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霍元甲和他的迷蹤拳

說到迷蹤拳,有沒有想起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這首歌?你腦海裡會不會浮現一個霍元甲拳法如神,一路披荊斬棘的畫面?在我記憶中,83版霍元甲是永恆的經典,小時候唱得最多的歌就是這首萬里長城永不倒,在小孩的眼裡,霍元甲應該是最酷颯的人了。

大俠霍元甲和他的迷蹤拳

黃元申飾演的霍元甲

而霍元甲是有真人真事的:霍元甲是迷蹤拳第7代傳人,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傳為晚晴十大高手之一,創辦精武會,弘揚中華武術,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武術人才。

大俠霍元甲和他的迷蹤拳

因為霍元甲的影響力,迷蹤拳也廣為人知,成為廣泛流傳於我國北方地區著名拳種。迷蹤拳的特點是靈活善變,生化不息,速巧連綿來去難斷,手領腳到,勁順力透,內外相合剛,柔相濟。講技擊重實用,尤其注重腰腿與身法功夫,處處要求連貫圓活自然。 其拳術、器械、對練、散手技擊,體用兼備;其軟功、硬功、養生功,內外兼修。

迷蹤拳的來歷有多個版本,主要流傳的有三個:

少林說

傳說唐朝末年,一少林僧人云遊中路遇名曰“猊猔”的猿猴戲鬥于山麓林間, 群猿展臂舒腿輕靈敏捷,剛柔相濟,圓活自然,使其心有所悟遂創“猊猔拳”。另有傳說雲:此拳由嵩山少林寺一蓬頭垢面、身穿破衣,平日以燒火僧的身份掩其高深武功真面目的和尚——緊那羅王所創,後緊那羅王借燕青為名創燕青門,故名燕青拳。

像形說

該拳在實戰交手時,縱橫行轉,疾猝難測,技法玄妙,匿影藏形, 連綿圓活,生化不息,手腳並用,快來速去,致使敵迷而難見蹤跡,遂名曰迷蹤拳。

不可考說

迷蹤拳之始創年代相當久遠,其流傳蹤跡已無從考證,兼收幷蓄選取了中華武術內外多家的招法編成,無門無派,故名曰“迷蹤拳”。這倒是和電視劇中所說的既不是霍家、又不是趙家、無門無派的說法一致。

當然還有其它說法,但卻均無可靠的史料憑證,無從查考其真偽,僅可視為傳說相傳。然而,在清代遺存的史料記載中,記錄清代乾隆年間,確有一位以迷蹤拳技藝名震江湖、並從此傳承有序的武術大師——孫通,因此,孫通被認為是後人沿襲盛行至今的中國迷蹤拳的第二世傳人,之所以為第二世,皆因孫通在授徒時,尊其恩師“張先師”為一代祖師。

據記載孫通,生活於清代乾隆年間,山東岱州人。先從學于山東兗州一張姓拳師,苦習多年以後,仍覺不足,則又入少林寺深造 了十餘載。真可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因其業精於勤,而功秉上乘。他不但精通 迷蹤拳還精通輕功、點穴術、擒拿術和卸骨法,並擅長大槍和四門刀等 器械,功夫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界。當他離開少林寺以後,便開始在中國北方地區以精絕拳藝,訪明師會高手,四處遊歷交流切磋,汲取各家之長, 進一步豐富了迷蹤拳的內容。

他所到之處拳威重現於世,因而名震江湖、威望大起,人稱“萬能手”和“鐵腿孫通” 。他晚年定居於河北滄州授徒傳拳。從此, 迷蹤拳便開始在民間傳播開來,並逐漸成為習練人數眾多的較大門派。

孫通傳拳以來,從學者甚眾,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河北滄州一帶的陳善、楊鴻賓、王繼武、 姜廷舉和張耀庭等。其後再傳人時,以陳善為主的一支派叫“秘宗拳”;以張耀庭為主的一支派叫“燕青拳”;而靜海霍家為主的一支派後來稱為“迷蹤拳”,傳霍元甲的祖輩霍旭武。霍家代代相傳的“迷蹤拳”又稱“秘宗架”。除練手拳一至十二路、霍氏練拳、 羅漢拳、霍氏短打和內功精華以外,基本套路中的還有其它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及徒手、 器械對練套路等。

大俠霍元甲和他的迷蹤拳

霍元甲的父親是霍恩第,常出入關東,以保鏢為業。據說他的秘宗拳術已經無雙無

對。

期初,視霍元甲體弱,怕其半途而廢或因 敗招禍辱損霍家名聲而拒不授其武功。但是,天資聰穎毅力驚人的霍元甲能用心 苦練,持之以恆地實踐,以後來者居上的雄厚實力出類拔萃,終於使霍恩第改變 了原來的決定,遂將技藝秘訣全部傳給了霍元甲,使霍元甲功夫大進,頻頻以武 會友更展現出其迷蹤拳技藝已臻爐火純青之上乘境界,深得武界的認可和敬佩。因霍元甲在族中行四,所以後稱“霍四爺”,

