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譚」張克的楊派老生:傳承正宗與藝術正宗

一、一脈傳承,楊派正宗

張克1984年進入天津青年京劇團,多年來一直是該團頭牌老生,梅蘭芳金獎(提名)、白玉蘭獎、梅花獎得主。

「天使譚」張克的楊派老生:傳承正宗與藝術正宗

楊三爺收徒不多,比較流行的說法,只有

金妙笙、吳熹笙、程正泰、朱雲鵬、丁存坤為正式叩頭弟子

,還有一位

梁慶雲

,已獲首肯,但未及行禮,三爺辭世。其餘

李鳴盛、馬長禮、汪正華、葉蓬

等並未舉行收徒儀式,嚴格來講只能算是“

私淑

”,並非直接傳人。

程正泰先生是楊三爺入室弟子,在楊家吃住四年,師父也對其傾注了大量心血,每日教誨,大力扶持。曾特意安排推薦演出,戲碼為楊派代表劇目《文昭關》,不僅完全使用楊先生的班底:

楊寶忠操琴,哈寶山配演東皋公,甚至連行頭都是三爺所用之物

程先生可以說是所有楊派弟子中得傳授最多的,對楊派藝術最有直接心得,掌握楊派神髓最多的一位。

三代中的張克曾有過前無古人的“

四師同收一徒

”的盛舉,同時拜在

馬長禮、譚元壽、程正泰、丁存坤

門下,這其中

程、丁二位是楊寶森的正式門徒

。可以說

張克是楊派嫡系傳人

,從繼承楊派藝術的角度來講,張克也確實當之無愧。

「天使譚」張克的楊派老生:傳承正宗與藝術正宗

程正泰

所以在傳承上,張克是名副其實的“楊派正宗”。

張克全面的繼承了楊派蒼涼古樸、韻味醇厚、嚴謹細膩、典雅大方的藝術風格,這也是得益於滿腹才華,卻受困於嗓音的程正泰先生的傾囊相授和嚴格的要求。

張克作為程正泰的徒弟,是得到楊派真傳的。

他的嗓音高亢,韻味較濃,音域也較為寬廣,深得楊派精髓。楊寶森用一條“破嗓”創造了楊派,而張克的嗓音卻很亮,被人稱“

亮嗓楊派

”。

二、藝宗多師,韻味取勝

張克算是目前50末60初一輩楊派老生裡最掛味的,藝術水平最高的。

張克學楊寶森,學的規矩,在其唱腔做派中還能看見

程正泰

先生的影子。此外

譚元壽、馬長禮

的很多藝術也都被借鑑,比如張克的《定軍山》是按照譚派的路子來的,但是還是楊的腔,楊派的東西他學的很標準,而且張克學楊學的很透很深,完全以楊寶森為範本,從張克學楊研究生班報告裡不難看出來。像《文昭關》《楊家將》、《失空斬》《擊鼓罵曹》、《洪羊洞》這些骨子老戲裡,聽張克唱的,最像楊寶森。

「天使譚」張克的楊派老生:傳承正宗與藝術正宗

譚元壽

我個人認為,張克是目前繼楊乃彭之後第二位學楊派最好的,也是藝術、表現手法、唱腔做派最好的。

三、張克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

1、早期:80年代初至90年初。

幾個錄影,我印象比較深,《探母》、《大探二》、《文昭關》、《法門寺》、《紅鬃烈馬》這幾齣戲。這時候克爺的嗓音還比較

“甜”

,給我的感覺

有點像楊三爺靜場的《桑園會》

。當時唱上還比較稚嫩,藝術上不夠成熟,有時候愛耍個腔灑灑狗血,但整體來看還不錯。那時克爺的扮相比較帥,是那種奶油小生的帥

「天使譚」張克的楊派老生:傳承正宗與藝術正宗

2、中期:藝術巔峰時期,大概在90年代初到嗓子出問題前。

那時候的錄影也有不少,印象比較深的有《紅鬃烈馬》、《伍子胥》、梅蘭芳大獎賽上的《空城計》、《楊家將》、《大探二》等等。相比起來,克爺成熟了很多,

98年那版《伍子胥》我認為算是他演員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了

,很多前輩這戲也沒到克爺這個水平。《大探二》對比起八十年代那版也明顯好了不少。話說到這兒突然想起來克爺有一版靜場《洪羊洞》也挺好,那個可能也在這一時期。

「天使譚」張克的楊派老生:傳承正宗與藝術正宗

克爺的扮相感覺也成熟了,不是那種嫩嫩的帥了,是很正的老生相。

3、

後期:敗嗓之後,一零年前後到現在。

這一時期也得分兩個階段說。嗓子剛做完手術那兩年,09年有一場《失空斬》,11年有一場帶戰樊城的《伍子胥》可以聽出音色沒那麼美了,聲音也時略顯嘶啞,高腔不如以前好上去了,但是整體來看,還是可以的。

我覺得比起同輩晚輩的這些老生,他還是在上游水平裡。克爺、凌珂、少彭在晚會上合唱過一次《戰樊城》(不知道是哪年了,現在肯定比不上了),明顯聽得出來克爺在他能唱的調門裡,音量、勁頭兒都比他們好,但是奈何嗓子終歸是不行了啊。近幾年一年比一年差了,也是60來歲的人了,臉成胖娃娃了。

「天使譚」張克的楊派老生:傳承正宗與藝術正宗

另外還得說克爺比較全面,會的比較多。靠戲《珠簾寨》、《定軍山》之類的也能來,而且克爺的演技真好!《珠簾寨》裡跟二皇孃的對手戲,又有趣又詼諧,表情跟身上,包括那個念,都是有演技在裡邊兒的,同時很自然,不刻意。這齣戲我看過好幾個人的,王珮瑜、李軍、杜鎮傑他們從演技來說比克爺差的都挺多。

「天使譚」張克的楊派老生:傳承正宗與藝術正宗

所以說,年輕時的張克嗓音條件頗佳,但並不單純賣弄天賦,努力鑽研楊派藝術神髓。

聽早期張克的演唱,是濃濃的“楊味”,雖然嗓音高亮,但音域寬,腦後音足,胸腔共鳴也很到位,確實是楊派的優秀傳人。

近一段時期嗓音失潤,經努力恢復後,雖不及早先高、亮,但在韻味上卻有大幅精進,寓情於聲,頗見楊派平中見奇、意境深邃的風格。

近年來張克在不逾越楊派規範的前提下,刻意吸收譚、馬藝術精華,兼收幷蓄,並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揚棄。不論是《將相和》的藺相如,還是《趙氏孤兒》的程嬰,譚、馬中不失楊派風骨。循序漸進中力求唱出自己的風格,

其實這才是“繼承---發揚”的最佳途徑。

對原有流派進行顛覆式的打破規範,那不是發揚,純屬拉大旗作虎皮。