圍甚至獲獎的非西方國家的電影都是什麼題材?!那些評委給我們的電影預設的就是窮、破、老、閉塞的題材,偶爾能有點現代風格的(20+年前),也都是要展現中國快速發展之下的各種弊端和矛盾,以及他們所謂的“專制”。你這不止是送去了一部電影,你這也是為西方媒體壓制中國軟實力送去了彈藥,而且還得自費送(報名費一百多歐)。

當然,在這個資訊社會,我覺得這些人更有可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知道盎撒評委們就喜歡這一口,就只在人家劃定好的圈子裡去選題。可是呢,中國不只是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在快速發展。以前只注重經濟,人文方面就注意不到,不用你多使勁,就能替盎撒人找到很多可以批駁我們的地方。可是現在,我們的政府在經濟基礎堅實了之後,能夠顧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電影人再想找到藝術的“興奮點”給盎撒評委去“點評”已經不容易了。

《隱入塵煙》講的是大西北農民生活,電影有點藝術加工,並且有突出矛盾衝突的設計,但整個電影可以說很真實,讓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化城市中的人瞭解到,廣大的華夏大地,還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苦難之中。我不反對這種描寫苦難的文藝作品,只要別像莫言那樣在《豐乳肥臀》中的胡說八道就行。如董宇輝所說的,我們從苦難文學中獲取力量,同時可以警醒自己,不要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從這個角度說,《隱入塵煙》是一部很好的文藝電影,應該讓大眾,尤其是農業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多看看,免得提出一些“何不食肉糜”的意見和政策。但是,請一定不要把這樣的電影送去參加國際的電影節。電影節看重的不是你從“窮困、破舊、封閉、專制”的中國選取的藝術興奮點,他們看重的就是“窮困、破舊、封閉、專制”的中國!

這位導演自稱是出生自電影中那樣的環境之中。那我就拿這位導演打個比方:這位導演一定幹過一段時間農活吧,手上臉上是不是會有些大西北風沙的痕跡?那麼,我可以拍一下你手上臉上的痕跡,然後指著你的鼻子說,你,就是個卑微的農民,就該一輩子吃土,用什麼手機?開什麼汽車?做什麼飛機?拍什麼電影?!搞什麼工業4。0?憑什麼享用跟我們白人一樣的資源!

這就是盎撒人看重你的電影(也包括張藝謀的、陳凱歌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