霍元甲俠肝義膽,至交遇難,他攜徒潛入京城,不惜性命、不怕株連,冒險 盜回被八國聯軍梟首示眾的“大刀王五”——王子斌的首級,並將愛國義士身首 合葬,盡了利國利民利友之大義。

20世紀初,以迷蹤拳為其家傳的霍元甲, 多次挫敗洋人大力士擂臺上的囂張氣焰,揚我國威長我志氣。因此迷蹤拳在我國南方地區,得到了大張旗鼓地宣揚和傳播,深博民眾的讚譽。為強國強身,為振奮民族精神,為洗“東亞病夫”之辱,霍元甲又極力倡導發展中華傳統體育。

1910年6月,在摯友農勁茹等武界同人協助下,霍元甲創辦了 “中國精武體 操會” 由此,迷蹤拳名聲大震,各地求其術者數以萬計。日本柔道會對霍元甲挫敗俄、英大力士之事,很不服氣,便挑選了十幾名高手,找霍元甲較量。霍元甲先讓他的徒弟劉振聲上場,劉以靜制動,連勝對方五人。日領隊非常惱火,自恃技藝純熟,點名與霍元甲較量。雙方剛一交手,日領隊便知對手厲害,他企圖黑手傷人,但被霍識破。霍元甲虛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日領隊骨斷筋折,只好認輸。後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一生坦直,不意中毒而亡。終 年42歲。

霍元甲不幸去世以後,他的弟弟霍元卿和他的次子霍東閣相繼抵達上海任教。在社會各界同胞和其他武術名家的鼎力支援下,二人與霍元甲的高徒劉振聲、趙 漢傑等共同繼續中國精武體操會的傳播和發展。為了發揚霍元甲的愛國精神,孫中山先生還親自題贈“尚武精神”四字匾額,予以嘉勉。

大俠霍元甲和他的迷蹤拳

1910年3月,陳公哲、 盧煒昌、姚蟾伯將“精武體操會”整理擴大創辦成“精武體育會”,以“愛國、 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使精武會從上海普及到全國,再擴充套件到南亞諸 國華僑,成為著名的武術團體,大大促進了迷蹤拳在全國各地、由北往南,乃至 南洋海外的盛行流傳與開拓發展,推動了迷蹤拳在海內外的進一步傳習。

大俠霍元甲和他的迷蹤拳

目前,霍元甲創辦的上海精武總會在世界各地的分會有70多個,包括新加坡、 馬來西亞、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家,在海外華人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愛國精英霍元甲,為中國迷蹤拳的繼承宣傳和發揚光大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霍元甲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次子霍東閣,幼承父教,精研武技,在得知父親去世後,悲痛之餘,發誓繼承父志,毅然南下來到上海、廣州就任精武會教員。由於技藝 高超又誠懇熱忱,贏得了公眾的一致讚揚,上海許多大中學校及當時廣州的海軍, 都爭相禮聘他去教授武術。

大俠霍元甲和他的迷蹤拳

為了進一步發揚中華武術於海外,1925年霍東閣又和侄兒霍壽嵩一起來到南 洋群島,傳拳、演武、切磋技藝,足跡踏遍泗水、吧城、巨港、蘇門答臘和不丹 芝裡郡等各地。曾有許多歐美拳擊家慕名來訪,一經交手無不應手跌出,但卻又不知為何敗落,充分展示了中華武功的威力。

大俠霍元甲和他的迷蹤拳

1926年,霍東閣一度回國於天津設館教拳,其間曾應邀做過公開表演。有報 道說,他以嫡傳“迷蹤拳”十路練手拳開始,拳領腳到、勢如猛虎、疾 若雷電,屋瓦都為之震動;收式時,面不改色,神態自若,眾人皆歎為觀止。接 著他又表演了驚人的硬功和輕功。這次振奮人心的精彩演練轟動了華北,津門武林至今傳頌不息。

後面再說幾句題外話,大家對中國武術受影視作品的影響可能會對其有所誤解,據老一輩人說,武術的本來面目遠非大家能夠想象,武術在冷兵器時代就是殺人技,動輒致人傷殘或殞命,如有的招式專門練挖眼,以一招取出對方眼球為成功,現在這些狠辣招數根本就接觸不到罷了。早先說某某人是百人敵,如果該人出手就使一人喪失戰力,對付一個普通人估計和順手砍菜也差不多了,也不盡然是誇誇其談。聽得我也是一愣一愣的。所以,武人重視武德就是這個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